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教材“城市化”活动比较分析

时间:2022-08-04 09:06:10

不同版本教材“城市化”活动比较分析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由此可知,内容的重点突出表现在: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知识的获取,需要运用资料来进行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的活动建议,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收集、走访和讨论等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倡导新课程理念。

二、活动比较分析

湘教版:必修地理Ⅱ共分四章,除第二章有三节外,其余皆为四节,且每节内容要点化。活动类型有“活动”、“阅读”和“双语学习”三种。其中,“活动”又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而“双语学习”是放在每章之后,作为选学内容设置的。活动一般都是穿插在教材知识要点当中,或“活动”,或“阅读”,或两者兼而有之。因章节内容及数量的不同,活动类型和数量也有差异。一章中活动多的有38个,少的也有27个;一节中活动多的有12个,少的有3个。跟“城市化”有关的内容是安排在第二章第二节和第三节,活动数量分别为6个和9个,共计15个。虽然节中活动类型有差异,但两节合起来基本差不多(如表1)。

中图版:必修地理第2册共分四章,每章有三节,每节结构为探索、学习指南、复习题、课题四个模块。整个教材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每节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有 “思考”、“阅读”、“案例研究”、“复习题”、“课题”五类,但不同章节中还设置了“比较”、“读图”、“活动”、“讨论”、“生活链接”等形式。一章中活动最多的有28个,最少的有20个;一节中活动最多的有12个,最少的有4个。“城市化”内容为第二章第二节,活动的五个基本类型均有涉及,其中“阅读”2个,外加“活动”1个。

鲁教版:必修地理第二册共分四个单元,每单元三节,并安排了一个单元活动。每节从“问题”开始,内容要点化。活动类型有“问题”、“知识窗”、“活动”三类,每节均覆盖,但数量为5~9个。总活动数为76个,一章中活动数为15~24个,均数为19个,每节活动均数为6.33个。“城市化”内容与“城市发展”一起安排在第二单元第一节,活动数为6个,但真正与“城市化”有关的活动为4个,其中“知识窗”3个、“活动”1个。

人教版:必修地理②共分六章,第一至四章每章有三节,第五至六章每章有二节,且每章有一个问题研究,每节教材结构要点化。活动基本类型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四类,但每节不一定面面俱到。一章的活动数为9~22个不等,总活动数达79个,每章活动均数达13.12个,一节活动均数为4.94个。“城市化”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活动数有8个,为最多的章节。

由上可知,四个版本“城市化”内容均安排在第二章(单元),但节次不尽相同。从教材的编写体系看,人教版与湘教版风格较为一致,鲁教版和中图版更注重活动导入与情境创设,编写思路都大致为: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表2统计,湘教版和中图版活动内容较多,鲁教版和人教版较少。但对于“城市化”内容,四个版本的活动数大体相当,人教版略多,说明“城市化”都被四个版本教材列为重点内容。对于活动类型而言,中图版形式多样,其它版本形式为3~4个。每个版本都有“活动”部分,尽管其它部分表述形式不尽相同,但有些实质是一样的,如人教版和湘教版的“阅读”、鲁教版的“知识窗”、人教版的“案例”、中图版的“案例研究”等。

三、活动教学建议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版本教材引用的资源、呈现方式和表达的侧重点都存在一定差异,但自成一体,各具特色。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各版本教材之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议教师立足一种版本,整合其它版本的典型资源,进行“城市化”活动教学。

1.城市化的概念

鲁教版和湘教版都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直接给出定义,学生理解会有一定难度。人教版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出发,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联系产业结构、人口和地域方面的变化,水到渠成提出城市化的概念;中图版以“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为探索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为正文中的城市化概念理解进行铺垫。显然,人教版和中图版对城市化概念的处理更胜一筹,教学中可任选一版本活动进行开展。

【活动1】读图思考: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人教版)

本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来进行思考,即认真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比较1985年和2000年两幅图在城市数量、密度和等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归纳城市化的表现: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据图提出三个问题,即城市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城市的规模在增大吗?城市的密度如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思维方向。

【活动2】思考问题:教材提供的深圳材料集中反映了什么现象?请讨论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中图版)

教材提供了三方面材料:深圳1982年、1985年和2000年的照片;深圳面积、城乡人口数据等;表格显示1973年、1983年和1995年的非农业用地(居住区、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耕地面积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归纳城市化在人口、经济活动和空间地域三个主体内容的转化。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分析每一则材料的内涵及发挥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鲁教版主要运用统计图、地图及文字突出当代世界城市化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再以“知识窗”的形式介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和加深对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概念的理解。湘教版主要以“读”形式,辅以图片、统计图,结合“活动”,让学生着重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中图版与鲁教版较为相似,主要运用表格、示意图、文字、地图等突出20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人教版运用统计图、示意图、阅读文字及表格等形式说明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点,同时运用案例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活动3】知识窗: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鲁教版)

该知识是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阅读要善于思考,抓住主旨,学会归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一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是怎样划分的?每个阶段有何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完成表3的填写。

【活动4】阅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湘教版)

教材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呈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活动思考两者之间城市化差异的原因、逆城市化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出答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解答。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综合比较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认识。

【活动5】活动:对照教材图2.18和图2.19,分析教材图2.23中几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人教版)

该活动以读图训练题的形式呈现,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巩固与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图2.23中的四个国家进行分类,即英国和美国代表发达国家、印度和巴西代表发展中国家,然后利用两类性质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对照图2.19,指导学生划分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各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展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进程与特点的差异,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内容四版本都从正负两方面进行分析,并突出了负面影响。在城市化问题的呈现与解决措施方面,不同版本有所不同。鲁教版以“知识窗”突出“城市热岛”问题,同时以“活动”形式再次强调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有效保护耕地。湘教版通过“阅读”与“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中图版以文字形式概括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交通、住宅、社会四方面问题,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依据理想城市模型设计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人教版以“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并探究缓解城市化压力的措施;对三种城市模式进行评价和改进。再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合肥市环城公园。

【活动6】活动: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应当优先发展公共汽车和电车,还是小轿车或者轨道交通,甚至是自行车?请谈谈看法(湘教版)

这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部分。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思考不同交通工具对城市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或观察,或上网查询,回答不同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污染。课堂中通过学生展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化的正负作用,将对城市环境保护变为一种人们的自觉行为,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意识,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活动7】活动:从教材图2.27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人教版)

建设生态城市,一方面要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应该发挥水面、绿色植物在环境中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教材三种城市绿地系统模式中,植物分布与其它用地组合状况不同,因而植物的生态作用程度有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引入生态城市概念的原因,后分组讨论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答案可开放,不拘泥于课本,但必须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合肥市环城公园”便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实例。

上一篇:国产微电影的叙事学分析 下一篇:“生活即教育”原理对幼儿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