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VS商业化制度化

时间:2022-08-04 01:42:38

独立性VS商业化制度化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视纪录片日益被观众疏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轻松活泼的娱乐秀节目和引人入胜的电视剧夺取了大块的观众市场;另一方面,对收视率广告利润的日益重视,使得当前以栏目化的形式存在的电视纪录片面临商业利润的压力。同时,栏目化一方面使电视纪录片获得了生存地盘,又造成了与个人创作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独立性正在受到市场化、制度化等因素的挑战。

商业化: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面临的困境之一

商业化说到底,就是一个“钱”的问题。拍片的钱从何而来,成本如何收回来?近几年以来,致力于中国电视纪录片事业的工作者、投资者一直在影视产业商业化大潮中艰难探索,其中不乏一些“悲壮”的“先行者”。成立于2000年3月的亚太地区第一个历史专题纪录片频道――阳光卫视,最初高举杨澜的“传媒理想”横空出世,但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在亏损近2亿港币之后不得不改弦更张。

应当说,影响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商业化是最主要的因素,它包括了宏观指导思想和媒体运作的市场化转向两方面。

1、文化产业化:传媒业指导思想的变化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不断强调文化具有的产业属性,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纪录片不得不迎接市场的严峻考验。如今,在中国各家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栏目头上都悬着两把剑:一个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末位淘汰制,一个是广告额。2004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影视节目的制作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就迫使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必须强化成本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如此以来,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的各个频道栏目都要考虑效益成本问题,节目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电视纪录片亦难幸免。

2、运作商业化:节目制作面临新挑战

在当今消费主义横行的读图时代,高质量的画面、视觉冲击力强的影像能对观众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也意味着节目被观众认同与接纳。观众不买账又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往往投入较大,收回成本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甚至是跨国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创作当中。以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为例,全部制作人员超过400人,包括50多名飞行师和50多名鸟类学专家历时4年横跨五大洲,选取40多个国家共175个场景,行程10万公里,使用了包括动力伞、滑翔机、热气球航模鸟等各种精巧的高空摄影器材。在技术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超大广角、显微镜头、航拍、水下摄影和高速摄影等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我国的很多纪录片创作者对项目管理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还很陌生,缺乏筹措国内外投资的能力、缺少高科技手段和跨国团队管理经验,再好的创意也很难实现,又怎么可能把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来?

制度化: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面临的困境之二

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视纪录片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自然摆脱不了制度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电视纪录片创作都患有难以治愈的一道“硬伤”――缺乏自由意志或个体意识的表达,总是被限制在既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框架里,显得僵化有余而灵性不足。

不断承受着市场化、制度化方面的冲击,难怪一些创作者总是喟叹今不如昔了。难道电视纪录片注定要成为孤家寡人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吕新雨教授认为,面对深刻变动中的利益分化的中国社会,电视纪录片独处一角的“孤独”将成为可耻,因为“它已经不再是现代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孤独,这个词业已丧失掉它社会批判的功能”。一百年多以来,纪录片的形式已经变换了若干模样,面对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它同样不能再孤芳自赏了。

独立不等于孤独: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纪录片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似乎又都不是问题。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是以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或者说是对小人物的关怀为发端的。它最初的选题都集中在城市贫民、农村中出来的打工者、残疾人、癌症患者、弃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等,也就是传统的主流媒体所光照不到的盲区。从历史意义上说,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但纪录者无视当今之变化,一直沉迷于小圈子和业内,总是一种贵族化的倾向和精英情结,迷恋于个人化的表述空间,远离中心,对的影响力空间几乎无人问津;在大众媒介传播的作品,也根本不考虑大众的需求和口味。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种缺憾。在今天这个飞速变革的时代,纪录者的使命应当用镜头捕捉这些普遍存在而又惊心动魄的变化。然而,一些纪录者看不到电视纪录片同时具有文化商品的属性,一味追求“纯之又纯”的所谓“纪录片品位”,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

看待传媒市场化问题就如同改革之初看待市场经济问题一样,总会有争论、抵触,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我们要认识到,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而是作为一种手段,使电视纪录片在一种理性的状态下多元发展,在一种良性健康的机制中走向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自己喜欢的纪录片节目。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在谈到视觉艺术的商业化、产业化问题时指出,商业只不过是一种流通机制,视觉产业可以突破产量和价格的限制,产业化和商业化可以作为促进艺术传播的方式。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和市场经营长期以来成效不佳,是跟纪录片产业链和市场培育方面的问题有关。特别地,这个产业链几乎一直是断裂的:在选题上比较随意,个人色彩较浓,媒介意识淡薄,对制作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成本核算不严,流通渠道单一,播完了也就入库了,没有深度再开发。

电视纪录片不仅有宣传教育功能、文献记录功能,也有娱乐的功能。从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中要能看到中国社会的全貌,这才是纪录片最本真的本质。要深刻认识到电视观众文化需求结构犹如金字塔一样,处于底座的是大众文化需求,它对应的是通俗性、娱乐性较强的节目。不能只生产阳春白雪一类的电视纪录片节目,而应当是风格多样,题材多样,高雅、通俗共存。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全新的创意经济时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无疑必须跟着创意时代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胜。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必须在创新中爆发,不能继续沉默以致消亡下去了。

市场细分、频道分众是电视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电视媒体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只有认真研究这些对象性受众群体的规模、构成,以及他们的需求具有哪些特点,才能做到“三贴近”,从而培养稳定的受众群体。

上一篇:倡导播音主持风格的多样化 下一篇:如何做好电视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