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01 10:39:04

工学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0年下半年,我校印前排版班开设了《排版综合实训》课程,该课程将正常的企业业务流程与日常的课程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日常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教师更多了一份艰难的挑战。目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全承担了“我要印书网”的所有业务流程,客服、宣传、设计、装订、校对等岗位全部由学生担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印刷服务。在指导教师的科学引导和严格管理下,从岗位设置的不合理到逐步合理,从评价考核的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学生员工的责任心缺乏到主动积极工作,从学生经理的管理不到位到敢管会管等等,目前公司内部呈现出学生积极投入的工作状态,同学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专业技能、领悟工作过程知识、内化职业素养。

一、工学结合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一)工作环境的布置

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工作环境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房间、几十台电脑或者一个会议桌,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布置,让学生从第一次踏入公司开始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企业文化,比如:

1.佩戴工作胸牌。在正式进行公司之前,我们给每一个学生制作岗位胸牌,要求学生必须佩戴工作牌上岗。

2.公司管理制度上墙。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违纪或奖励措施,并打印张贴上墙,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公司放置白板,用来时时更新每周的总体订单状况。

4.“每月经营报表”展板上墙,以便学生经理每月汇总经营状况,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

5.“每月明星员工”展板上墙,创设真实的竞争激励的工作氛围。

6.分部门安排机位。合理安排公司机位,以部门为单位,分区域就座,创设良好的分工协作的工作氛围。

(二)学生角色的定位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和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学生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学生在第一次面对企业、面对社会时,有新奇,有矛盾,也有担忧,更有诱惑,这都需要指导老师正确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我角色的定位,学会如何扮演好“学生”、“员工”双重角色。所以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前,指导教师需反复多次强调两种角色,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印象,从而更好地进入工学阶段。

目前公司内部设学生经理、各部门部长、部长助理、会计等各种岗位,学生竞争上岗,每周进行部门考评,每月进行轮岗。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培养目标中,近期可以多考虑专业能力的培养。这里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即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操作;远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种非专业能力,或者称之为职业能力,即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能力相对较为单一,而非专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技能要大得多。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众多的隐性能力不可测量或难以表述,却能促进学生的延续性发展。所以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可以如下图去理解。

二、目前尝试的教学组织形式

职教专家赵志群博士在《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文中提到“基于工作过程”,对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在工学结合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把它作为一门实训课程去组织教学,或者不能极端地仅在教学中关注生产和服务流程,而应当“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这与传统基于知识的课程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工学结合课程在开展时会遇到的最大困难。目前所尝试的教学组织形式尽量注重工作流程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以及工作过程知识,具体来说为以下三点:

(一)学生自主选岗

按工作的不同性质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岗位。在工学结合的第一次课,请企业指导教师认真讲解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学生了解诸多岗位后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际需求进行自主选岗,并签订选岗手册。比如,经理一职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整理每日工作日志、每周的工作汇总和反思,制订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本公司财务情况等等。这就要求该学生要有较强的管理员工能力,同时更需要较强的分析、归纳、反思、计划能力。而学生在第一次选岗时,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指导教师可提出一些建议,在以后的工作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岗位的微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当一个人在适合的岗位去工作时,他才会主动积极、不断优化、自我负责、自我反思、自我控制,才能激发其最大的内在潜能。

下图就是目前公司的岗位组织机构图。

(二)教学模式的组织

教学不再以常规课的形式进行,而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全体学生等专题组织方式。

1.部分同学参与的各部门例会

目前的实训课程时间主要安排在周一到周四的下午半天。每周一到周四下午分别组织不同的部门以例会的形式开展专业交流活动进行学习讨论。如每周一是装订发行部部门例会,周二是宣传部部门例会,周三是设计部部门例会。例会由部长主持,所有指导教师参加例会。会议内容主要有:部门部长汇总一周的主要工作情况,对部门员工进行评定优良、合格及不合格,并对优秀员工的事迹进行表扬,同时对不合格员工的工作失误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提出下一周工作重点等。指导教师只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整工作重点。

2.全体同学参与的经营分析会

工学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学生每天能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行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每周一下午利用班会时间召开每周经营分析会,主要由学生经理汇报一周的工作情况,如订单的承接情况、财务的收支情况、员工的工作情况等。指导教师根据一周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要求全体同学全部参与,主要是希望各部门相互了解,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3.个别学生的单独指导

教师的认真指导是工学结合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目前本专业的工学结合阶段,学生尚处于中专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尚未扎实、职业技能尚未完善,刚开始实习时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如纪律观念、质量观念、顾客观念、安全观念等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完善与人格发展。

除此之外,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也隔周召开分析例会,针对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及时更改调整组织方式,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以逐步达到各方面的合理化、有效化。

(三)评价考核方法

工学结合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学生在“准员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既是员工又是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所以企业考核制度与学校考核制度是学生工学结合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以考核促管理”是对学生工作惰性的约束,也是对学生工作勤奋程度的肯定。目前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评价考核体系,试图尽快合理公平地进行考核评价。

三、目前的问题及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

(一)合理的工作制度需要企业参与完善

工学结合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管理制度,为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和操作指导。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综合考核与学生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工作纪律、服务质量挂钩,从而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存在的员工管理制度完全是校内指导教师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制度,其中不乏一些不符合企业管理规范的内容,所以急需企业参与共同完善一套合理可行的针对学生员工的公司管理制度。同时,此制度应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的实时管理;2.对学生的过程管理;3.对学生的激励政策。

(二)“双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工学结合中对学生的考核应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不能单独地作为一门课,仅由校内指导教师来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时,不能仅考虑到学生的日常工作完成总量和质量,考核的范围可以更广更科学,可以在考核指标中加入企业要求,如遵章守纪、爱护财产、文明礼貌、熟悉岗位、动手能力强、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企业下达的任务、每天认真撰写工作日志以及最后的实训总结等。在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重点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双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三)多位指导教师如何分工定位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导教师往往不止一位,如目前该课程就有两名校内指导教师、四名校外指导教师,教师工作范畴很广,包括联系业务、谋求合作、协调校企、沟通家长、实训指导、模式调整等等都直接由指导教师完成,其中更多的是由校内指导教师去完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学结合拓宽了教师的社会角色内涵,促使教师真正面向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对教师的自我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内指导教师的分工如何更合理,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工作分工如何定位等等,这些都是目前还没解决的问题,于是就产生指导教师分工不明确、指导不到位的现象。

四、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总体框架

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推动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明显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发展。本文所陈述的仅是教学层面的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而就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粗轮廓,作者总结并思考如下图,希望对学校工学结合的持续性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单位: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创生与超越:现代学徒制试析 下一篇:浅谈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