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卮言》对妙悟说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10-05 07:16:31

《艺苑卮言》对妙悟说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作为宋代和明代两部重要的诗文理论著作,严羽的《沧浪诗话》①和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对当时的文坛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代的诗人、学者奉为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对严羽《沧浪诗话》中的重要观点无不吸取、继承,并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个人的文学理解,使严羽的理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本篇论文就从“妙悟说”来关照《艺苑卮言》对《沧浪诗话》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沧浪诗话》 《艺苑卮言》 妙悟说

一.《沧浪诗话》的影响

在《艺苑卮言》②的原序一中,王世贞开篇便指出了自己写作《艺苑卮言》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一些讨论诗歌创作理论的书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是全面而准确的,他为了补充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的不足,就写了这部书。在序言中,他指出了徐祯卿、杨慎和严羽诗论著作的缺点,但是他在具体写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观点,对于徐、杨二人本论文就不再赘述了,论文主要谈一下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对于严羽《沧浪诗话》这部“差不悖旨”,却又“往往近似而未核”的诗论著作的继承、发展。总览《艺苑卮言》和《沧浪诗话》的可知,王世贞在文章的众多地方都涉及到了《沧浪诗话》的内容,对于严羽的重要理论他都持赞成的态度,并且在自己的书中分条列点地阐释和发展了严羽的理论。

本文着重探讨“妙悟说“对王世贞文学理论的影响,以及得到的继承与发展。

二.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对“妙悟说”的继承与发展

(一)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对“妙悟说”的继承

“妙悟说”是严羽以玄妙的佛家方式指导人们明白诗歌创作的体验只可意会。因此,他提出了“以禅论诗”这一诗论主张。严羽第一次把佛家对于经义的领悟引入了诗歌之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悟”。这一说法虽然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但却对后世诗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认为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达到“悟”的境界,而首先又必须具备“识”的能力。《沧浪诗话》的第一句就指出:“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一下人物。”这里的“识”指的是见多识广,要能品评和识别出诗歌的高低、优劣。因为只有懂得品评诗歌的优劣,才能找到正确的模仿对象,也才能走上诗歌创作的正确道路,避免出现不得要领,甚至出现“愈鹜愈远”的情况。严羽自称:“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可见,识见能力的高低对学诗者是十分重要的。在《沧浪诗话》的开篇第一则,严羽就详细说明了诗人应该立志高远,应该入正道之门,效法最优秀诗人的创作。他指出:“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学习创作诗歌要入高远之门,这样不会误入歧途。在入门之后,严羽又强调个人如何培养“识”,从而达到“悟”。他指出了学习前人的两种方法:“熟读”与“熟参”。他指出诗歌工夫应该从上坐下,首先要熟读高手的作品,方能自己动手。“先须熟读楚词,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严羽向学诗者指出,如果你熟练研读名家的诗作,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会“悟入”诗歌创作的正路。事实证明,大多数人的文学创作都是从模仿他人开始的。对于如何学习历代诗歌,领悟其中精华,严羽明确引出了“以禅喻诗”的说法。严羽指出:“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然后他以禅来论诗,提出:“汉魏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盛唐之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这样严羽明确提出了“诗法汉唐”的观点,接着提出要学习和超越汉唐诸名家,就必须“妙悟”,他提出“一味妙悟而已”;还指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他还提出了“悟”的不同层次,认为“悟”是可以培养的,具体方法就是:“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按照严羽的说法,熟读和熟参了众多名家作品以后,自然也会写出锦绣文章,如果写不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对严羽的“妙悟说”进行了继承。王世贞认为的诗歌创作应该是在广泛学习和积累名家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悟”出来的,这是对严羽思想的继承。就诗歌取材来说,他指出:“大抵诗以专诣为境,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王世贞和严羽一样,主张诗歌创作要取法汉魏、盛唐,但他更加主张诗人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要从多个角度挖掘内容取材,要在多方面开拓诗人的创作思路,从而激发出诗人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在他的其他著作中王世贞同样也透露过这样的想法:“今宜但取《三百篇》及汉魏、晋宋、初盛唐名家语,熟玩之,使胸次悠然有融浃处,方始命笔。勿作凡题、僻题、险体、险韵,坌入恶道,俟骨格已定,鉴裁不爽,然后取中晩唐佳者,及献吉、于鳞诸公之作,以资材用。”③严羽是极力反对诗人效法晚唐诗歌的,但王世贞却允许诗人在“骨格已定”的情况下,见识和适当运用晚唐诗人的著作,可见他比严羽更有包容精神,也是对严羽诗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王世贞认为文学创作重在积累,重在见多识广,“大抵须小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而且,对于赋体的创作,王世贞也提到要“不患无意,患在无蓄;不患无蓄,患在无以运之”。

(二)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对“妙悟说”的发展

“以禅喻诗”是严羽诗论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色,王世贞大大的发展了这一特色。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总是采用禅家悟道的思想来论诗。他指出创作诗歌中的歌行体有“三难”,分别是起调难、转节难、收结难。而对于解决这“三难”的方法,他指出:“如作平调,舒徐绵丽者,结须为雅词,勿使不足,令有一唱三叹意。奔腾汹涌,驱突而来者,须一截便住,勿留有余。中作奇语,峻夺人魄者,须令上下脉相顾,一起一伏,一顿一挫,有力无迹,方成篇法。”最后,他指出这些解决的方法是“秘密大藏印可之妙”。

上一篇: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下一篇:《宠儿》中黑人女性自我实现之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