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22 04:57:58

儿童教育方法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闭症 特殊教育 儿童 教育治疗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年龄常在2.5~15周岁。孩子患自闭症(孤独症),不仅严重影响到正常学习、健康成长、生活自理,还会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严重负担。自闭症儿童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不会提问或者回答问题,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单调地摆放积木块,每天走重复的路线,做重复单调的动作,一旦更改便表现出焦虑哭闹的现象,甚至自伤自残。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有些自闭症儿童特别的敏感,他们害怕与人接触,不敢与人目光对视,自闭症儿童与人交谈时通常是低头斜视状或者看旁边。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比如简单生活能力、与人交流的方式和技巧、与社会环境协调的能力等。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 “自闭症”后,如果被排斥在同龄伙伴的集体之外,要想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是渺茫的。这就需要一些专业的、具备自闭症儿童教育资质的机构,让自闭症小朋友生活在一个有助的、愉快的气氛中,采取各种不同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促使其症状得到很好改善和恢复。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状况,结合本人多年来在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经验,就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进行如下探讨。

1. 采用互助互动的教育方式,小朋友间多接近、多关心,给小朋友以温暖。“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采用互助式教育可以促进小朋友之间、小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开展一些互助游戏,增加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自闭症儿童不愿与人交流、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开展互助互动教育方式,不能过于急躁,要一步一步逐渐激发小朋友的注意力,克服困难,打开自闭症儿童的心扉。对一些轻度自闭症儿童可以组成小组,然后在小组成员中开展各种互助教育,例如绘画、折纸等,让小朋友之间互相观摩、讨论,让小朋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2. 教育训练应个体化、系统化。根据小朋友的状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教育反应随时调整方法。自闭症教育训练具有积极性,教导儿童的社交技巧,并让他们懂得如何沟通,当长大时如何帮助自己。该教育手段主要运用荡秋千、跷跷板、自由滑梯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可以增加儿童的语言能力,多动行为可以获得较好的改善。同时采用音频、视频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播放一些儿童喜欢的音乐和视频,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儿童实施不同的训练手段,例如为儿童按摩、拥抱等,或采用其他感觉教育训练,经过长期的训练,自闭症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训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有丰富的训练经验和非同寻常的耐心和毅力,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需有持久战的准备,只要坚持有效的训练方法,儿童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之前认为不可能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3. 多样化学习和交流技巧。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一定只限于教室来教他,生活中相关的人、事、物作为计划的变化组合,使教育内容多样化。例如,对于天天专注于堆积木的孩子,可以经常换不同的积木块,让他知道不同的堆积方法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物块。如看见有其他小朋友随口吐口水,就要教他“那样是不文明的行为,不要学他”等等,要根据不同实际场景来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自闭症儿童常常倾向于不使用语言,因此采用多样化的交流技巧在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有的儿童即使会讲话,也不喜欢说,有需要时只是拉着父母的手示意;也有的儿童宁可写出来也不愿说出来。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并创造情景来让患儿练习讲话、交谈。揣摩儿童的心理,了解到小孩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但小孩不开口说出来而哭闹,作为教育者应该避免小孩一哭闹就代替他们去做,这样就使得他们越来越少去运用语言,而应诱导小孩将想法说出口,让小孩明白只要说出来才会有获取。另外可组织小孩一起进行游戏活动,让小孩在游戏过程中进行询问、回答的训练,对小孩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改善。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模仿能力,在日常学习活动过程,通过教育者的接触,提高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教他们一些生活行为习惯,例如吃饭、喝水、脱鞋、穿衣、大小便等等,让自闭症儿童能学会简单的生活和做事方法。

辅导教育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是一项辛勤的工作,只要教育者付之以极大的耐心与坚持,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古人云“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训练,自闭症儿童能得到康复和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宏,汪萍.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浅谈.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4) .

[2]邹小兵. 孤独症的治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23(3).

[3]颜茹,徐淑丽,孔凤莹.浅谈儿童孤独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8).

[4]静进.孤独症神经心理特征和相关脑机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23(3) .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很多青壮年都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孩子都交给留在农村的老人抚养,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国家妇联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同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由于很多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缺乏父母的监督管理和关爱、不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造成了很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学习状况

因为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和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这些名义上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管理也比较放松。这样不仅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另外他们还需要进行家务劳动与田间的农活,基本上没有空余时间去管理孩子的学习,因此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二)性格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孩子的管理上都比较放松。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外出父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理,他们那一代人普遍溺爱孙子孙女,因此留守儿童的生活基本上不存在限制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他们自私人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三)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关注,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而监护人也无暇照顾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样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比如焦虑自卑、消极、缺乏自信等问题。

(四)价值观念

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予重视,尤其是很多家长因为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形成一种负疚感,他们便通过物质的给予来进行弥补,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拥有了更多的零花钱之后,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很多孩子也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家庭教育要尽到责任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觉得教育管理孩子理所当然的属于学校的工作,家长只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就好了,对于孩子的成绩以及思想品德的好坏从来不过问。其实父母应该尽快的纠正这种观念,要将“自不教父之过”作为自己的教育责任理念,要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父母与生俱来的职责。不但要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如果父母都在外打工,则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监护人不能过于宠孩子,也不能要求孩子做过多的农务,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在父母务工时,应该定期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充分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健康情况,要以各种渠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于子女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成长都必须要有充分的掌握。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及细致,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教导他们成人成材。

(二)学校教育要加强管理

农村学校应该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成是专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要建立全面的留守儿童档案,结合他们的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健康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制定科学的教育方针,将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目标。例如让孩子定期与父母进行沟通,班主任教师应该每个月定期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告知父母孩子的在校情况,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简短的电话教育;对于在校期间表现不好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及时发现,耐心沟通,说服教育;另外教师还应该常常进行家访,或者通过监护人座谈会的形式来和家长交流管理经验,共同讨论教育方法。

(三)社会各界要做好工作

一方面,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并且将其贯彻落实。比如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或者农村社会教育与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由乡政府带头组织、学校、村委会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工作机制、和在外父母定期沟通机制、每个教师专门负责几名学生的管理机制,对于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发现之后及时处理。对于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宣传力度。适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与义务。政府机构特别是乡政府必须要坚决依法办事,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委托的监护人从守法的角度,科学的处理好外出务工赚钱与子女接受教育的关系,将留守儿童的辍学概率降到最低。对于一些家庭确有困难,无法负担教育经费的家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三种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做到互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让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仓学斌.如何管理农村留守儿童[J].江苏教育研究.2011(30):05.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差异;爱心;赞美;蹲下

教育,不应让孩子过多过早地失去天真活泼的笑脸,过早地“少年老成”。教育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孩子,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悦纳孩子,自信并成为孩子。

在我们每个班里学生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厚,才思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毅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脑筋。对于后者,如果教师采取的态度冷淡,方法不当,则会产生对立型或不信任型等不良的师生关系,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温暖,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爱应更多些,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瓦特、牛顿、爱迪生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应满怀爱心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一、师爱的力量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伟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二、赞美是最有利的武器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三、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把自己变成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教育智慧就会在其中生成。

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坚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起初,我总把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叫到我的身边,极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稚嫩的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中是老师离我们很近,老师在我们身边,他们总会欢喜地冲我一笑。时间久了,我不用再去招呼他们,他们会自然地聚拢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我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而是长大以后能像我大伯一样作一个大商人。”还有给我猜谜语的,更有要与我成为最好的朋友,课上叫我老师,课下叫我姐姐的……此时,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从教师到朋友,这种距离渐渐拉近,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对于我而言,这正是走向成功教育的最好途径。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一 强烈的好奇心及“寻根”心理

3岁的儿童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喜欢问为什么。对新事物和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追寻答案,并有尝试独立思考的潜能。有时问得家长都无从回答,如为什么太阳在白天出来活动,而月亮和星星在晚上出来活动、太阳为什么会落下等问题。这种好奇心简单而执着,简单而脆弱,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千万不能抹杀孩子的好奇心,要鼓励孩子去发现新事物,寻找新问题,教育儿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其通过不同的方式考虑新问题。

二 无意识模仿和聚群心理

无意识模仿是3岁儿童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在从模仿中学习、成长的阶段。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简单被动的重复,他们在模仿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创造能力,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并且这个时期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人群,开始从和家人的交往过渡到和其他人的交往,喜欢和同伴们一起做游戏、模仿新事物。针对孩子的这个特点,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儿童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其创新之处,因为模仿是儿童这个时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他们学习经验、积累经验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周围成人的行为显得特别重要,行为举止、说话用语(甚至语调)、行为习惯、情绪、举止和姿势等都是儿童模仿的内容,也会成为孩子以后的行为、习惯。所以这个时期孩子周围的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同时充分利用儿童同伴群体的资源,提供给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引导儿童尽快融入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去,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利用儿童这个时期爱模仿的特点,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动作发展快速

3岁的儿童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3岁儿童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针对儿童这个生理特点,为了给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必须形式多样,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儿童的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儿童的精细动作,使儿童的大脑运动中枢受到充分的刺激,使儿童运动中枢充分地发育。对于儿童在动作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我们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儿童尽快地成长。

四 情绪支配作用大

情绪对3岁儿童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出极为不安、哭闹等情绪反应。3岁儿童不仅依恋父母,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能力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针对孩子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儿童,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儿童逐渐减少分离情绪的影响,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有趣的游戏有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教师还应该理解和接纳3岁儿童活动“情绪化”的特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五 会把假象当成现实、把动物当作人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一、行为习惯的变化

1.在家懂得孝敬老人

现在,农村里大多数都是老人(祖辈)带着小孩在家。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都比较薄弱,而且时间、精力和能力也有限,他们对留守儿童所起的教育影响很微弱,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性、自私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不仅不懂得体谅老人的艰辛,还与老人对着干,令老人们无可奈何。

自从读了《弟子规》中“入则孝”后,学生的行为改变了很多。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了每一个学生在家必须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我们要求学生读后要学会体谅父母,体谅长辈,并帮着长辈干点家务活,帮父母或爷爷奶奶捶捶背、捏捏脖子,以让家长消去一天的劳累,还要自觉完成作业,好好学习,让家长“省点心”。很多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都变好了。

2.在校勤学守纪

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的缺失,很容易形成任性、自卑、心胸狭窄等性格,情绪容易失控。读了一段时间《弟子规》后,他们在校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家住南渡镇夹宝村昌干9组的苏同学,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病逝了,为了生计,爸爸外出打工,他和七十岁的爷爷及大他1岁的哥哥在家。由于从小缺乏爱,爸爸长年不在家,爷爷的隔代管教又是严格不足溺爱有余,做什么事情都顺从他,时间一长,就造成了他任性、自尊心强、心胸狭窄的个性。他还容易情绪失控、易怒,同学们一句无意的话就很容易激怒他,经常不是和别人闹矛盾就是在课堂上捣乱,搅得别人不得安宁,不仅全班同学怕他,甚至许多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2011年秋,他来到南渡镇中心小学寄宿部就读五年级。当时中心小学正蓬勃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读书活动,倡导全校师生诵读《弟子规》。该班语文教师特别找来苏同学,要求他一周内背下总序以及译文,然后再来和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天,他来到办公室,把《弟子规》的总序部分和译文背诵了出来。语文教师听后高兴地对他说:“很好啊,给你一周时间,你三天就背诵下来了!对照‘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你觉得自己过去的做法好吗?”他惭愧地低着头说:“不好。我过去对同学不友好,不谦让,还在课堂上捣乱,影响全班同学上课。老师,今后我一定改正,再也不会那样对待同学了。”从那以后,教师经常要求他诵读、背诵《弟子规》里的内容,引导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他慢慢地变了,和同学相处得融洽了,对老师特别有礼貌,也能认真听课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

那些外出务工的家长,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有愧疚,往往会以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要什么都满足其要求,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解决这一问题,《弟子规》不愧为一剂“良药”。

1.帮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弟子规》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提倡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在人格培养中,《弟子规》强调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如诚谏镇中心小学学生梁光城,父母在广东打工,都是技术工,工资较高,经济上对他几乎有求必应。他有时候会对教师编一些理由请假,教师以为他在家,其实他是进了网吧。他每天放学时间准时回家,爷爷奶奶就以为他上学了。他把教师和家长都骗了。随着对《弟子规》的不断诵读,他认识了许多道理,一改过去的学习态度,懂得讲诚信了,不再欺骗家长和教师了,还能珍惜时间,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认识到了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不再乱花钱了,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能教给学生一些具体可行的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对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建立自信有很好的作用。

现在,我们全市小学生都在读国学经典,都在读《弟子规》,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使“育人”教育达到了高效。我想说,如果留守儿童的心田是一块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的沐浴与滋润,那么,《弟子规》就是阳光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不求急功近利,但求植根心灵;不只口上背诵,更在身体力行。《弟子规》正在慢慢地改善着留守儿童与教师间、祖辈间的紧张关系,为建立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6篇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幼年的、全面性心智障碍。它是由Kanner(1943 年)首先提出并命名的。一般认为自闭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兴趣与行为的异常,以及知觉障碍和心智技能发展次序异常等。

自闭症患儿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差,很难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结构异常,产生自闭症患儿所特有的心理障碍。就像盲人、聋人、肢体残障者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一样,自闭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自闭症的儿童都是沉默的天使,他们拥有自己的世界,却不被外人所认识。现实生活中,自闭症患儿为家庭带来了痛苦,也令孩子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

二、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概况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家庭训练法

到专业的自闭症康复学校,进行教育康复,因不能得知自闭症的病因,所以目前没有完全康复的自闭症儿童,家长要多配合康复教师,家庭训练的主要方法:

1、迁移法

此法是指在儿童异常行为发生之前,家长及时采用表扬,情感转移等形式,阻止其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儿童异常行为发生之前,通常会有一些行为征兆。只要家长准确把握这微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采用及时表扬或马上做一些它较为感兴趣的事,使其注意力发生转移,从而阻止了异常行为的发生,省去了行为出现后再矫治的繁琐。

2、运动疗法

此法是指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时期减轻刻板行为,稳定情绪,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及爱好的方法。

3、链锁法

链锁法是将目标行为分解为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环节开始,综合强化,使孤独症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直到掌握整个目标为止。为了减轻孩子的自我压力,增加体验成就感,建议家长对一些行为训练使用逆向链锁法,即从最后一步学起,逐步向前推进。

4、融入社会进行训练

此法是指在家长的带领下指导孤独症儿童走入社会,了解、学习适应社会的技能的方法。孤独症明显特征之一是不主动与他人接触,缺乏与人交流。

(二)特殊学校、培训机构教育训练

1、行为疗法

在目前自闭症的治疗中,行为疗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攻击、自伤、愤怒、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不适应。目前关于行为矫治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多,一般是在高结构化的环境中对特殊行为进行矫正,具体的方法有:强化适当行为、暂停强化法、塑造法、链条法、示范学习法、奖励与惩罚疗法、消退法和放松疗法、暴露法、厌恶疗法等。

2、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法

指出针对自闭症患者社会交往能力差的特点,训练其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如打电话、买东西、社交礼仪、人际交往等,以缓解其社会交往障碍[1]。

3、游戏疗法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有机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暴露问题并从中得到解脱的一种教育方法[2]。

4、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机体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反应的能力。

5、同伴作用策略

针对自闭儿童的社会缺陷可以通过自闭儿童与同辈、成人等的社会交往来进行干预。因此,积极的情感支持、安全接纳的环境、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依恋、家长、教师以及社区和校外机构、专门的治疗师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积极参与对自闭儿童的康复极为重要。

(三)其他有效的教育训练方法

1、音乐疗法

音乐治疗(MusicTherapy,MT)对于自闭儿童不仅是感觉刺激, 同时也会激发自闭儿特殊的情感,促进其社会技能的发展。

2、动物辅助治疗

动物辅助治疗(Animal Assiste Therapy, 简称AAT)能激发自闭症儿童语言和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减少其刻板行为。借助AAT,把自闭症儿童融入和动物接触的活动中,至少可以起到三个作用:

a、把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有效活动上;

b、促进社会交往技能发展;

c、提供儿童发展与运用语言的途径。

三、儿童自闭症教育培训的方法选择

父母在选择治疗自闭症方法的时候,要有判断性、明确性。大家都知道自闭症虽然是一种难治之症,但不是不治之症。自闭症的治疗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勿滥食用各种方法,导致孩子的病情更加严重。虽然自闭症很难找到专用的治疗方式,但是目前为止,症状的减轻,治愈恢复的案例还是很多。有人会说,此病无药可治,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多年来有许多孩子在专业的教育训练之后,生活规律了并且愿意与人交流了,因此不可轻易放弃治疗。

四、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最佳方案

自闭症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表现出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兴趣,不与人交往宁愿一个人玩;

2、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3、刻板行为,表现为某些反复性动作或强迫行为。

而且,孤独症儿童发病较早,绝大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问题,从而引发一定的语言障碍或运动障碍。鉴于这些情况,针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应该以教育和行为矫正为主,康复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一些必要的社会技能。

五、总结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教育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90-02[作者简介]辛洁(1970―),女,陕西西安人,大专,甘肃省兰州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教高级。

本研究主要针对刚入学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研究其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从而为儿童的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原则

教育小学低年级儿童应遵守尊重性、合作性、公平性、差异性及反思性原则,这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

1.尊重性。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婴幼儿与他人互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婴幼儿最初是与其家人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儿童入学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将这种安全与信任型的依恋关系扩展到包括教师在内的第三方,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走近儿童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教学中鼓励儿童与自己、与同学互动,培养他们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

2.合作性。本研究的合作性原则是指教师与儿童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入学儿童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最大程度实现儿童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认识到家长是儿童第一个也是对其最具影响力的教师。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在于彼此重视对方对儿童的认识,承认各自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角色不同,相互信任与沟通,共同制订儿童的培养计划。

3.公平性。教师应平等地看待每个儿童所具有的潜力。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信心与儿童的进步程度呈正相关。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保证所有儿童能机会均等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减少和调整可能导致儿童不平等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使儿童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取得进步。

4.差异性。儿童之间能力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受到家庭和所处环境中的习俗、文化、知识、价值观等影响。教师不应用改造或批判的态度去同化学生的差异性,而应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儿童及其家庭的多样性,使儿童及其家庭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儿童作为有能力的学习者的意识,这对培养儿童以后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5.反思性。教师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这是教师一种持续的学习方式,旨在为检验所制订的关于儿童学习的一系列计划和方法的效用收集信息。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地思考相应的对策。实践中,笔者通过采用一系列自我提问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如“我对每个儿童的理解有多少”“支撑我教学的理论和哲学是什么”“我的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我目前掌握的教学理论的不足之处”等,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会发现提高教学水平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二、教学方法

1.综合评价法。目前的教育计划或者教学评估通常会侧重一个特定的结果或学习要素,比如成绩、达标等。综合评价方法意味着将儿童及其学习看作一个整体,教师除了重视儿童认知方面,还需要关注其思想、身体、性格、情感、精神及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即重视儿童身、心、灵之间的联通性。

2.积极回应法。教师要让每个儿童意识到教师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特长、能力、兴趣、爱好等。实践中,笔者采用开放式提问,对每个儿童提出的问题采用即时反馈等方式与儿童建立起回应性的学习关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自发教学时刻”指导儿童学习,如与学生交朋友、聊天等,这样教师与儿童间的尊重和信任关系会逐步建立并日益牢固。

3.游戏教学法。笔者认为,小学教育的初期阶段应延续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法。游戏为儿童探索、创造、反应、表达、想象、合作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游戏同儿童建立起依恋关系,使所有儿童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友爱、公平和包容的学习团队。但小学游戏教学法与幼儿园不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促进儿童基于游戏的学习。在这个游戏教学平台里,教师与儿童共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逐步提高。

4.环境创立法。小学初期的学习环境应该由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方面构成。室内环境的创设应充满活力并具有多变性,能反映儿童的个性和丰富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室外环境的创设历来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幼儿园的事情,但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普遍有室外学习场所。室外学习环境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场所能够激发儿童发现、探索、冒险、自由互动的本能,从而培养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趣。

5.系统性教学法。学龄前儿童已经形成的归属感、存在和成长方式会影响其学校教育。教师要在儿童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感,适应新环境,培养自信心。从幼儿向小学生过渡主要包括从家庭到学校,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学前班到学校三个方面。小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及行为方式与学前儿童不同,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都要有一个过渡期。笔者认为,帮助儿童将过去熟悉的环境、人和事同现在相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过渡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以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树立自信心,学会如何生存,取得系统性的学习经验,这将大大缩短过渡期,提高入学儿童的适应性。同时,平稳过渡需要家庭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这有助于儿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学会处理日常事务的技巧,更好地理解学校规定、掌握学习方法等。

6.效果评估法。收集和分析儿童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取得的进步、优缺点、学习能力和理解力等信息对刚入学儿童非常重要,这些信息可以让教师、家庭、儿童清晰有效地了解儿童目前的学习现状、影响他们进步的因素,明确需要特别帮助的儿童,评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儿童的未来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约翰・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8篇

儿童教育关乎儿童的成长,其活动方式、范围及效果直接影响着儿童个体的发展,而当前儿童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活动设计过程中的泛化和活动执行中的泛化,其原因在于课改新理念的冲击、学前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和多元教育价值的泛滥。

一、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表现

(一)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五类。[1]7这五类教育活动包括了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动内容上甚至比中小学教育内容还要多很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而杂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那什么是泛化呢?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实质上就是模糊了儿童各种教育活动的界限,教育活动内容从一种活动内容泛化到其它多种教育内容,甚至是出现了本不属于儿童教育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却成为了儿童的教育活动。例如,儿童教育内容以拼音、算数、英语为导向,将不适宜儿童的教育内容泛化到了儿童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内容造成儿童无所是从,失去对活动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活动是其学习的存在状态,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也是儿童如此喜爱各种游戏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儿童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开展适合于儿童的活动,以避免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

(二)儿童教育活动主旨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的主旨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在这一主旨的引领下,儿童教育活动得以开展。儿童教育主旨与儿童教育目标密切相关。所谓主旨是一种核心理念,而目标是人们活动中欲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儿童教育主旨的引导下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而通过揭示不同层次的儿童教育目标,也能反映出儿童教育的主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在儿童教育各领域中,纲要对每个领域各方面的目标、教育要求等加以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每个领域都注重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在具体的活动目标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伴随着儿童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既有面向儿童教育的宏观主旨,又有面向儿童教育各领域的主旨,还有面向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主旨。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为一种儿童规范和准则,而失去了作为主旨的应有之义,即儿童教育所具有的真正的核心价值与教育理念。

(三)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活动的执行或实施是整个儿童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没有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指导、预设等都将变成空想。将儿童教育活动付诸实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存在着执行中的泛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的预设性与整体划一性。儿童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预设才能保证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但儿童教育活动仅限于预设,忽视当时情境下儿童的关注对象和情绪状态,就会使活动失去原有的意义。诸如教师预设一次观察小草的教育活动时,儿童却对无意发现的蚯蚓发生了兴趣,如果教师限于活动的预设,就会将儿童拉回到观察小草活动中来,如果教师重视儿童的感受和活动的生成,就会引导儿童继续观察蚯蚓。儿童教育活动的整体划一性主要表现为许多儿童教育活动不管是语言领域,或者是艺术领域,或者是科学教育活动等,在执行中都表现为一种单一形式的活动。从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到组织实施,分不清属于哪一类活动,造成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儿童教育执行的泛化致使儿童教育活动目标模糊,达不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二、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原因

(一)虚假的教育理论应用教育理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教育价值取向、促进新观念体系形成和对变化着的研究实践做出综合式的抽象,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原则性的行动意见等方面的作用。[2]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应指导教育实践。然而,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却出现了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教育理论的应用,由此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虚假的儿童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超前化的学前教育、儿童是“小大人”的儿童观、儿童“读经”现象等。超前化的学前教育是将本不应该儿童现阶段学习的内容灌输给儿童,以不适宜儿童的教育活动内容开展儿童教育活动,形成了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儿童观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儿童观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及儿童教育活动的正向开展,而错误的儿童观则阻碍儿童的发展,甚至出现儿童发展的倒退,如将儿童视为“小大人”,忽视儿童的天性及其特征的错误儿童观。如果在这种儿童观的指导下,儿童教育活动就会偏离儿童的天性。儿童“读经”现象则是虚假教育理论应用的极端反应,那种“反刍”理论在教育上的错误应用,使得儿童教育活动出现异样,走向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境地。

(二)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儿童教育最现实的价值是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来自脑科学的相关结论有:儿童的发展以及贯穿终身的学习能力依赖于天生本性(被8万个基因所控制)与后天养育(他们拥有的经验与养育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换句话说,儿童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儿童教育活动的完成,并在儿童教育活动中重视儿童的天性。然而,当下的幼儿园,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盲目地追求儿童教育的价值,过多地关注知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忽视儿童发展中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等现象。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过于追求儿童的全面发展、过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习得,以及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无序、无章。全面发展对儿童来说固然重要,然而就一种儿童教育活动而言,不可能通过一种活动就能使儿童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教育活动要有一种主要的追求价值,在完成了主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促进儿童其它方面的发展。这种看似合理的标榜一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价值,却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模糊了儿童教育各领域、各阶段的界限。其次,在儿童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关注儿童知识的习得,即盲目追求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在儿童教育活动中常表现为活动总结中的语句,以及教师无意间的话语———“这次活动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过多地强调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成儿童知识的传授,会使儿童教育活动失去本身的价值。最后,盲目的教育价值导致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无序、无章。伴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儿童教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儿童教育活动混乱的现象。总之,诸多盲目的儿童教育价值追求,促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

(三)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育理念是对“儿童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儿童教育理念是幼儿园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儿童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价值期望等陶冶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儿童教育理念具有对实践的反思、规范与指导的特性,它是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以教育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充斥着众多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师在运用教育活动理念时,往往模糊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带来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在儿童教育活动理念中,有倡导愉悦教育、赏识教育、指导教育、协助教育的理念,有对儿童、对教师、对学习、对课程的理念,更有具体的儿童活动教育理念,诸如: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等。众多的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在儿童教师开展活动时形成了一个密密麻麻的精神网络,他们无所是从,有时很难区分各种理念的相互关系。迷茫的、不清晰的教育活动理念使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追求教育活动最宽泛的目的,诸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等,而忽视甚至是遗忘了本活动的具体教育价值。从事儿童教育,学科的、合理的教育理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即有针对性地将理念用于儿童教育活动中,才能走出教育活动理念的迷茫,在儿童教育活动中促进儿童具体情境下的具体发展。

三、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对策

(一)明确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儿童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儿童教育应为儿童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儿童教育又是未来教育,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4]重视儿童教育,需重视儿童教育活动。正是各种儿童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然而现阶段儿童教育活动出现泛化的现象,其关键原因在于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不明确。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并将目标贯穿于每一教育活动的细节当中,才能切实避免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不同年龄班及学期的某一领域的目标要害,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才能逐步完成。这样,不同年龄班及学期的某一领域目标,需要分解并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例如:熟悉幼儿园环境,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小班上学期社会领域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教育活动,包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的幼儿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目标是不同的,但都围绕着一个大目标,而活动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1]34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目标,还需要完善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关于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教师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重点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以往幼儿园在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较多使用“理解”、“掌握”、“培养”等动词来表述,但对这些表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正是这种不明确的目标表述,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知所措。所以,要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目标表述,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例如“:刷牙”活动的目标之一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总之,具体明确活动目标是避免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有效路径。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9篇

一、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表现

(一)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五类。[1]7这五类教育活动包括了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动内容上甚至比中小学教育内容还要多很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而杂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那什么是泛化呢?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实质上就是模糊了儿童各种教育活动的界限,教育活动内容从一种活动内容泛化到其它多种教育内容,甚至是出现了本不属于儿童教育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却成为了儿童的教育活动。例如,儿童教育内容以拼音、算数、英语为导向,将不适宜儿童的教育内容泛化到了儿童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内容造成儿童无所是从,失去对活动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活动是其学习的存在状态,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也是儿童如此喜爱各种游戏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儿童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开展适合于儿童的活动,以避免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

(二)儿童教育活动主旨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的主旨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在这一主旨的引领下,儿童教育活动得以开展。儿童教育主旨与儿童教育目标密切相关。所谓主旨是一种核心理念,而目标是人们活动中欲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儿童教育主旨的引导下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而通过揭示不同层次的儿童教育目标,也能反映出儿童教育的主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在儿童教育各领域中,纲要对每个领域各方面的目标、教育要求等加以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每个领域都注重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在具体的活动目标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伴随着儿童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既有面向儿童教育的宏观主旨,又有面向儿童教育各领域的主旨,还有面向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主旨。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为一种儿童规范和准则,而失去了作为主旨的应有之义,即儿童教育所具有的真正的核心价值与教育理念。

(三)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活动的执行或实施是整个儿童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没有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指导、预设等都将变成空想。将儿童教育活动付诸实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存在着执行中的泛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的预设性与整体划一性。儿童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预设才能保证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但儿童教育活动仅限于预设,忽视当时情境下儿童的关注对象和情绪状态,就会使活动失去原有的意义。诸如教师预设一次观察小草的教育活动时,儿童却对无意发现的蚯蚓发生了兴趣,如果教师限于活动的预设,就会将儿童拉回到观察小草活动中来,如果教师重视儿童的感受和活动的生成,就会引导儿童继续观察蚯蚓。儿童教育活动的整体划一性主要表现为许多儿童教育活动不管是语言领域,或者是艺术领域,或者是科学教育活动等,在执行中都表现为一种单一形式的活动。从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到组织实施,分不清属于哪一类活动,造成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儿童教育执行的泛化致使儿童教育活动目标模糊,达不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二、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原因

(一)虚假的教育理论应用教育理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教育价值取向、促进新观念体系形成和对变化着的研究实践做出综合式的抽象,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原则性的行动意见等方面的作用。[2]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应指导教育实践。然而,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却出现了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教育理论的应用,由此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虚假的儿童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超前化的学前教育、儿童是“小大人”的儿童观、儿童“读经”现象等。超前化的学前教育是将本不应该儿童现阶段学习的内容灌输给儿童,以不适宜儿童的教育活动内容开展儿童教育活动,形成了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儿童观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儿童观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及儿童教育活动的正向开展,而错误的儿童观则阻碍儿童的发展,甚至出现儿童发展的倒退,如将儿童视为“小大人”,忽视儿童的天性及其特征的错误儿童观。如果在这种儿童观的指导下,儿童教育活动就会偏离儿童的天性。儿童“读经”现象则是虚假教育理论应用的极端反应,那种“反刍”理论在教育上的错误应用,使得儿童教育活动出现异样,走向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境地。

(二)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儿童教育最现实的价值是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来自脑科学的相关结论有:儿童的发展以及贯穿终身的学习能力依赖于天生本性(被8万个基因所控制)与后天养育(他们拥有的经验与养育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换句话说,儿童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儿童教育活动的完成,并在儿童教育活动中重视儿童的天性。然而,当下的幼儿园,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盲目地追求儿童教育的价值,过多地关注知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忽视儿童发展中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等现象。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过于追求儿童的全面发展、过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习得,以及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无序、无章。全面发展对儿童来说固然重要,然而就一种儿童教育活动而言,不可能通过一种活动就能使儿童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教育活动要有一种主要的追求价值,在完成了主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促进儿童其它方面的发展。这种看似合理的标榜一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价值,却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模糊了儿童教育各领域、各阶段的界限。其次,在儿童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关注儿童知识的习得,即盲目追求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在儿童教育活动中常表现为活动总结中的语句,以及教师无意间的话语———“这次活动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过多地强调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成儿童知识的传授,会使儿童教育活动失去本身的价值。最后,盲目的教育价值导致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 无序、无章。伴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儿童教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儿童教育活动混乱的现象。总之,诸多盲目的儿童教育价值追求,促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

(三)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育理念是对“儿童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儿童教育理念是幼儿园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儿童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价值期望等陶冶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儿童教育理念具有对实践的反思、规范与指导的特性,它是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以教育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充斥着众多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师在运用教育活动理念时,往往模糊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带来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在儿童教育活动理念中,有倡导愉悦教育、赏识教育、指导教育、协助教育的理念,有对儿童、对教师、对学习、对课程的理念,更有具体的儿童活动教育理念,诸如: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等。众多的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在儿童教师开展活动时形成了一个密密麻麻的精神网络,他们无所是从,有时很难区分各种理念的相互关系。迷茫的、不清晰的教育活动理念使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追求教育活动最宽泛的目的,诸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等,而忽视甚至是遗忘了本活动的具体教育价值。从事儿童教育,学科的、合理的教育理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即有针对性地将理念用于儿童教育活动中,才能走出教育活动理念的迷茫,在儿童教育活动中促进儿童具体情境下的具体发展。

三、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对策

(一)明确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儿童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儿童教育应为儿童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儿童教育又是未来教育,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4]重视儿童教育,需重视儿童教育活动。正是各种儿童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然而现阶段儿童教育活动出现泛化的现象,其关键原因在于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不明确。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并将目标贯穿于每一教育活动的细节当中,才能切实避免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不同年龄班及学期的某一领域的目标要害,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才能逐步完成。这样,不同年龄班及学期的某一领域目标,需要分解并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例如:熟悉幼儿园环境,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小班上学期社会领域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教育活动,包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的幼儿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目标是不同的,但都围绕着一个大目标,而活动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1]34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目标,还需要完善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关于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教师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重点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以往幼儿园在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较多使用“理解”、“掌握”、“培养”等动词来表述,但对这些表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正是这种不明确的目标表述,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知所措。所以,要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目标表述,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例如“:刷牙”活动的目标之一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总之,具体明确活动目标是避免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有效路径。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美国 超常儿童 支持措施

分类号 G769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超常儿童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对各国家储备和培养优秀人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超常儿童的教育,各州级政府均有针对超常儿童教育的立法,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多个超常儿童教育研究机构,为超常儿童教育的相关主体,如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提供超常儿童教育咨询和服务,从各个方面保障超常儿童接受适宜教育的权利,以达到促进超常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最终目的。

2 美国超常教育支持措施出台的背景

美国约有300万名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超常儿童。超常儿童和普通儿童相比,对教育有着特殊的需求。如何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服务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的禀赋和潜能,是对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州级政府提出的要求和挑战。然而,教育投资不足,超常儿童教育师资缺乏,超常儿童教育评价体系以及问责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美国超常儿童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社会地不断进步和发展,美国政府及社会对超常儿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众多超常儿童教育机构及学者对美国本土超常儿童发展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正在忽略卓越”。2004年出版的《国家被骗:学校如何阻碍了高天资学生的发展》报告认为,正是由于美国缺乏对超常儿童教育的特殊支持措施,从而改变了这群本来有着卓越天赋的儿童。例如,统一的课程设置和划一的教学进度不能够满足班级当中超常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和教师都忽略了超常儿童对待学习的特殊需求,忽视了他们对于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的渴望,反而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手段强制规范他们的行为,打击他们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欲望,最终导致超常儿童才能的泯灭和身心的不健康发展。该报告的标题用了“欺骗”这样一个严重的字眼,虽然具有吸引眼球和煽情的嫌疑,但却一针见血,为美国的超常儿童教育现状最真实的现状和写照,也为美国超常儿童教育敲响了警钟。

由此可见,美国对于其本国超常儿童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并不满意。因此,近年来,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发展超常儿童的禀赋,以改变超常儿童沦为“问题儿童”的命运,成为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的诉求和挑战。学者们也纷纷呼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完善超常儿童教育的相关立法,提供相关教育支持服务,加强超常儿童教育的监管,从各个层面给予超常儿童最有力的教育支持和保障。美国学者Fithian认为,超常儿童的鉴定、教学及服务、学生以及项目的评估监管是超常儿童教育当中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包括提供教育项目及服务,充分发挥超常儿童教育机构的作用等一系列支持性措施纷纷产生,有效地促进了超常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

3 美国各级政府、教育研究机构及组织为超常儿童教育提供的支持和保障

3.1 州级政府为超常儿童教育提供的教育项目及服务

在美国,虽然联邦政府对于超常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以及保障力度远不及残疾儿童,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各州级政府承担起了为超常儿童提供教育服务支持和政策保障的重任。美国国家超常儿童联合会曾向联邦政府提出建议,要求各州级政府制定超常儿童教育相关的政策及法案,以保障超常儿童学习的权利。在美国50个州级政府当中,大约有30个州在州级立法中明确规定了各学校必须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服务,其余各州也为超常儿童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及支持。各州级政府针对超常儿童教育的立法主要涉及超常儿童的鉴别与分类、超常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以全方位地关注超常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为超常儿童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一些州级教育委员会明确规定了超常儿童的定义以及鉴定标准,并将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超常儿童教育的发展。地区及学校教育委员会针对超常儿童的特点设计了专门的教育方案,以保证每个儿童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发展。除了州级政府对于超常儿童教育的支持之外,各学校还建立了超常儿童家庭教育档案,收集及分享学校、家庭在超常儿童教育当中的成功案例,为超常儿童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方法借鉴。然而,各州政府对于超常儿童教育项目和经费支持程度各有不同,联邦政府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规范,因此,各州之间对于超常儿童的教育经费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据美国国家统计局(NCES)2001年的数据,路易斯安那州为超常儿童配备了全职的教育工作人员,强制各学校为超常儿童提供鉴定和教育支持服务,其对超常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全美最高,共计1.13亿美元,然而,乔治亚州、亚利桑那、阿肯色等州级政府虽然支持超常儿童的教育,但是并没有在其州级立法当中对其进行强制性的规定,也没有针对超常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经费支持。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范文 下一篇:生物技术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