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

时间:2022-08-05 02:13:20

完善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

【摘 要】统计数据的质量既要从专业技术层面进行评估,更要从统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控制。为此,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借鉴质量管理学理论及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对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这也是未来统计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统计;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过程化控制的结果,因而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存在于各个阶段。当前对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统计部门也从统计方法改进等多个环节开展了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的统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依然任重道远,本文系统地提出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标准与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标准

一般来说,要保证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必须在开始阶段严格控制能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各个因素,同时,在实施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对各个阶段实施质量控制,数据严格把关,最终才能形成涵盖整个统计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当前由于质量控制标准不能完全在统计各阶段实行,因此需要构建适用于各个流程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更好地指导统计工作。(1)从统计设计阶段来看,这一阶段的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设计;报表设计;统计方案设计;统计方法设计;统计工作组织与协调设计等。这是统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统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这一阶段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三个阶段质量控制的效果,因此,在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合理性和可行性。(2)从统计调查阶段来看,这是统计工作的主体部分,这一阶段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为:调查数据的可靠性;调查项目与调查范围的合理性;统计数据搜集的人员配备情况及搜集数据人员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数据搜集工作严格按照统计调查方案组织实施;调查数据填报的及时性;调查成本的经济性;被调查者信息的保密性等。(3)从数据整理阶段来看,这一阶段质量监控就是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出现数据遗漏,根不能人为修改数据以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情况。(4)从数据阶段来看,这是统计工作的结尾,为了规范统计数据方式,避免统计数据失真以及无序、使用统计数据资料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加强对统计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1)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必须适应宏观决策要求,加强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时调整统计调查计划与实施方案。其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在设计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要根据统计目标出发,明确统计对象的特点和范围后,确立统计指标,建立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面,分组要准确,编码规则要科学,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二是设计完善的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各项事业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统计工作更是如此,在具体统计工作开始之前,要明确统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按照规范流程统一工作,完善编辑规则。如果涉及到抽样调查还要准备估计方差的计算方法。三是重视基层统计设计工作,服务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需要。四是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保证统计设计实效性,提高工作效率。(2)统计调查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大调查员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调查员的调查素质,包括调查技巧、随机性原则的把握等,从而使调查员能够准确系统地理解掌握调查方案、调查内容、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等,能够用被调查者容易理解并正确回答、填报的逻辑去进行调查工作。二是在调查过程中,针对统计设计阶段的调查方案、指标体系、问卷等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一旦发现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及时向上反馈,征得同意后,进行调整、补充。加强事后对采集得到数据或基层上报资料进行质量审核和重点抽查。这是统计调查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其原因在于降低统计调查风险,防止通过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与调查设计的预期存在较大偏差。(3)数据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重视数据录入阶段的审核工作,在数据录入工作中应避免由数据采集者直接录入的方式,同时,为减少数据出现差错几率,可以采取边录边审以及时发现问题。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代码加以控制,如指标的逻辑关系控制、二次录入复核以及交叉复录比较等方式。对采取网上直报系统的,要加强审核公式的设置。二是对敏感指标的数据填报要进行重点检查,如使用历史数据进行趋势比较,观察其波动幅度,识别调控异常值。一旦发现数据有异常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符,应进行核实,避免错误数据进入汇总处理阶段。三是加强对汇总数据的质量控制。制订全面的汇总计划、汇总方法、审核方法,明确主要指标汇总、分析性汇总、整理性汇总的计划和分工。在数据上报过程还应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内容、文件名及其命名规则的一致性检查,以消除编辑误差。四是加强对汇总数据的大数审核。各级统计部门可灵活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动态趋势法、比例趋势评估法、结构对比评估法、指标变动趋势经验对比法等多种方法对汇总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通过核查数据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结构指标、平均指标等是否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符,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4)数据阶段的质量控制。这一环节的重点就是加强数据质量评估和检查,防止有问题的数据流入市场。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一是在统计数据之前,应由专人对数据质量从头至尾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计稽核,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特别是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数据在时应尽可能做到如实说明统计数据的来源、调查方法,提供统计数据的文字说明和统计数据的交叉检验,坚持尊重客观实际,真实地反映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出具数据质量评估报告,并和统计数据同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二是重视抽样调查数据和非全面调查数据的方式,不能轻易地将其等同于全面调查予以,以免以偏盖全。特别是对一些代表平均水平的统计数据要注意其容易掩盖的差异。三是借鉴国际统计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一套适合我国政府统计特点的统计数据标准化体系,在统计数据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性质的统计资料,使用不同的导语,并且尽可能做到结论清楚、语言易被读者接受,尽可能使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术语。切实避免不同部门的同一类型的统计数据间相互矛盾、冲突等。同时,建立健全公众统计数据使用效果的反馈机制,充分吸纳和考虑用户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统计设计阶段,以进一步加强统计设计质量。(5)统计数据质量成本控制。统计数据质量成本应当包括发生在整个统计数据生产工作中的统计数据质量保证成本和质量控制成本,以及发生在统计数据生产过程中和统计数据信息后的内部及外部质量损失成本。首先,要充分根据一定的统计调查工作规模,预测统计质量成本,特别是投入成本给出一个能够承受的最高上限值。此时就必须以质量成本的控制为优先考虑,也即需要在质量投入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来对比不同抽样设计时的效率,选择质量投入成本一定时质量水平最大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在统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可搜集相关的成本信息和质量信息来建立模型。当质量总成本曲线最底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没有达到事先设计的质量水平时,此事就应该增加质量投入工作来提升数据质量水平;当现有的质量工作使得统计数据质量水平超过质量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说明现有的质量工作过度,为了减少总质量成本,在保证达到预定统计数据质量水平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减少质量工作,从而降低工作成本。

参考文献

[1]杨帆.《统计调查过程中对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新财经·上半月.

2011(11)

[2]王艳红.《统计工作中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有关问题浅谈》.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9)

上一篇:提高我国企业统计水平的分析 下一篇:提高我国社会审计底稿质量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