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审美姿态的进步

时间:2022-08-16 04:06:43

“真人秀”:审美姿态的进步

真人秀是国外电视节目的一种潮流及其表现形式,其意思是真实的展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兴起应该归结为大众对于主流文化的审美疲劳。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化,尤其是互联网络的普及,使得往常被埋没的海量的公众信息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话语权。但是,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当公众接受的信息在数量上以几何倍数激增的当口,如何筛选信息就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那么,作为电视观众,他们会做怎么样的选择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真实电视会作为一个潮流在西方兴起。

真人秀:迎合真的需要

正是由于长时间的传统媒体灌输,受众在各种媒介上所接触到的都是经过包装的内容。就拿娱乐节目来说,比如前几年国内由崔健发起的针对假唱的论战,以及随后央视宣布春晚采用真唱。其实,这只是伪真实的娱乐圈同大众的审美兴趣之间的矛盾的冰山一角。在这次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大众要求真娱乐。这是一种审美姿态的进步。

在另一个方面,公众的表现欲望也促成了真实电视的兴起。于是,“真人秀”浮出水面。

真人秀节目同时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姿态和出名的愿望,所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之后,一直兴盛到今天,在世界各地创造了无数的收视率奇迹。在美国,2007年2月26日到3月25日一个月的时间内,真人秀电视始终占据了全美收视率排行榜的前两到三位,甚至一度包揽前六名。湖南卫视翻版“美国偶像”的“超级女声”,收视率仅次于春晚,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真人秀六大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真人秀电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国内外真人秀节目从形式上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生存类,比如冒险岛。第二类与性有关,比如法国的“阁楼故事”。第三类是财富类,比如NBC电视台的“学徒”节目和国内的“实习生”节目。第四类是娱乐类,比如“美国偶像”节目和“超级女声”。第五类是智力真人秀。比如美国的“你真的比五年级小学生聪明吗”以及央视的“开心词典”等。第六类不好归纳,也许可以称为另类。比如美国的“勇敢者”节目,在一个箱子里边放上毒蛇、蜥蜴、壁虎、大蜘蛛,让选手伸手进去摸一个,或者在水箱里边放上一条放电的鳗鱼,让选手用手将鳗鱼拿出来。最终获胜的选手获得5万美元。

这些节目主要有如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游戏规则必须简单,但游戏周期必须漫长。这是真人秀节目的本质所决定的。比如“超级女声”的海选,就是简单的选手唱歌,评委点评。同样,游戏的周期决定了选手的露面次数。只有在滚动炒作的情况下,观众才会对选手产生深刻印象,产生互动诉求。所以,选秀类节目最后的淘汰赛往往非常漫长,通过多轮而不是一轮,通过不断地回顾选手的参赛历程,来加深观众的印象。可以说,没有这种滚动炒作的意识,就没法做真人秀节目。

第二、奖品诱惑。真人秀节目往往设置重奖。但是这种提供给选手的重奖更多的是为了吸引观众而不是为了吸引选手。

第三、真实人性的冲突。真人秀节目之所以有意思,正如上文所说,顺应了电视观众希望看到真实的这种审美心理。

第四、观众互动。只有把选手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观众的手里,才能形成收视率和选手炒作的双赢目的。

第五、从头到尾都要真实。

第六、悬念。用这样的办法培养忠诚观众,同时在节目中反复强调悬念,用不断的设问引导观众的思考路线,提升观众的审美诉求。

国内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真人秀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将娱乐节目搞成比赛,以做比赛的心态做节目,忽视了真人秀节目的平民性与娱乐性。

二、选手缺乏娱乐精神。像某卫视的一档直播真人秀节目里出现了选手罢赛风波。而且,公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参与热情也与西方有别。“美国偶像”的选手绝大部分来自社会,很少有学生参赛。而国内的“超级女声”等节目,参赛的选手大部分来自学校,公众的参与热情并不高。

三、真人秀不真实。某卫视的一档才艺展示真人秀节目表面上是全国海选,但是没有一位海选选手进入复决赛。事实上,电视上播出来的节目完全是在北京的一个摄影棚里录制的,由当地的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酒吧的驻唱歌手完成复决赛阶段的现场。播出来的海选现场也是由这些人表演的。

四、观众审美趣味与西方有别。传统审美习惯、道德规范在很多东方观众的心里根深蒂固,所以,一些西方真人秀节目常常采用的娱乐元素,在中国不可能被照搬。比如前段时间某台做的一个节目,游戏规则是挑战孤独的极限,一个人在一个布满摄像头的屋子里,24小时监控,看他能待多少天。同时在节目编辑播出的时候会加入一些心理专家的点评,说选手现在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节目的反面意见很大,很快就停播了。还有某电视台做的克隆版“阁楼故事”,也因舆论界认为趣味低俗而停播。

上一篇:央视“两会”报道的创新策略 下一篇: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中的“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