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职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8-04 06:37:29

新常态下中职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既涉及到教育、经济,又涉及到学校、企业,既是政治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如何破解中职教育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呢?

目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既有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也有自下而上的学校个体实践,但不管形式有何不同,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如何提高人才质量,首先需要变革职业教育思想,进而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应该从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评价体系多元、教师角色重塑四个方面着手,四位一体构建以质量为先导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重构

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大家津津乐道时,殊不知,说者易行则难。因为在现实中,学校和企业作为两种异质的主体,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制约在所难免。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就是校企协同育人。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积极作用。校企应该从培养标准到课程设置、从教学组织到师资培训、从理论学习到实习实训、从行业认证到考评考核等环节协同合作,从招生招工一体化选拔机制上协同合作,从德育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上协同合作。

二、课程体系重组

中职学校必须深入调研,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能力本位

美国学者爱德华兹说过,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这句名言道出了职业教育的真谛,“训练”和“能力”,正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学生只有具备“知识和技能”,才能生成与现实世界对话的本领与智慧。因而,职业教育一刻也离不开作为技术技能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应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反思,按照以“实践先导、技能主导、就业引导”的理念来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的模块化、双证书制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重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载体,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如何,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学校应反思以存储和传递为特点的封闭性教材,转向关注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生成,开发有助于学生能力建构的开放式校本教材。校企之间应根据企业职业标准和人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真正使教材和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

3.开发职业素养课程,赋予学生立命之本

成才应先立德。校企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道德情操、职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是合格的现代人、社会人、企业人。

三、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考核应更加多维、生动、全面。校企要着力构建目标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双考核机制,将产品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薪资表、师傅评价、职业素养等纳入考核领域。学生评价实行学段式评价和毕业综合考评相结合,突出技能、素养因素。

四、教师角色重塑

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人求真,还要教做真人。因此,职校教师应从职业、社会需求出发,融合个性教育需求去培养学生。

1.“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共识。然而,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校应从校企合作的实际出发,与企业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培养平台,通过通识教育、企业培训、企业生产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建设一支“学校教师、技能技师、企业讲师”的“三师型”教师队伍,来引领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

2.“精英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就是师带徒,然而学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不足。因此,学校应依赖校企深度融合优势,聘请企业技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打造教练型教师团队。学校教师将专业理论教会学生,企业师傅将岗位实操要点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及时在生产线上随堂练习,变单向师资培养为校企双导师培养,实现师资培养互通互融。只有具备一定的产业制作经验的教师,才能在上课时帮助学生认识并解决未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直接把行业要求的从业标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此标准进行学习。这样校企师资互为补充,使理实教学融为一体。

3.德育教师团队建设

立德树人,乃教者之功。中职生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学生普遍缺乏信心,因而,中职教师不仅要教会其技能,更要矫正其思想。

改革德育工作,要以活动为抓手,课堂为主线,以学生生活经历为内容,积极对学生进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教育,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构建基于富有职业教育本色的德育新模式。

(作者为安徽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副校长)

上一篇:新旧动力交替中GDP 增速“破7” 下一篇: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多元化质量评价方法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