36例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

时间:2022-08-05 03:58:11

36例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32例多动症患儿,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试验组给予托莫西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利他林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试验组治愈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77.8%,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动指数总分及行为总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同时试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托莫西汀;儿童多动症;临床特点;治疗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行为障碍综合征,也被称作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1]。在我国的发病率不到10%,该病造成患儿与正常人的交流出现障碍,并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对我院32例多动症患儿分别采用托莫西汀、利他林进行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比分析其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32例多动症患儿。均依据第四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关于儿童多动症诊断标准得到确诊。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6-13岁,平均(8.5±1.9)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3.7±2.6)年。临床特点为: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较差;②情绪容易冲动,不稳定;③容易兴奋、话比较多、易插言;④爱打架、好逃学、自控能力较差;⑤伴有认知障碍。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

1.2方法及疗效判断标准

1.2.1方法试验组18例给予托莫西汀进行治疗:口服,每天0.5-1.2毫克/千克,早晨给药;对照组18例给予利他林进行治疗:口服,每天5-10毫克,分为两次(早晨和中午)服用。12周为1疗程,在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的药物。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

1.2.2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在停药后3个月无临床症状出现,为治愈;临床症状部分或大部分消失,患儿的学习成绩有小幅度的提高,共济试验显著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共济试验显示无改善,为无效。

1.3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儿童多动症的产生原因在医学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该症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铅中毒、脑组织损伤及心理问题等[2]。临床主要表现为:活动量明显增多,并且大多数儿童的动作不协调,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儿童还伴有认知及品行障碍等。在我国,发病率不超过10%,但是该病可持续至成年,是一种慢性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并且男孩的发病率要高于女生,本次研究(男/女 27/5)与报道[3]相符。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症的治疗以中枢兴奋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包括利他林、匹莫林等。本次研究采取利他林及托莫西汀进行治疗,利他林属于常见的中枢兴奋剂,作用机制为:促进大脑的神经细胞间隙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同时降低其灭活,导致了在细胞间隙的浓度上升,可使注意力障碍、冲动、认知等症状明显改善。若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失眠、头痛等不良反应[4]。但是其对患儿的整体功能调节及改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托莫西汀―非兴奋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地对突触前胺泵再摄取去甲肾上腺素产生抑制作用,促进了去甲肾上腺素(NE)的翻转效应,进而直接改善其临床症状,并间接地改善了认知功能[5]。

本研研究显示托莫西汀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利他林并且多动指数总分及行为总分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利他林(P0.05),可见托莫西汀可明显提高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比较好,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后权.儿童多动症13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77-178.

[2]阿斯木古丽・克力木孔杜斯,卡迪丽亚・吾马尔.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10-5512.

[3]丁爱茹,叶菊芬,周云芳.托莫西汀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6):120-121.

[4]缪敏.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多动症患儿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6):97-98.

[5]张春梅,李翠萍.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2):66-67.

上一篇:肿瘤综合序列治疗与头颈肿瘤内科 下一篇: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