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广西经验”

时间:2022-08-04 09:31:28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广西经验”

广西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广西意义重大。2007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攻坚;2009年3月,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广西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与优势。本期,我们邀请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从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三个方面介绍广西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教育与职业》: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我们如何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

黄宇:一是出台编制标准。2009年,自治区编制委员会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和编制使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将工作人员分为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等四类,对各类人员构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实行实名制、非实名制以及分段累计的办法确定编制标准,满足了职业学校灵活办学、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的需求。

二是规范职称评审。出台有关政策规范统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对属于同一层次类别教育的师资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职教教师职称评审有了统一、专门的评定标准,此项政策惠及在职教师2.05万人。

三是改革岗位设置。在中职学校设置辅导员岗位(专技岗),重点解决招就人员岗位需求。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原为工人身份的实训人员,取得技术职称可转为技术岗位,2007年以来,已解决了1141个实训教师岗位。

四是完善培训机制。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培训暂行规定》等一整套教师培训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中职教师培训机制。

《教育与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师资队伍,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上,我们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黄宇:一是加强基地建设。通过项目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培育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目前,我区依托条件较好的高校建立了4个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并依托高校、职业学校和企业组建了19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是创新培养培训模式。职教攻坚以来,我们探索实施具有我区特色的培养模式,创新四年制师资班、“3+2”“3+1”和“4+1”等模式,并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每年共培养“双师型”教师600多名。同时,组织实施了中职师资素质提升计划,按照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对中职专任教师进行了一轮全员培训。

三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组织开展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立项研究,并对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组织开发了两套教材,包括5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和3本中职师资教育类教材,目前教材已应用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当中。

《教育与职业》:在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方面,我们如何保障经费投入?

黄宇: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国家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2008~2010年共派出756名中职骨干教师到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其中派往国外培训25人。同时,利用中央资金面向社会聘请173名“能工巧匠”到中职学校兼职任教。

二是加大自治区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省级项目的主渠道作用。我区实施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职教“名师培养”工程、桂合培训职教师资项目、远程培训项目、国外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职教攻坚期间,共培训中职各学科骨干教师达1.15万人次,其中仅2010年就培训4405人。

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国际合作。2008~2010年,我区与新加坡合作开展中职师资培训项目,在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的资助下,共计派出333名中职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培训,这是目前我区派人出国学习最多的项目。

《教育与职业》:应该说,我们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后我们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黄宇:一是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改革。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办法,逐步建成专门的中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使教师资格考试、认定更加符合职教特点。

二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快推进核定教师编制工作;继续推行订单式培养专业教师,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提高培养培训质量。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推进基地与职业学校深入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开展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搭建起多方合作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立交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要结合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城市中职、高职、企业“双师型”教师到县职教中心(学校)带团队,全面提升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上一篇:苏志刚:和而不同 下一篇:检讨学历造假事件的三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