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黄帝故里的支农强音

时间:2022-08-04 12:21:47

河南新郑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河南省首家农村合作银行,2008年9月5日由新郑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而成。该行以“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为己任,坚持早改革、早主动、早发展、早收益,实现了改革发展双突破,创造了改革发展新经验,打造了改革发展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自身形象。截至2008年11月底,该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2亿元,较2004年增加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2亿元,较2004年增加14亿元;实现经营利润6286万元,较2004年增加5974万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9%和45%。存贷款总量、增量、份额及利润润总额继续以绝对优势位居新郑市金融同业之首,成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先行者。先后被省、市、县三级授予“支农先进单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特殊贡献奖”、“支持新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功单位”等30多个荣誉称号,为新郑市跨入百强县市行列和实现跨跃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带着感情支农

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与“三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探索出了一条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赢的新路子。一是从主观感知上建立感情。近年来,当多家商业银行出于支农成本高、风险大、经济效益低的考虑,纷纷收缩或退出“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时,该行却恪守“以行兴农、以农促行”的经营理念,认清支持“三农”是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三农”发展了,农合行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基础等道理,始终勇挑支农重任。二是从客观实践中培养感情。该行及前身农信社自2004年以来,累计向当地投放贷款105亿元,涉农占85%以上。截至2008年11月底,各项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46%,各项存款占全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40%,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资金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发挥了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喷灌机”和“发动机”作用。通过大力支农,增进了城乡之间的感情。三是在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中升华感情。2006年,全国爆发了禽流感疫情,该行在正确分析判断疫情趋势和畜禽市场前景后,向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400万元的贷款,提振了养殖户信心和勇气,使其绝处逢生,成为中原最大的畜禽养殖、深加工一体化企业和部级农业龙头企业。

自觉主动支农

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直接领导和整体部署下,新郑农合行按照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全力以赴满足农民有效贷款需求,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一是积极主动推行“信用工程创建”和“阳光信贷承诺服务”两大工程建设,引领信贷人员自觉主动支农。一些政府“告状户”、“头痛户”,在该行的资金和信息支持下,做起了生意,开办了企业,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保护了“一方平安”,促进了“一方和谐”。二是主动降低“三农”贷款利率,惠及农户。坚持“返利于农”的原则,主动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下调贷款利率,并推出了支农中长期贷款,适应了“新农业”和“大农业”发展需要。三是该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配合当地政府,保质保量做好城市和乡镇低保补助、五保户补助、粮食综合补贴、独生子女补助、军烈属补助、退耕还林补贴等二十多项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成本高、无利润的代收代付工作,把国家对民生的关爱和实惠落到了千家万户。四是引导信贷人员积极营销贷款。该行从机制上有效激励、从制度上有力约束,推进了业务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贷款质量,信贷人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营销贷款力度明显增强。

创新方式支农

该行深度挖掘新郑市大枣全国闻名、产量比较丰富、附加值较高的资源优势,确立了“立足三农,支持民营,培育高端,实现多赢”的指导思想,开发出了“壮大龙头、带动龙身、摆动龙尾”的贷款营销组合,累计向当地大枣龙头企业――河南省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投放贷款3亿元,使该公司成为国内档次最高、加工规模最大、知名品牌最多、辐射带动最强的红枣深加工龙头企业。该行还积极开发住房按揭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综合授信、企业综合授信等业务。创新推出“三个联保体”贷款。一是以小额五户联保贷款为主的小额农户联保体贷款:二是大额农户联保体贷款,即在三种以上不同行业中,每5户形成一个联保体,最高限额30万元,每户贷款额度不等;三是经营联保体,五种不同行业个体工商户形成联保体,最高限额50万元,且每户贷款额度不等。该行通过不断创新,满足了“三农”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大额化的资金需求。

提高效率支农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三农”对高效快捷的金融品种和现代金融服务手段需求与日俱增,需要银行不断改进流程,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效率支农。一是该行本着对外简化、对内强化的原则,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打通了快捷优惠的办贷绿色通道,也从源头和机制上杜绝了信用风险,有效提高了支农的效率。二是建立并及时更新农户经济档案,发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客户,扶持了一些信用村镇。现在,自动上门还贷的越来越多,“赖债户”、“钉子户”越来越少:主动填写贷款登记薄的越来越多,托人找关系的越来越少。减少了信贷人员的工作量和放贷压力,使其能够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客户需求、分析市场前景,为客户排忧解难,形成了高效、便捷的信贷运作机制,达到了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客户满意、自身发展的目的。

建长效机制支农

该行在取得非凡支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扰其充分发挥支农功能的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对如何从制度和政策上化解支农矛盾,破除支农障碍进行了深入的破析和探讨。为此,该行董事长马文明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政策上进行大力扶持。一些部门和地方法规对企业注册资金、水利建设资金、涉农拨款、财政性存款等资金不能存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歧视性规定仍然存在,人为削弱了农合行的竞争力,成为资金组织上的障碍,与支农主力军的社会责任不对称,造成支农的后劲和积极性不足。而县级政府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推行者,除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外,还迫切需要用大量的信贷资金推动,当前由于大多数县级财政力量有限,不愿或无力从预算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利率补贴和贴息贷款,造成了“银行支农风险高、‘三农’贷款成本高、政府发展‘三农’投入高”的“三难”局面。马文明董事长呼吁国家应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律,维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从财政和税收政策上扶持。二是经营目标的多元化使本来资金规模不大、管理能力不强、历史包袱较重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无所适从、不能集中优势服从于一个目标,所以建议银监部门要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其相适应具有激励性的循序渐进的监管体系。三是建议央行要根据“三农”经济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内容和期限,不断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放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农户,允许用于涉农中小企业。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原则上要低于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另外要适当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四是农户难贷款与银行贷款难的矛盾需要解决。在“三农”发展中,一方面是一些农户和中小涉农企业因为不符合贷款主体条件、抵押担保主体条件不能取得资款。另一方面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农村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搪分不对称、识别和规避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能力较弱,农村贷款担保难和保险机制缺失等慎贷、惜贷、惧贷,难以发放较大额度贷款。建议国家要从体系机制上解决贷款两难的问题。五是金融风险与管控风险的矛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企业,时刻面临着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等。当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波动和产业调整时,极易造成积聚的信贷风险集中释放,损害了金融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建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强化风险的预测、识别和管控。一要“看好存量贷款”,及时做好风险的预警和处置。二要“管住增量贷款”,切实以“小额、流资、分散”为信贷投放原则。三要“用活流量贷款”,加强资金周转速度,提高收益水平。

上一篇:依托管理增效益 强化经营谋发展 下一篇:真情铺就支农路 信合架起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