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应着力提供公共服务

时间:2022-08-04 12:05:33

电视民生新闻应着力提供公共服务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民主化进程正在推进。百姓对社会、对自身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知晓欲望、表达诉求。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电视民生新闻把对民情、民意的关照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但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档升级”、“精耕细作”,在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上寻求新的突破。

增强公共意识

有观点认为民生新闻的未来趋势是公共新闻的崛起。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其理论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报道新闻,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以及由此展开的实际行为能力;不仅仅注重与受众交流的形式,更要关注交流的质量,帮助民众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不仅仅告诉公众社会出现哪些问题,更要指导受众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

“公共新闻”理念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强调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公民的公共意识。这一理念使新闻从单纯的媒体工作转变为受众参与,加强了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民生新闻不是公共新闻,也不一定会发展成为公共新闻。但公共新闻中的“公共意识”却应该是在民生新闻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吸纳的精髓。

民生新闻应该增强公共意识,这就要更多地关注“大民生”,更多地关注带有普遍性的事物和政策信息,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因为老百姓关心的不仅仅是谁家吵架谁家漏水等鸡毛蒜皮的事,他们同样需要更高的视野,同样关心与他们自身的生存、生计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民生新闻应该满足这种需求。

固守新闻本位

民生新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一定要遵从新闻价值规律。所谓新闻本位是指媒体从新闻的一般原则出发考虑问题,开展报道活动,而不是从其他因素考虑来做新闻。从新闻本位考虑,就是注重新闻价值,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等要素。而不能不顾后果一味地去迎合受众爱好,追逐收视率,过分地以受众为中心。目前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背离了新闻功能的基本规律,颠倒了新闻的“告知”基本功能与“娱乐”等派生功能之间的地位,甚至呈现出低俗化、娱乐化倾向。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既然如此,民生新闻所选择和提供的公共服务信息,应该是为社会大多数人所关切、所需要的。即民生新闻要守护公众利益,公众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

当然,新闻本身能否有效传播,还取决于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还要制作得好看,增强其艺术性和可视性,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但这不等同于猎奇,不是满足少数人低俗、庸俗、粗俗的感官刺激。

正确引导受众

新闻报道具有监督社会、引导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功能也是天生与百姓相亲近的电视民生新闻的重要的、显著的功能。但媒体只是负责报道的新闻单位,它只是反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民生新闻可以告知百姓应该找哪个部门解决问题,或者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却不可以代替社会其他部门来解决问题或者是代替百姓去讨说法、为百姓解决一切问题。媒体审判、包办代替等,都是民生新闻时时应引以为戒的。

美国《世界报》创始人普利策说过:“记者是国家航船上的望哨。他要站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段话极好地阐释了记者的定位和职责。在这里,记者“望”的是“公共利益”。

民生新闻要正确引导受众,就要有全局观念。记者是国家的望哨,肯定是维护国家利益,包括国家领土、国家安全、国家、国家发展、国家稳定和国家尊严等。很多老新闻工作者讲的“记者要站在国家总理的位置看问题”,指的也是全局观念。所以,民生新闻要提供好公共服务,就要脚踏实地、胸怀大局,做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预警者、守望者。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地方台电视纪录片之栏目化 下一篇:从新闻直播栏目到直播频道的设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