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

时间:2022-08-04 10:30:34

基于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

摘 要:以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德森为首的委员会公布了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修订版。确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序列。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有效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要求,同时以中职语文课文《合欢树》为例,对基于目标分类理论的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布卢姆教育分类理论;目标分类学;教务活动

一、布卢姆教育分类理论基本观点

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为首的委员会公布了他们经过8年研制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影响也最为深远。时隔45年之后,以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德森为首的委员会经过5年研究,于2001年公布了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修订版。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两个维度,即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其中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每种知识的认知过程又可以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后来,安德森等人又将其修订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

二、有效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所有的教学设计都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带领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的设置)?二是怎么带领学生去那里?(教学策略的选择)?三是怎么确信学生已经到达那里?(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在这三个问题中,设置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明确提出教育过程使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它是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转变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和能力。设置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能够透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准确描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倾向上发生了何种变化。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来说,在以技能为导向及学生学习的实际学情进行结合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对课堂的有效开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时,在学生的认知领域,按照两维目标分类表,目标就是让教师能明确学生从教材中学习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对每一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目标就会变得明确,便于教师操作,也便于检查和评价。

因此,有效的教学目标陈述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要分清什么是教学目标,什么不是

“一些教育者有将方法和目的相混淆的倾向。目标描述目的――预期的结果、预期的成果及预期的变化;而教学活动如阅读课文、听教师讲课、进行实验和野外考察等都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安德森指出,不要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相混淆。

2.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而应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

4.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测评之间需要有一致性

只有达到目标、活动和测评的一致性,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

三、基于目标分类理论的教学实践

根据上述布卢姆教育教学目标分类的相关理论,笔者尝试将教学设计确定为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目标的分解及对应的教学活动

目标A、目标B、目标C……

活动A、活动B、活动C……

评价A、评价B、评价C……

其中,每一个目标和教学分解活动都应和两维教学目标分类表对应起来。在以上各环节中,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根据布卢姆两维教学目标分类表,可以将抽象模糊的教学设想清晰地表述出来,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设置更加明确,更加便于操作和落实教学内容,也更加便于检测和反馈学习效果。

以课文《合欢树》为例,进行基于布卢姆两维教学目标分类表的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分解

目标A:学生能筛选有效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目标B:学生能整合文中重要词句,归纳“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目标C:学生能细读文本,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

目标D:学生能根据文中“小孩儿”形象对文本的深度进行再发掘

说明:根据分类表,概括主题和梳理情感,都是对文本的加工和比较,属于理解类别的认知过程,而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明这是属于概念性的知识;“合欢树”和“小孩儿”在文本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关于细节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

2.教学活动分解

活动A:给文本改一个题目,进行生生评价。

教学活动简述:

在介绍作者后,先对预习题进行回顾,我展示其中一个作业,让这位学生谈谈他对于母亲和“我”的理解,让其他同学来点评,教师加以总结。之后我提醒同学们,这篇文章正如他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在讲母爱吗?

说明:这一部分是对学生概念性知识的认知教学过程。关键概念包括母爱主题理解、母亲和“我”的分析等。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概括和分解,因此,该环节在认知过程维度上,主要以分析为主;而生生对话和师生明确,则属于评价维度。

活动B:师生交流“母亲”和“合欢树”,解读母亲形象。

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母亲和合欢树。第一,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是怎么变化的?第二,她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说明了什么?

在对文本的细读之后,学生整理。之后我们对母亲形象进行了总结。

说明:这一环节活动重点是在师生问答、对话中细读文本。强调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活动C:根据老师提供的三个“台阶”,小组讨论“我”的情感发展脉络。

体会了母爱之后,展示学生在第三个预习题中的阅读疑问,大家整理成一个问题:从逃避到去看合欢树,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我布置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同时铺设理解的台阶。

台阶一:列出“我”几次去看大院儿的经过,以及我的心情。

台阶二:各用两个词归纳作者在文中第六段和第十一段的心情。

台阶三:母亲去世前,作者没有理解母爱,那么,母亲去世后呢?

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教学预设中的难点,这个难点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生成的,不仅是教师预设的,更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生成的。这一环节强调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小组交流和讨论活动,需要各小组之间的协调和自我检验,这是对概念性知识的分析和评价。

活动D:写一段话送给“小孩儿”。

学生预习中很少关注的是小孩儿因为合欢树和母亲产生了怎样的生命的交集。如何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交替,体会母亲存在的意义?我让同学们写一句话送给“小孩儿”。同学们互相点评。

说明:体验生命的交替和母亲存在的意义,需要学生思考才能作出回答。从认知的角度看,该问题针对的是创造类别。而从“小孩儿”这一点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也突破了具体细节的事实性知识的范畴,更从程序性知识――“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的方法的准则”的知识维度进行了思考。

3.评价活动分解

评价A:课后观看视频《品读〈合欢树〉》,谈谈文中体现出来的母爱。

评价B:写一篇短文,通过某一象征物梳理自己的情感脉络。

评价C:阅读《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作品。

说明:对母爱的体会,还是在文本理解层面的;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合欢树”这一象征物,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尝试用这种手法梳理自己的情感,是关于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最后的推荐阅读,是对作者史铁生认识的进一步延伸。

《合欢树》案例说明,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的起点水平。在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的知识类型以及对这种知识类型的合理认知过程要求,这两者合理的结合和安排,确保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促进和提高。

案例中各个大的教学目标的分解,实际上都是对实现该教学目标的可行性过程的具体阐述,每个目标对应的教学活动则体现了该目标达成的具体策略、过程和方法。最后的评测是检查确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手段。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助于中职教师更精确地去思考教学目标,它对教师教学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让教师体会到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的预设和教学活动之后的反思更为复杂和精确。教学目标分类学还有助于更全面地和精确地检验教学成果;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去反思教学,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不但适用于中职语文教学,对任何中职学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陈坪.基于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理论的教学实践[J].文学教育,2013(10).

[3]吴红耘,皮连生.试论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及其教学含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3).

上一篇: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效率 下一篇:电力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