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求平衡

时间:2022-08-04 08:11:36

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求平衡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从目标、内容到教法进行全新改革,《课程标准》 倡导 ―“问题情境――建立模式――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应当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栽体。

【关键词】新课程 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91-01

1 引言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总目标包括了四个方面内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总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四大目标之一,可见其重要性。然而“解决问题”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事物,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都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而是将“解决问题”融入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的学习中,教材的这一变化给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众多实验教师只能抱着尝试的态度,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中落实?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

2 “解决问题”教学继承传统经验

有的教师认为:“解决问题”教学需要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应用题的教学经验不管用了。显然,这一观点是需要修正的。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忽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由于新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领会,而旧的经验又被丢弃,所以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

那么,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解决问题教学继承的呢?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应该被继承:一是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二是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但课改以来,这一经验被认为是“死做题、做死题”。三是线段图是教材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在人教版教材中应用较少,因而许多教师便渐渐将其弃之不理,这是不明智的。

3 “解决问题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3.1 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学会获取信息是学会解决问题的基础。获取信息首先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学习品质。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好的获取信息能力,影响着其对于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是否正确。新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无疑,这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吸引力,但同时更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特别是有趣的图片本身和可爱的人物形象,极易转移或分散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正确获取信息,弄清题意成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从要根基入手积极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处理好“观察”与“收集”的关系:收集信息是观察的目的,且信息的内容要跟数学有关。让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2 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3.3 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原型”与“数学问题”进行沟通,通过梳理、对比,发现解决问题的途经与方法。启发学生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用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经历一个构建“数学模型”的数学化过程。

3.4 梳理思路,经验提升

“解决问题”教学中,虽然数量关系的阐述不需要很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 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这并不是表明,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于经验层面就可。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结合本人的思维水平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5 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现状、特征及其教育对策... 下一篇:《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