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完善途径

时间:2022-08-05 03:51:37

内部控制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完善途径

近年来,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化和监管制度的完善,大批金融违法犯罪案件相继浮出水面,犯罪数额之大令人瞠目,严重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引起各界人士对金融机构管控能力发生质疑,也加深了对操作风险危险性的认识。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计量、资本的计提、风险缓释技术等,包含并穿插着内部控制。因为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之间存在不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重新界定,即剔除内部控制范围之外的操作风险,由于内外部人员行为不当、管理方法不完善和内部系统存在缺陷等原因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方面。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点

(一)损失事件因素相似 损失事件有两大主要原因:内部欺诈与外部欺诈,且以管理人员欺诈为主。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中高层管理人员拥有很大的权利,部分支行行长手中握有贷款审批权限,在对其行为监管和约束疏忽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单位基层员工进行作案 这是由于基层单位业务的特点所导致的,业务量大,业务网点分散,员工人数多,且进行的具体业务操作都与金钱直接相关,从而使得犯罪简便易行。

(三)犯罪案件多为受贿或挪用公款 如银行信贷部门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接受贿赂,并放款给不满足贷款资格的贷款人,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另一方面,银行员工挪用公款进行炒股和赌博等行为,从而给银行和储户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四)消费信贷操作风险呈增大趋势 费贷款是商业银行目前业务发展的重点对象,我国商业银行向来把精力集中于业务的拓展上,而忽略银行的管理,这种重发展轻管理的做法引发了虚假按揭层出不穷的现象。从业人员为了完成不断加码的营销任务,采用各种违反内部规定的手段,如降低贷款资格标准、简化贷款审核程序、变相调低首付比例等。

内部控制与有效管理操作风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一点是由操作风险的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与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到达全面系统地认识操作风险的高度,缺乏风险管理的警惕性,,尚且未形成强烈的风险意识。有些管理人员认识不到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过度追求短期业绩,势必造成大量的人、物、财投入到业务的最前线,而减少对中间流程及后台支撑的投入,从而导致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等要素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同时,业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也催生了单纯以业务为衡量标准的绩效评估机制,一些员工为了达成业绩指标不惜违反内部规定甚至违法,这些都引发了高息揽储、简化贷款手续等骗取银行贷款的多种操作风险事件。

(二)缺乏关键岗位及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 位于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在人财务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权利,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更容易接触到重要的凭证和印章,从而作案的机会大大增多,给银行造成的损失也远远超过普通操作人员。在当今利益诱惑、私欲膨胀的时代下,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这部分人员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银行内部控制能力会逐级递减 在我国,银行的组织架构比较繁复复杂,特别是国有银行,从总行到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各个支行,甚至延伸到各个分理处,所有这些形成了银行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和链条体系。但是由于链条过长,并且各个链条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和多元化,再加上信息不对等,因为导致银行对各个层级的分支机构的监控能力越来越弱。很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不能在支行、处等基层机构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进而部分银行职员对于银行制度的理解以及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必要的认识,违规操作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内控制度体系不完善 中国商业银行对于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规定了不同的责任部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同时,由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数量庞大,缺乏系统的整理,各种制度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这就对于制度的执行和检查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外,我国的银行普遍对操作风险缺乏事前评价机制,仍停留在事后管理的层面,不能对事先对于一些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

(五)内部审计监督能力较弱小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管理内部审计的部门一般是同级行长,由他来直接管理,内部审计部门也是要对行长负责,而且同级行长还拥有决定内部审计部分人员薪酬的权利,因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就比较弱。内部审计部门本来所应有的对于管理层的控制监督能力就会严重减弱。在操作风险方面,对产生操作风险的业务种类缺乏相应的分析,也缺乏内审部门独立的监督管理。虽说各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稽核业务操作的稽核部门,但是由于稽核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检查无论从频率还是深度层面来说都是无法适应于银行机构的风险程度,从而造成内部失控引起的案件呈高发势头。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完善途径

(一)营造健康的操作风险控制环境 商业银行作为劳动力密集性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另一方面,银行内控上的设计及实施与人员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基础,打造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实施内控的关键。首先要构建员工与银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树立理性发展观和全员风险管理理念,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其次要完善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使员工进行金融业务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针对一些难以界定、时效性强的金融业务要制定应急措施;第三,要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增强员工对特殊情况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组织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是由分支机构和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机构两方面构成的。首先应在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设立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形成垂直且相对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考虑到精简高效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可在总分行各自的风险管理部门内设置管理操作风险的专门机构,可在综合性支行的风险管理部设置风险管理岗。另外,商业银行总分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所在机构。如此,一是有助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权威性的树立,更客观、公正的评估所负责管理机构的操作风险状况,提出改善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意见,另一方面操作风险管理需要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协同运作,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将使管理的效率不受影响。第三,为确保操作风险内部控制被充分理解和执行,董事会要规定管理层的职责和权利,以及报告制度,把后台服务部门的职责和报告渠道与操作风险控制、业务操作的职责和报告渠道分离开来,避免利益冲突。

(三)明晰各层级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的职责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体系中,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的手里,由董事会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战略和对操作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审议,及对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确定整个银行操作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对特殊情况进行决策。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协调全行管理部门工作。商业银行总行其他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贯彻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识别、评估、防范、化解、监控操作风险。各级分支机构负责本级机构和辖内各部门和下级机构的操作风险评估、监控、防范、化解和管理工作。内审部门独立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审计人员要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进行常规检查和验证。

(四)完善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控制过程是整个控制体系的中心环节,是联系环境建设、目标设定、事件确定、风险评估和应对、信息沟通、监督管理等要素的纽带,各要素均要围绕控制过程这个中心要素进行有效运行。具体的控制过程包括:在操作风险识别和操作风险控制分析基础上,寻找操作风险控制点,确定控制措施;将操作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岗位,确保责任到人,有责必究;完善各种表单,形成控制证据;合理确定控制系统的各种具体标准;为提高操作风险的治理效率,要以业务流程控制为导向,改变目前以部门为单位的分散管理模式。

(五)改进操作风险的监控 银行业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阶段,变化也比较快,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持续性地并有针对性地监督和纠正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操作风险的监控,首先要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其次要把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有效地综合运用,促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系统有效地运行。

(六)加强银行内部的信息沟通 信息交流与反馈是保证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控制的媒介,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健康的运行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首先,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以便及时地掌握时态,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员工进行信息沟通以明确职责;其次要建立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报告和纠正机制,各业务单位、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机构应当定期向高层呈送相关报告;再次,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这一举措有助于管理层最快最及时地了解重大事件发生的情况,以便寻找事发原因及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七)加强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的自我评估 建立制度化的评审和系统化的改进机制,不断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解决商业银行“屡查屡犯”的问题。一是要建立定期自我评估机制,包括岗位自我评估和机构自我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自身对规章制度的遵循,流程和制度与客户需求、管理需求、监督要求的匹配程度;二是要建立定期的评审系统,对所有业务环节进行评审,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持续跟踪检查相对薄弱的业务环节;三是建立针对文件化内控体系的评审系统,这一举措主要是检验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四是建立银行监管当局对内控体系评估的体系,这一举措是以便当理当局针对风险隐患制定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2]肖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与对策》,《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3]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3期。(编辑 杜 昌)

上一篇:“两管理、两综合”体系的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关于公共卫生支出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