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时间:2022-08-04 02:15:51

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摘 要: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最终证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明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之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创造。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才不至于对所学内容产生厌倦。那么如何培养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一、实施爱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如果喜欢哪一门功课的教师,那么他就会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正所谓“亲其师,则乐其道”。而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类型中就有一条标准是教师要充满爱心。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学生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创新的空间极大。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也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在这里我试举两种导入法:第一种――设疑激思法。如讲《最后一课》时,我这样切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它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最后一课’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把它称之为‘最后一课’?”这样一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去。第二种――讨论启迪法。如讲授《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让学生稍加议论一下,再用多媒体显示保尔的一段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此时可让学生齐读一遍,以便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酝酿出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作者。这样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必定会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2.改变教学单元设计顺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直接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因时而改变原有的教学单元设计顺序。像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我会把一、二两个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换,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只有当学生有过切身的生活体会,他才会容易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3.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过重的课业负担会让学生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对学习丧失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每次布置作业时,我尽量突出一个“活”字和它的趣味性,并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让学生完成作业。比如我把以往单纯性地抄写词语改为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串讲一个小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有时我也会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一些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的作业项目。如教授《散步》,我给学生们留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学生们乍一听都很惊讶,并各个都愁眉苦脸的,很不乐意。但经过我一番说明,同学们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并都表示乐意去做。甚至有时,我还会让学生们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作业。这样教师既布置了作业,又不给学生增加太多的负担;既给学生留下巩固练习的余地,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又为下一堂做了很好的铺垫。总之,做到了作业优化,才会使兴趣延伸,真正让作业的脚步跟上了新课改的节拍。

三、将竞争机制引进到课堂教学中

竞争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只有竞争,才能有活力;只有竞争,才会进步;只有竞争,才能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好胜心强、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共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这种共性,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的有些问题难度不大,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去解决,对那些能够将问题正确解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就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激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开展出班报、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发挥榜样作用,“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总是以榜样为标准,向榜样的方向努力。尤其中学生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喜欢崇拜一些人或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榜样事例、名人名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开展这一项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警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豪情。如“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等。也可让学生在黑板上轮流书写一些哲理性句子。二是经常宣讲一些名人的成功事例,如用越王勾践成功的事例来激励学生立大志,吃大苦,建大业。由于故事感人,学生觉得生动有趣,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倍感振奋,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会感到语文课的趣味性,从而很好地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目的。

五、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媒体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画面,可以提供悦耳的音乐,这些要素的加入会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而正是这些要素的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兴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教授《桥之美》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幅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桥的图片。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为桥的美丽而惊叹不已,从而达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而这堂课正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加入,才让本身很抽象的课文变得如此生动、美丽,并取到了惊人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去运用。如果方法得当,学生怎能不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生命的能源来自宁静 下一篇:吴清友 困境也是你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