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路径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04 02:30:59

产城融合路径与策略研究

摘要:党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本文阐述了产城融合的概念与内涵,并以长三角为例,从产业、城市、交通、环境、配套、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产城融合实现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产城融合;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产城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1.1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是我国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过去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是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即: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为产业提供发展空间,为产业经济提供载体;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也就是说,产城融合通过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真正实现产业集聚、特色塑造、生产安全、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生活方便,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实力。

1.2产城融合的内涵

城市产业发展涉及各个方面,并且是动态、不断变化的。当前产城融合的实现要重点把握“五化”内涵:

产业板块的区域化。打破传统就产业论产业的发展思路,从城市整体协作分工出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整合区域资源,依据区域特色科学谋划产业板块,实现广区域、大产业、多融合的空间格局。

产业板块的片区化。各板块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根据产业基础及优势条件,围绕主导产业细化相关产业类型,凸显产业特色,形成各具特色、职住平衡、协作分工的功能片区,各功能片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为特色产业板块。

产业片区的城镇化。加强优质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配套规划衔接,在各功能片区内部配套完善的商业、娱乐、教育、医疗等功能,不仅是产业集聚的宜业片区,同时也是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人文活力的宜居空间。

城镇片区的产业化。城镇发展需要特色产业支撑,只有通过城镇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才能支撑可持续的城镇建设,因此成熟城镇片通过有机更新、新城镇片区通过特色塑造,形成以产业的发展作为基本动力,打造高质量、高层次的城镇化。

产城融合片区的人本化。加强关注与“人”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精神氛围等方面的内容,从居民就业层面布局生产环境,从居民生活需求方面完善服务环境,从居民休闲需求方面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片区融合发展。

新的发展趋势下,通过“五化”产城融合的内涵,实现城市为产业投放核心要素、产业带动城市转型的良性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布局要素需求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关系,实现产、城、人的良性互动的产城融合目标。

2、产城融合实现的路径

2.1 坚持城市发展定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要从接轨上海、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制定产业方向。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度推进的背景下,各城市应积极融入区域,主动对接上海,寻求区域合作发展推进产业对接与融合。一要依托便利区位优势加快承接现代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等优势,借助上海现代商务力量,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等生产业。整合科技城等科创资源,吸引上海高校科研力量,打造科技创新大平台。优化物流园区布局,壮大产业物流业,打造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具有产业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物流平台。

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城市营销、商务会展旅游等策划推广,加大长三角自驾游、自助游、商务会展旅游客源市场营销。以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培育旅游新项目,推进假日旅游常态化,提升旅游国际化品质。

三是以低成本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的承接。依托优越的区位及低成本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电子信息、光伏应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行业的对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

四是加快建设长三角物流枢纽功能,关键就是注重交通联运、错位发展、业态提升。发挥港口、航空、公路、铁路、内河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便捷交通;依托综合性枢纽优势,发展物流商贸等功能。

2.2 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加快完善相关规划,通过产业发展“重点突出、主次协调、兼容有序”,选择强化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重点培育的潜在发展类型,鼓励发展的特色类型,现状保留的效益类型,引导转型及淘汰负面清单等原则,着力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高新平台。坚持“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业乐园”的战略定位,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整合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以及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当前长三角正处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和紧迫要求,只有通过经济社会和城市产业的全面加速转型,才能高水平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城市与产业层次的同步提升。

三是以退出低效产业实现产城融合的空间保障。针对工业转型的产城融合度和空间的用地绩效评价退产城融合度较差的企业,提产城融合度好的产业,通过创新技术的引入,转型倒逼政策实施改变产业类型多样、产业层次低端、产业环境恶劣等问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等效益提升。

2.3 统筹产城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一要围绕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产城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环境的基础,一要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网络化建设,打造相互协调、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中心城区到各大产业平台的快速通道和快速公交体系,完善平台内部交通建设,促进高效运行。

二要围绕提升服务设施实现产城融合。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实现幸福城市的抓手,考虑到就业人员和居住人员的需求差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配套设施也进行分类指引,不仅要重视以居住人口为对象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娱乐、文化等功能的建设,还要注重以就业人员为服务重点的生产服务设施,如商务办公、会议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法律等功能的建设。

三要围绕加强软件环境实现产城融合。生态优美、服务完备的工作环境就是未来推动经济的助推器,秉承“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增加绿化开敞空间、公共交流空间的建设,加强生态软环境的建设。

3、产城融合实现的措施

3.1、编制产城融合的规划

坚持产城规划先行。产城融合是伴随着城市发展产城的,要依据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城市定位要求,结合关于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若干意见的精神,摸清产业情况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而有机统筹全市资源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高效融合。

坚持产城分区跟进。城市规划应根据产城融合总体发展方向确定的基础上深化内部产业定位、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关内容,从而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进一步落地,从而实现上下规划的进一步衔接。

3.2、创新产城融合的机制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创新土地等要素储备融资模式,建立产城规划实施与土地储备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严格控制生态保护区域等周边土地供应,实施统一开发、统一收储、统一融资、统一开发的管理体系,建立精细化的土地供应机制,对特色板块内部的要素适当倾斜,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

完善差异考核机制。为保障不同区域发展重点差异性,需要探索差异化的定量考核机制。在产城融合考核建设中要合理定位、超前规划,把握各功能片区实情,切不可采取“一刀切”,不同区域的产城融合重点、相关政策及政府的考核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考虑其特殊性制定特殊的标准,调整现有考核机制,形成差异化、有一定弹性的考核办法。

上一篇:建筑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石质渠段溶洞处理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