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教研教改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22-08-04 07:39:05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兴校”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校喻师晓”。作为基层学校到底该怎样进行教育科研?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学生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在教学实践的困惑中,我们生成了一系列“草根性”的问题

回顾学校发展的历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几经沉浮,一直不稳,1998年学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全校师生员工克难奋进、艰苦创业,迅速扭转了教学质量滑坡的局面,99年至今,我校各级各类竞赛及中考成绩都走在乡镇前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崛起时的兴奋消失了,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倦怠了,老师素质又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于是,我们有了下面的困惑:

困惑一:我们所取的成绩,只不过是师生用时间和精力换来的,“烤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失去创新能力。

困惑二: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偏颇,没有很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习惯与思路来教学,教学在观念落后,缺乏教改意识,教研能力不强,教法陈腐。

困惑三: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

我们感到困惑,我们又在困惑中探索。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分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拉开了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它像一缕春风吹进了校园。我校同全市一样2002年全面进入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之初,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似懂非懂,对新课程的特征把握不准,于是我们把下边三个问题抛向全体教师,以期引起教师的思索:

问题一: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如何找准符合校情的校本教研之路?

问题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我们需要构建怎样轻负高效的课堂?

问题三:在教育科研中,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我们理性的反思,才有了问题意识。我们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向,走上了扎扎实实的校本教研之路。

二、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在有形无地改变着我们对教育教研的理解。当前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时,老师群体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了实现这一育人理念的关键。但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提高绝不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必须根植于教研的过程中,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在创造中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快乐。为此,我们以此为依托开展教研,给教师压担子,洗脑子,炼身子,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制度管理体系――让人文凝聚力量

以人为本的教研管理体系和教研制度体系,是对人的修养、人格,境界的提升而不是对人的原始性劣根性的迁就。凸显的是尊重生命、完善生命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管理体系中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依靠行政力量,调动各种资源服务教育科研。由教务人员和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教科室具体确定教研专题,制订教研方案,安排组织教研活动。教研组落实教研任务,评价、总结、反馈教研情况。我们的体会是教师参与是基础,专业引领是关键,校长重视是保障。

通过建立教育科研一系列制度,规范教研活动,评价教研工作,激励教研行动,有效促进了活动的开展。在制度管理体系中,我们特别注重评价,强调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强调多元评价,防止单一评价。营造以人为本,互相关怀的教研文化和同伴互助的氛围。

(二)建立教师学习网络――让书香溢满校园

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又说:“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教师学习的特点: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基于案例的情景学习,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基于团队的合作学习。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建立了教师学习网络

这种教师学习网络整合了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成为理论与实践、个人与团队、专家与教师融为一体的学习形式。让教师走进经典,走近大师,走进课堂,走进精神的家园。

(三)打造展示平台――让生命绽放异彩

(1)同伴互助平台

教研的经验只有在学校流动起来,成为团队共享的才是有意义的。为此我们每学年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骨干教师展示课、教学质量月活动、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教研经验交流等。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帮助其它教师实现加速发展。通过这种团队成员的“对话”和“讨论”,实现经验共享,让教师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中成长。

(2)学生交流平台

创新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上,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建立一个学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展示中彰显创新能力,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创新氛围。我们的校报《窗口》就是一个这样的交流平台。起初,我们把《窗口》定位于“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的阵地,主要登载教师的专题教研论文、心得、经验和思考,学生的习作。随着教研专题的扩展和教研进程的深入,我们感觉到这个报纸的范围太窄了。于是,我们重新把它定位于展示师生创新能力的场所,只要是师生原创的作品、制作、发明等都可入x,打破文科与理科、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框框,开辟了“作文T型台”、“创新天地”“课堂在线”“师路心语”“科幻世界”等栏目。从此《窗口》的面貌焕然一新,极大调动了师生创新激情,后来,有许多见诸刊物报端的文章以及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恒温输液装置”设计当初都是在《窗口》上登载的。《窗口》每月一期,从2003年至今没间断。校报发表作品每学期评比一次。我们不追求内容无懈可击,但我们相信,我们点燃的创新火种将会燃烧出灿烂的云霞。

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演讲比赛是我们打造的另一个学生展示平台。我们根据时事特点确定每期演讲主题,像2007年的“我读书我快乐”、2008年“迎奥运 我参与 我奉献”。让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一位平时性格内向、见人脸红的女生在经历演讲后变得性格开放、自信、成绩也明显上升。她说:演讲改变了我的今天,更可以改变我的明天。

(四)物化教研成果――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教研的几个环节中我们十分重视论文撰写,因为教研经验只有经过筛选、整理、加工形成论文才能成为共享的可交流的东西,同时,教师撰写论文又反过来可以促进教研的开展和深入。我们推动教研论文写作的策略是:制度保障――理论先导――典型引路――全面铺开。就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内化创新思想,外化创新方法,物化创新成果,沿途拾起一串串创新教育教学的研究果实:方案、报告、论文、案例、反思、总结、证书、奖牌。

初步统计,启动课题研究以来论文、案例、课件等获国家级奖30余篇,省级奖20余篇,市县级奖70余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近20篇,有10几位青年教师在市县级教学比武中获奖。

创新教育教研还让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像数学探究式课堂模式: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建立模型――探究问题――运用与拓展;理化创新教学课堂模式:呈现――猜想――探究――总结;作文个性化写作模式:自由写作实践。强调作文的自主性、开放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我们的课题研究经历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的喜悦。2006年黄冈市教科院专家在对我校课题研究验收后指出:红四中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有序、扎实、有效的轨道上进行,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一班人强化科研兴校理念,建立了完善的课题研究机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二是课题研究思路正确、措施得力、运行有效;三是研究主体――教师热情高涨,工作勤奋,成绩明显;四是研究价值明显,教师的创新意识得以强化,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得到体现,学科教学形成特色,形成了课堂教学一般模式。

三、关注细节,着力营造学习型的校园文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地认识到,无论是强调教师成为研究者,还是推进课题研究活动,其表现形式虽然呈现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实质上却昭示着学校创新文化的重构。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科研课题中来,将校园文化、教育艺术、教学艺术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有机组合。大到校园的整体布置,小到每一块石头、每一处花草、每一个标语牌都在不断地斟酌和磨合。没有细节,就没有成功;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成了镇中师生的心灵之约,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成了镇中文化长廊的主题……总之,我们让学校的空气中弥漫着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处折射出教育创新的内涵,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沉淀,一种家的平安与温馨。

曾经为日常琐事而心烦,曾经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是科研让我们拥抱真情,让我们体味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甜蜜,感悟过“爱如茉莉,人生如茶”的甘醇。教育科研让我们心底澄明,心灵简约,理性睿智,青春永驻!我们将大力推广课题研究成果,紧跟时代的脉动,不断_掘新的教研课题,始终让教研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兴旺发达。

上一篇:电子烟GEEK入门指南 下一篇: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