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04 03:01:13

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医疗服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发展,改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完善医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中写到,“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卫生部在《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基层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门诊报销水平,逐步降低个人自付费用比例。从国家的政策上不难看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就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医疗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它主要具有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前台业务系统,主要为向临床的业务系统,如HIS,病历管理,护士工作站等等;二是后台管理系统,主要为面向管理的财务、成本绩效等系统。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在日常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多,对与辅助医疗的手段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现代医学模式已逐渐从以疾病治疗、疾病管理为核心过渡到以疾病预防与健康全过程管理为核心,由此产生的海量健康数据交换需求,以及医学特有的逻辑性、交互性、私密性等特点,都对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技术纵横交互、准确高效的特点,决定了卫生信息化是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进行流程改造的过程,对提高卫生工作水平越来越重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倚重医疗信息化有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医院对自身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医院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改革就诊流程的重要手段。许多医院为配合国家卫计委医疗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都主动与第三方平台整合医疗数据,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将各个职能科室信息化、无纸化。许多先进的技术与应用得以迅速的发展和推广。众多三级甲等医院使用银医通系统,优化门诊就诊流程,广泛推广预约挂号、线上支付APP,将支付解决在费用发生地,减少就医流程中排队等候时间。利用自助技术将医院各个业务数据,将物价、出诊信息、检验结果、影像结果等各种信息以自助查询的方式呈现给患者,真正做到无胶片、无纸化,信息透明化。提高了患者就医体验,增进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感,简化了就诊流程,杜绝了“三长一短”现象,改善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当前医院对信息化的投入不再集中在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HIS全院网络系统。更多的关注以电子病历为中心,其他各功能系统(PACS、LIS、手术麻醉、院内感染管理等)相融合的沟通系统,成为医院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在硬件方面向着移动、无线、PDA、Tablet PC、RFID、万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先进IT技术发展。医疗信息化的现状证明了我国医院信息化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软硬件设施有着一定的基础,成为大多医院体制改革的抓手。由此可见,信息化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支撑。

医疗信息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

t药卫生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解决看病难、贵的问题。要以医疗信息化为重要手段从以下三点入手:1、优化就医流程,节省就诊等候时间。2、共享医疗信息,加强信息化监管有效降低医疗成本。3、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一、优化就医流程,节省就诊等候时间。

普通的就诊流程为:挂号、分诊、就诊、缴费、检查、取药,每个环节都需要排队等候,有的环节还会出现反复排队的现象。还有的检查科室或药房离收费处距离远,患者来回奔波在收费处与各个医疗科室之间大大压缩了患者真正就医的时间,形成了门诊特有的“三长一短”现象(挂号排队长、就诊排队长、缴费排队长、就诊时间短)。 也成为了医患矛盾冲突的集中地,破坏了就医环境。

利用信息化的建设,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医院与第三方银行共建银医通自助挂号缴费系统已成为更多大型医院解决门诊就医流程中最重要的手段。银医通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挂号、缴费体验,而且其位置在医院中分布更广,不会受窗口与服务人员数量的限制。通常自助缴费设备会分布在诊区、门诊大厅、更贴近医技检查科室的地方。将缴费业务解决在费用发生地,减少了患者在各科室与收费窗口间奔波的时间,为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银医通还有线上APP功能,手机缴费,查询就医信息、检验结果,更加缩短了整个就医过程。

为了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合理规划患者就医时间,还可以增加门诊排队叫号系统、诊间预约系统、门诊预约系统。在门诊排队叫号系统中,建立门诊医师排班表,排班医师与诊室的一对一关系。根据其挂号或预约信息,自动将患者按挂号先后顺序分配到正确排班医师诊室下,或者由分诊护士站进行手工分诊。支持语音呼叫,将文字与语音合成,由门诊医生工作站上的呼叫按钮触发。可向等离子(液晶)电视格式化的队列和导医信息。系统并带有统计查询功能,当前人数查询,统计当天当前每个排班医师诊室下的等待人数和已就诊人数。计算当前各诊室的平均就诊时间。根据平均就诊时间实时做出队列调整,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门诊排队叫号系统的应用是门诊流程优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对病人的挂号就诊进行有序管理,让病人能够掌握排队和等候时间,实现人性化候诊就诊,减少医患纠纷,有助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实现医院候诊就诊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二、共享医疗信息,加强信息化监管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医疗信息化在监督管控医保费用,有效降低医疗成本上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医保人均费用逐年上升,这中间有随着医疗科技,药品升级的正常生长,但更多地是充斥着,冒名使用医保卡套取医保额度,过渡检查,滥用药物,大处方等等的不合理之处。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医疗成本。尤其在实施了门诊特种病服务后,由于其报销比例高,更被一些不轨之人滥用,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使经费没有真正的用到需要的人身上。

在医保个人基本信息与个人结算信息共享后,个人医疗信息透明化,加强了防止套用医保额度,过渡检查,滥用药物,大处方的可操作性,大大缓解了这一现象。

天津市环湖医院为了加强门诊医保费用信息化监督管控,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联合社保中心和全市100多家医院实施门诊联网信息共享,规范诊疗行为。完善指标管理体系,以药品费、检查费、材料费为重点,建立医疗费用合理性评价体系。联网信息共享主要的功能是:在医院门诊医生站上接诊患者时,医生可从共享的信息平台上了解到患者尽三个月的就医明细,详细掌握了患者检查、用药的数量,超量,重复的处方也会有提示。最终在门诊收费时,超量处方、重复开药的处方、大处方均上传不了医保结算系统。天津市所有参保者的看病信息都会进入医保监控系统,稽核人员会根据就诊次数、开药量、一段时间的治疗费、社保账户费用余额等,只要其中一个条件有问题,就会成为实时监控系统中的“异常医保患者”,以后会被重点监控。医疗信息化监管成为医保费用管控的有力保障,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三、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实施电子病历,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其实就是一个整合医院内部各个功能系统(HIS、LIS、PACS等)数据的工作。经历了长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后,我们发现无论是HIS的医嘱信息、LIS的检验结果信息还是PACS的影响诊断信息,在医院内最终还是要集中体现在患者的病历中。这是电子病历处在信息化中心位置,信息化越高的医院越重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来整合数据、共享信息。协助医生快速准确诊疗,帮助医院管理部门统一对院内病历质量、人员管理等方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电子病历发展到今天,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1.纸质病历电子化,类似WORD文档的记录。2.电子病历结构化,加入质量控制。3.医嘱信息集成化、各功能系统集成化。4.以医嘱、病历、护理记录与临床路径为核心,诊疗过程全数据,全流程管理。随着电子病历的这四个阶段,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从面向收费到面向临床过程为核心慢慢转变。电子病历也成为了医院临床数据前结构化的重要手段,是为了后台更好整合数据,分析数据体现患者整个医疗流程,为人(人事管理、绩效考核)、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物(药品管理、物资管理)的管控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而人、财、物的管控则是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改革管理,大大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率,大幅度降低医院整体运营成本,最终落脚在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的下降与医疗质量的提高。

我院在2010年走出了电子病历实践性的一步。以现有HIS(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在各科室住院医生站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建立病历模板库,将疾病名称、基本格式、医疗用语模板化,提高电子病历书写的工作效率与规范化。支持修改痕迹保留,保留各级医生的修改痕迹,以方便病历的质管管理。电子病历具有时效控制机制,按时间点完成任务,及时提醒医务人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病历书写工作,有效的避免病历文档的缺写、漏写、延时书写。结构化存储有利于检索查询与统计分析,最终利用电子病历的临床数据,经数据库筛查分析,选出单病种,可制定治疗标准化路径即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控制医院医疗成本提高医疗品质的重要手段。临床路径最终目的是要找出最有成本c治疗效果配合最佳的治疗模式,来达到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负担,节省公共医疗资源的目的。为患者和公共医疗体系带来更好的局面。

由此可见医疗信息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有力的手段。将各个平台进行有力的融合和数据共享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准豪华SUV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