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小秋杂粮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8-03 10:21:05

西吉县小秋杂粮现状与发展

摘 要:小秋杂粮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优势资源,也是西吉县主要的特色产业,由于小杂粮耐寒耐旱,其适应性强,品质优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特点,而倍受居民的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小秋杂粮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适口性好,加上增值空间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小秋杂粮;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13

1 基本情况

西吉县属典型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海拔1688~2633m,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2200~2322h,平均气温5.3℃,≥10℃年活动积温2400℃,无霜期120~150d,年均降水量为350~420mm,光热资源较充足,土壤肥力适中,气候冷凉,非常适宜小秋杂粮的种植和生产。

2 发展现状

2.1 规模与产量

经有关资料统计,我县小杂粮面积常年稳定在2.33万hm2左右,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4.5%左右。平均单产80~100kg,总产量2800~3500万kg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6%左右。其中:谷子0.69万hm2、糜子0.63万hm2、荞麦0.64万hm2、莜麦0.3万hm2、蚕豆0.07万hm2;同时,随着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大力实施,2008―2014年共完成春秋覆膜面积达15.53万hm2,平均每年完成覆膜2.2万hm2,尤其近2a每年完成覆膜面积达3.33万hm2以上,使“一膜两季”面积保存完好的达2万hm2以上,因此,为大面积在残膜上种植胡麻、谷子、马铃薯、荞麦和莜麦等杂粮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2.2 区域布局

目前我县小杂粮种植布局为:糜子、谷子主要种植区域为西部黄土丘陵区的平峰、王民、震湖等8个乡镇;荞麦主要种植在干旱的北部新营、火石寨、白崖部分乡镇和王民、西滩部分乡镇;莜麦主要种植在西部黄土丘陵区的西滩、兴坪等部分乡镇。这种布局结构充分考虑了西吉县气候、地域、自然资源、种植习惯等诸多特点。

3 种植优势

3.1 小秋杂粮生产的优势

西吉县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十年九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7、8、9三个月,小杂粮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等特点,生长发育期多为夏秋季节,生长需水期与降雨期相吻合。发展小杂粮生产,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趋利避害,实现对抗性农业向顺应性农业转变。小秋杂粮的适播期长,只要适时播种,再铺以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就能获得很好的高产。

3.2 小秋杂粮的加工优势

西吉县小杂粮广种薄收,效益较低,产业化开发滞后,许多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小杂粮产品尚未大规模开发。充分发挥全县旱作农业优势,加快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目前,西吉县有小秋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12家,综合加工能力80万kg,加工技术比较成熟,能力日渐增强,走小杂粮产业之路,对西吉县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小秋杂粮销售优势

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的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科学研究证明,小杂粮经过加工开发后,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份是人体摄入的最合理比例。长期食用小杂粮,对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4 存在的问题

名、优、特新品种较少;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比重小;生产经营粗放,产量低,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

5 思路和目标

5.1 发展思路

按照“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开拓市场”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开展良种引进推广,集成创新种植技术,实行科技示范,规模种植,实现小杂粮优质高产;充分发挥西吉县的自然资源和品种资源优势,紧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生产,促进西吉县小杂粮产业迈向新的台阶。

5.2 目标任务

在西吉县黄土丘陵区8乡镇(平峰镇、兴坪乡、震湖乡、马建乡、红耀乡、田坪乡、王民乡、西滩乡),东部土石山区5乡镇(新营乡、火石寨乡、白崖乡、沙沟乡、偏城乡)建立万亩小秋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实现平均每667m2产200kg。其中以震湖乡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建立优质谷子生产基地667hm2,平均每667m2产200kg;以平峰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建立优质荞麦生产基地667hm2,平均每667m2产100kg;以偏城乡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建立优质糜子生产基地667hm2,平均每667m2产120kg。

作者简介:张卫荣(1976-),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庞顺家(1972-),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山区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提高产量和... 下一篇:程溪金蝉的采集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