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徽玉轸 响彻丝桐

时间:2022-07-15 12:16:41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有民族精神的乐器之一。

根据《史记》所记载的史前传说,舜以五弦歌南风,说明用五弦为歌唱伴奏的古琴产生于原始社会。琴装五弦是古琴第一次发展的明证,后来武王诛纣之后建立周朝,古琴由五弦之琴发展为七弦琴,从此七弦琴作为各音皆备的弦乐器,屹立在东方音乐之林。

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把“樂”字写成以丝附在木器上的象形,说明早在甲骨文之前就产生了琴。从西周到唐代以前由于髹漆工艺是“靠木漆”方法,大型漆器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琴就是其中之一,但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关古琴各种记载。

周代礼乐盛行,《礼记·曲礼下》中就有“士无故不彻琴瑟”,《左传·昭公元年》“君子近琴瑟以礼仪节也”。

春秋战国时期,在《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最旱一位琴人钟仪的故事,同时还记录一些地位低下的宫廷乐师如师曹、师旷、师涓等。民间琴人有伯牙、雍门周等。伯牙的传说初见于旬况《劝学》篇,写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笔法,表现出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甚至鱼儿都从水中钻了出来谛听,马儿都忘记了吃食,仰起头来欣赏。这时的琴曲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雉朝飞》,这首琴曲来源于《诗经》,以及借景抒情的《高山》、《流水》等。我国最早的《诗经》中有不少地方提到了琴,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鹿鸣》中的“我又嘉宾,鼓瑟鼓琴”。还有关于制作琴瑟理想木材的诗句“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等。这时期的文人弹琴主要为维持士大夫的身份,或借以求官。

两汉时期,琴人有司马相如及西汉中叶宫廷中的古琴待诏师中、赵定、龙德,还有王政君、赵飞燕她们是汉代会弹琴的皇后。刘向是汉元帝、成帝时代古琴家,曾经多次上书弹劾宦官、外戚,被两度下到狱中。明代《琴书大全》中载有他的《琴说》,原文是:“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这也是产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重要的琴论。有关琴学的专著还有杨雄的《琴清英》、桓谭的《琴道》、蔡邕的《琴操》。两汉的文人琴家大都有自己的著作问世,更多是出于本人对音乐的爱好。汉代的鼓琴待诏多来自民间,而且更专业化。汉代的琴曲有《幽兰》、《白雪》等。

魏晋时期,东汉覆灭后经历了三国鼎立后,由曹操统一天下。这时的琴人有蔡琰、杜夔、阮踽等。司马氏篡权后,有不少文人对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其中有竹林七贤中的著名琴人嵇康、阮籍等。嵇康由于反对司马氏政权,被司马氏杀害,在被害前,还弹奏他喜爱的《广陵散》,然后叹息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对于这首琴曲没有人传承下来的惋惜。后人把《广陵散》当作“绝响”的同义词。嵇康的《琴赋》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声音也”这也是嵇康作为琴人气质的体现。这一时期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等。

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东晋政权不断更迭,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各民族由北魏统一,史称南北朝。这一时期的琴人大多出现在南朝,由于士族门阀制度,一些出身于庶族寒门的琴人处于不得志的境地。当时的主要琴人有戴颙、宗柄、柳恽、柳谐等。琴曲有《碣石调·幽兰》《乌夜啼》等。

隋代,民间琴家善于创作的李疑,人们又叫他“连珠先生”,有琴曲《草虫子》、《归山乐》等曲。还有贺若弼、王通、王绩等。

唐代,由于社会太平盛世、物阜年丰,古琴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其中有两个是划时代的变革。其一,古琴的记谱方法有了重要的改进,从以前的文字记谱改进为减字谱,其二,唐代七弦琴制作工艺的改进。“七弦琴传至唐代,在髹漆工艺上已经不是‘靠木漆’的做法,而是在木坯上增加上一层约近两毫米的生漆和鹿角灰胎,琴背木胎之上鹿角灰胎之下还有一层葛布在其间,这种制琴方法,既可以令其坚固耐用,更可以增加七弦琴的金石之声。”(见郑珉中先生《故宫古琴》序)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唐以来流传于世的七弦琴了。

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这一时期的琴曲有了空前的发展《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风雷引》等。

由于古琴艺术的发展,出现一批古琴制作家,其中最著名斫琴能手当为四川雷氏制琴世家,雷氏家族祖孙三代以制琴为业,自开元至开成间享有盛名,其中第一代有雷霄、雷俨、雷绍、雷威四人,均为开元年间的斫琴能手,还有雷震、雷文、雷迅、雷会雷等五人,有“蜀中九雷”之称。此外还有宗室李勉制作“百衲琴”,及江南的张越、沈镣、四川郭谅等。陈拙《琴书》记载“明皇返蜀,诏雷俨充翰林待诏为之造琴。”说明出现了既有“至德丙申”四字腹款的宫琴,也有出售的商品琴。经历千年流传至今的唐琴约有17张。

故宫博物院藏有唐琴四张,有盛唐的“九霄环佩”(图一),中唐的“大圣遗音”(图二),“玉玲珑”(图三),晚唐的“飞泉”(图四)。其中“九霄环佩”琴龙池凤沼处作一条凹下的圆沟,“玉玲珑”琴风沼处也开凹下一圆沟。这种做法应是宋人所谓“其背微隆若薤叶然”系雷氏第一代制琴的特点。中唐的“大圣遗音”龙池内有“至德丙申”四字款,为中唐宫琴,古琴家郑珉中先生认为可能是雷俨所监制的。晚唐“飞泉”琴,从琴背龙池两边的铭文“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显然是作为商品琴出售的。

宋代,结束了五代混乱的局面,恢复全国的统一。琴乐得到了发展,宋太宗很看重古琴,曾想扩大琴体增加琴弦的实验,但都未成功。徽宗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皇帝,《云烟过眼录》载:他不仅绘画,也爱古琴,将历代名琴收集起来放在宣和殿的“万琴堂”。北宋开始有“官琴局”,官琴局造琴是有定式的,而民间造琴为野斫是没有定式的。这时期的斫琴家辈出,有蔡叡、卫中正、马希亮、马希仁、赵仁济,陈遵、金渊、刘安世、严恭远等。北宋琴人大都有自己的著作,宫廷待诏朱文济著《琴史》是我国最早琴史专著,崔遵度的《琴笺》等。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苏轼。南宋的琴人张岩、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等。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鱼歌》等。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琴两张,万壑宋”、“金钟”,其中“金钟”琴龙池下方有草书“宣和殿”三字,及九叠文“御书之宝”大印(图五)。此琴应为“宫琴”。南宋琴7张,其中有“玉壶冰”琴,金远制作(图六),“玲珑玉”琴有行书“复古殿”和九叠文“御书之宝”大印为南宋宫琴(图七),“清籁”琴,腹款为“严恭远斫”,琴背铭刻有“乾隆御赏”印及梁诗正、励宗万、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日修七人诗句并填五色(图八)。

元代,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攻陷临安,左丞相耶律楚材喜爱古琴,推动古琴的发展。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牧州、朱致远、文和。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代琴有两张,其中一张为朱致远制的琴,腹款“赤城朱致远制”(图九)。

明代,是古琴发展的繁荣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设“文华堂”,将江南的名琴家征召前来。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八年敕命编纂《永乐琴书集成》藏于宫中。于是各朝皇喜爱古琴,也造就了一些太监琴家,如戴义、黄献、胡喜谏等。在藩王中琴家有宁王朱权,他主持编印古琴谱《神奇秘谱》,衡王朱祐楫,益王朱槟,潞王朱常涝等。这一时期的著名斫琴家有宫廷太监张元德、胡喜谏,江西涂氏家族的涂思桐、涂二明,钱塘的惠祥、惠熊,吴门的张敬修、顺修、敏修、季修等。流传下来的琴谱有黄献编著《梧冈琴谱》、严徵主持编订《松弦馆琴谱》等。主要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

故宫博物院所藏明琴13张,其中明早期的“龙门风雨”(图十),弘治时期戴义监制、惠祥斫制于武英殿仲尼式琴(图十一),万历时期的蕉叶式“蕉林听雨”(图十二),“天风环佩”池下方圆印“益藩雅制”为益王琴(图十三)。

清代,清代皇帝入关后,面对明朝留下来的众多的文物与书籍,开始召集儒臣学习汉文,康熙皇帝的《律吕正义》序载:“丝乐虽多,惟中琴瑟,其为乐也古,其为声也最正”,并命人把明代的《梧冈琴谱》手抄成满汉合璧琴谱。雍正皇帝重视宫中藏琴,在雍正朝《内务府造办处杂活作活计档》中就记录对古琴的集中、定级、分等、收拾、整理等项工作。乾隆皇帝喜爱古琴比其父更胜一筹,在清宫中流传下来的古琴中,就有他的题诗,如图八宋代“清籁”琴等。清代皇子中有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理收藏过“蕉林听雨”琴背刻有“诒晋又题”。清代琴人有徐祺、金陶、蒋文勋等。琴曲有《水仙操》、《鸥鹭忘机》等。清代琴谱有(《诚一堂琴谱》《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琴7张,“云外钟声”琴(图十四),“流泉”琴(图十五)。

故宫博物院所藏古琴35张,清宫旧藏23张,其余为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征集和捐献而来,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较高,具有唐宋元时期典型特点,这也是故宫古琴的特点。

上一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下一篇:诗画一体 文气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