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学方法审美理念的建构

时间:2022-08-04 06:54:20

试论音乐教学方法审美理念的建构

摘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与相关文化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构科学合理的审美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音乐教学方法;审美理念;建构

美,一个充满着无穷魅力的字眼,人们都在不断追求它;美育更是一项伟大而富有活力的教育工程。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首先强调的也是“以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

一、正确理解“审美”

(一) 审美的内涵

审美是指对事物,特别是艺术品的美丑的欣赏与鉴别。音乐学科中主要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鉴别。

审美,本质上是以感性的形式所呈现的“人的一种自我享受”(马克思)。一个是“感性形式”,一个是“自我享受”,这是完整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实质和内涵的两个互为条件的相辅相成的关键因素。没有“感性形式”的“自我享受”,是理智的认识活动;没有“自我享受”的“形式”的感觉,多半是“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而不具有充分的美学上的意义。

(二) 审美多层面的活动

1.第一个层面是“感官的快适”。这是审美主体由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审美属性所引起的“赏心悦目”的。这是比较表层的美感。

2.第二个层面是“心灵的启迪”。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审美属性所引起的“赏心悦目”的多次复现的基础上,进而引起的“怡情悦性”的审美效果。这是向高级层次的美感过渡的中间层次。

3.第三个层面是“人生的体验”。这是审美主体在健康的审美趣味、健全的审美能力、纯正的审美要求、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的自觉指引下,透过“感官的快适”和“心灵的启迪”,实现审美主体向生命感悟、宇宙体验飞跃的一种高级审美层面。

二、建构以审美为核心的理论依据

(一) “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课标中的体现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及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

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二) 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

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方面。教学内容必须具备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方面的因素;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作为美的传导者的音乐教师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规范;在音乐教学中还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得遵循美的规律。下面仅从教学方法方面试作简要分析。

三、合理化建构音乐教学方法审美理念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人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一) 体验美

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贯彻参与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还应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教师应为学生的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

(二) 情感美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并培养一定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了情感的呼应,就有了对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对音乐兴趣的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三) 愉悦美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做到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而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才能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所以教学中必须要构思新颖的导入方法,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另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

上一篇: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下一篇:对提高高职学生数学素质途径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