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

时间:2022-08-04 10:33:23

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局限,视听技术、声像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本文主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关键词:现代教育;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3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1.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多功能性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鲜活的动画和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如在给学生介绍西洋乐器分类时,学校既没有那么多的乐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也不可能演奏所有的乐器。要上好这一内容,就要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的音色,欣赏这些乐器的演奏片段。如果制作了课件,课件中不仅有各种乐器的形状资料还有音色资料,以及由它们演奏的名曲片段,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想看的乐器、想听的乐曲。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所有的西洋乐器,而且"巴松、竖琴、乐器皇后、乐器中的花腔女高音"等特色乐器还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极深的印象[1]。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音响对于欣赏和学习音乐至关重要,是保证音乐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音乐教材应包括课本和音响两种形式,音乐教学必须逐步做到配备高质量的音响,现阶段的实施方法就是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多样的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交互展现给学生,从不同的感官上带给学生多方位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音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喜好和积极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不能通过课件过于具体地表述一切音乐内容,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艺术联想[2]。

2.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发现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如在学习音的高低时,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再播放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在上课播放时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蜂拥而至:为什么拨动琴弦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拨动同一根弦的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声音?弦的粗细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弦的松紧与声音有关系吗?声音的高低与弦的材料有关系吗?每根弦为何发出的声音不同?学生们将带着各自的问题进入到学习内容的探究之中[3]。

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成员中推荐一名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作为技术指导,其他同学观看、讨论并提出参考意见。本次任务,只需从多种类型的伴奏音乐中找到适合主旋律的配音伴奏,重点在于通过使用MIDI音乐编辑软件的技术操作(包括音段的切割、复制及局部片段静音的操作等)来感受数字技术对音乐的影响。经过讨论,学生们自己动手,反复尝试,为每一段歌曲配上伴奏,然后播放,感受不同节奏的伴奏对歌曲主旋律表达的影响。最后经小组成员讨论、互评,把认为最理想的伴奏提交到网络空间中,作为小组的作品,在组际中交流。

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如在讲授欣赏课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播放自然界天鹅的优美动作视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给学生播放芭蕾舞剧的片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下多媒体手段的情感体验学习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也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表演领域中歌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如一首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练习歌谱,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是很难使其发挥特有的功能,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相称的。

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通过分析、对比,突出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如在教学生学唱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模式,整个音乐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人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4]。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祖国腾飞变化和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以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

参考文献:

[1]赵华建. 对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的探讨[J]. 学周刊,2014,12:95.

[2]胡. 现代教育技术让音乐课堂魅力四射[J]. 音乐时空,2014,05:177.

[3]徐静.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7:164.

[4]王海清. 多媒体视听艺术功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116-117.

上一篇: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探析 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