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科学 第9期

时间:2022-08-04 08:55:42

亲近科学 第9期

我们也许并不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但对现代人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科学带给我们的舒适和清醒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会越来越深入、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科学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组织的科学小实验,也应该渗透于家庭的饮食起居。这篇文章是《少年科学画报》的主编马真在参加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后写给本刊的,可能会给广大家长朋友带来一些启发。

在我们谈科学教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想先让家长朋友和孩子一起来回答以下几个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问题,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科学按传统观点可分为哪两大类?

A.系统科学和自然科学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C.社会科学和数学科学D.技术科学和系统科学

自然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革命的代表人物是谁?

A.哥白尼B.布鲁诺C.伽利略D.爱迪生

“科学”的英文表示是什么?

A.SKILLB.SCIENCEC.NATURED.FUTURE

谁创立了相对论?

A.爱迪生B.牛顿C.爱因斯坦D.霍金

“温室效应”是由于:

A.臭氧的减少B.二氧化碳的减少C.臭氧的增加D.二氧化碳的增加

1996年7月,克隆小绵羊“多利”用的是?

A.卵细胞B.体细胞C.受精卵D.胚胎细胞

水占人体重的百分比是多少?

A.60B.70C.80D.90

下面哪个人对量子力学有贡献?

A.柯西B.高斯C.黎曼D.薛定谔

最近,我从互联网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对上海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近10年的跟踪调查。4次调查结果显示,依照国际方法和标准测定,虽然上海公众科学素养在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这些差距形成了当前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与市民科学素养偏低的反差。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条消息也给我们所有的人敲响了警钟:必须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否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要受到制约。那么,科学教育从哪儿抓起呢?

今年“五一”节前后,一系列对公众,特别是对孩子的科学教育的设施相继开放。如:4月29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放。新展厅着重反映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尤其重视展示世界科技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新内容大量采用影视技术、光电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主要展品有300多项。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操纵着火车的运行,在这个巨大的沙盘上有村庄、田野、高山、河流和车站,一列列火车穿行于村庄田野之中。这个沙盘的设计和制作者高级工程师孙勇说,在这里,观众可了解到铁路的所有常识,诸如调度室如何对列车控制和调配,火车运行中的信号控制系统,列车线路和车站概况等都一目了然。整个沙盘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观众也可亲自操作。列车进站、停车和发车的过程,孩子们都能亲自操作和亲自感受。

同时,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北京、武汉、广州、西双版纳、沈阳、昆明、吐鲁番等9个省区市的12个植物园向公众开放;中国科学院还组织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7个天文台站联合推出“探索宇宙奥秘”大型科普周活动,同时对大中小学校及社会开放。

这些信息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科学素质教育之风正扑面而来。它的最大受益者首先是我们的孩子。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可曾检测过自己的科学素养?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向我们提出上述那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给予他们满意的回答?

前不久,我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在京召开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者有来自亚洲、欧洲十几个国家的教育官员、科学家及中国的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尽管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教育水平有很大差异,但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变革,大家都深切感到:以往的科学教育内容、体制及手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今后科学教育将出现以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教育理念由掌握科学演进为理解科学,科学教育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化为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特别是批判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育的方式(学校教育),由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学生有个性的、主动的、完整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往的科学教育内容是以科学理论体系为主体,随着新的科学理论的不断出现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传统科学理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不少国家开始把技术的发展及成果引入到科学教育中,提出应该把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以便于学习者理解科学、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影响,对科学进行思考。这一变革由分科教学演进为综合教学并通过主题教学来体现,比如:“生命”--生命的同一性、多样性、生物圈与可持续发展……;再比如:“物质”--我们是如何了解物质的?人们是如何发现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对这些知识加以肯定的……

总之,要淡化课程的学术性,使大多数孩子对学习科学感兴趣。因为,传授科学最重要的是向人们展示某些事物为什么产生,它是如何产生的。学习者从中可以了解科学的由来、发展,认识科学的价值,科学技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学习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三、科学教育要着眼于每个人,虽然他们并非成为科学家。对于普通学习者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更适合的科学教育内容呢?换句话说:一个非科技专业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科学素质呢?首先,他们不能是“科盲”,他们应能够阅读科学书籍,写出关于科学的报告而非科学报告,最重要的是他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自然,解决面临的困难。

四、由于学校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因此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在学校里进行。而非学校教育资源却会为此提供积极有利的配合和补充。非学校教育资源是指家庭、传媒、博物馆、展览馆、开放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报告会、竞赛活动等等。近年来,非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各国政府、教育部门及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馆、博物馆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不少高精尖科研基地、实验室也特辟场地和专业人员为青少年提供观摩、体验的机会;丰富多采的主题活动更是学生们施展才干、提高能力的舞台,最为重要的是它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在与环境交流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以及体验,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他们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优秀读物利用。不少成功人士在被问及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事时,往往会提起儿时看过的某本书或某本杂志。一位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的学子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童年里可回忆的事情很多,然而能真正对我现在有重要意义的并不多。记忆深处总是忘不了那个带我走进科学殿堂的老师――《少年科学画报》。记得初次相识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偶然的机会,在老师家里发现了她,立刻被书里所描绘的奥妙神奇而又充满趣味的世界所吸引。它寓教于乐,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实验,揭示大自然的规律,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她激发创造力,每每自己读完后,便跃跃欲试地要做。有时为了做一个实验,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看到自己的汗水、智慧换来的成果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从此,我开始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有一天,我登陆互联网的某一个网站,在搜索栏里输入“科学”两个字,一大堆关于科学的信息呈现在我的面前。其中有一段话把我们普通人与科学的关系阐述的十分清楚: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想对科学的每一个方面都钻研的很深是不可能的。一个研究无机化学的教授,可能答不出中学有机化学的题目。而且,在今天,很多人从事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分工的工作,可能不需要对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对科学一无所知不但显得很无知、无趣,同时也会在工作中遇到障碍,甚至连今天见多识广的孩子也教育不了。

《三国志》在评论诸葛亮和他的四个同学的时候曾这样写道:“四人皆务于精熟,惟亮独观其大”。对现代人来说,我们也许并不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甚至在做着与“科学”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我们不要忘了科学之“大”。因为即使您和您的孩子过着“最平凡”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类生存问题,什么温室效应啦,转基因食品啦,克隆啦……除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还需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远的不说,眼下有哪位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在一次成功的科学体验中,那发自内心溢在脸上的灿烂笑容呢,又有谁会否认这灿烂也许会照亮他的一生呢?!

上一篇:等待孩子梦醒…… 下一篇:蛤蜊之歌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