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8-04 01:20:18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摘 要:王守仁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标,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礼乐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春风化雨的教学原则,这些对我国当下儿童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王守仁的儿童观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在充分适应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塑造其完善人格,以利于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养成教育

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在自己丰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它在我国儿童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乃至以后的儿童教育实践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一、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内涵

1.儿童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王守仁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唯当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习之礼,以肃其威仪;讽闻读书,以开其智觉。”这一段话已经明确表示出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以道德为手段,陶冶情操,培养意志,磨练品格,开启智慧,使儿童身心两健,有序发展。王阳明赞同古代的儿童教育“教以人伦”,反对当时重视文章背诵、忽视儿童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发展的教育,因为它导致了“先王之教亡”。因此他认为,要教育孩子,就应该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品格和习惯为重点,以诗词歌赋为诱导,磨练意志,引导他们学习礼仪,“肃其威仪”;讨论百家诗书,不断学习智慧。不难看出,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就是品格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而不是死记硬背诗词文章,他崇尚“先王之教”。

2.儿童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的传递,道德的培育和审美的熏陶。因此,教学内容包括诗书礼乐等科目,设置上要相互协调,互有补充,文武并举,动静结合。知识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儿童完美人格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而不仅仅是考试的准备,最终应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从儿童本身出发的儿童本位论,与卢梭的按照儿童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和杜威的儿童(学生)中心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顺导儿童本来的心理,不给儿童过高要求,不使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痛苦和艰难,使儿童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高尚的品行。

3.儿童教育的方法:礼乐结合

王守仁把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其课程中具体指“歌诗和习礼”,这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诗歌来宣泄儿童的情感,通过歌咏来发泄“跳号呼啸”,通过音节的“幽抑节滞”来诱导;宣泄的同时不能发泄过头,有开有合。因此,儿童教育应当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采用乐以润心、礼以节行、寓教于乐的方式学习礼,顺应儿童本性。

4.儿童教育的原则:春风化雨

王守仁认为,儿童就像刚发芽的植物,可以顺势培养,及早矫正,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并需精心呵护。儿童教育应该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并且注重个性化,“随人分限所及”,根据不同儿童的能力和背景制定实际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把儿童当大人看,给儿童灌输成人的文化和内容。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应当适应儿童个性和身心发展特点,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可见,他认为教育应当像春风化雨一样,顺其自然,滋润儿童。

二、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即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要教育儿童,使儿童健康成长,首先要了解儿童,正确看待儿童,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曾经说过,“看待儿童就是看待可能性”,“教育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这与王守仁的儿童观是不谋而合的。王守仁认为,“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儿童是天真活泼,亲近自然的,应当“如时雨春风,萌动发越”,而不是压抑挫伤,那样容易打击儿童,使儿童失去自信,“生意萧条,日就枯槁”。儿童的天性是喜乐好动,这是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础。因此,儿童的养成教育应当遵循这一基础,儿童是喜欢新鲜事物,好动不好静的,培养儿童的习惯应该顺势利导,经常用新鲜的方法训练,用新鲜的工具吸引。在活动中让儿童体会生活规范和社会规则,在游戏中磨练品格,锻炼意志。

2.习惯养成于快乐的生活

从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到,“礼乐”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礼”是在“乐”的学习中自然普及的,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和美感,而“乐”是培养儿童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乐”就是当代的美育,包括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儿童心灵容易受到情绪干扰,通过音乐的抒发,舞蹈的跳跃,书法的运提,棋场的较量可以使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并愉快的生活。而在乐观愉悦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才能持久,因为这种习惯习得于快乐的情感体验。学校教育中,尤其要注意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在培养儿童性格中的重要作用。

3.养成教育要注意儿童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王守仁提出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本性。在心理学发达的现代,对儿童本性的理解应当拓展。不同年龄的儿童本性并不相同,因此需要设计的行为培养方式也不相同,重点也不一样,其实这就涉及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洛伦兹在动物中发现了刻板印记,其后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动物和人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所谓关键期,又叫“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学习某种行为。现代科学家发现,人的智力、能力、习惯的发展,“关键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已经提出了人生心理发展的8个关键期,而心理引导行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3岁是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成视觉形象的关键期,小学第一学段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第二学段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固然重要,但也不要迷信关键期,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引导,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晖,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简论[J].大庆高等专科学报,1996,(8).

[3]徐仲林,谭佛佑,梅汝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中考英语模拟试卷(二) 下一篇:日语自动词使役句的意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