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新型学生教育管理

时间:2022-08-03 07:26:58

浅议创新型学生教育管理

【摘要】21世纪的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如何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人生理想追求、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及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重要任务。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型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涵义

创新型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涵义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内容指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教学支撑系统、后勤保障系统以外的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及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为内容的工作体系。它包括创新教育过程中的除教学系统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保障第一课堂正常进行的辅助手段和措施。

二、创新型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管理

理想信念教育管理,就是通过教育与管理,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管理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努力把自己培养造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行为教育管理

行为教育管理,就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生管理的法规,根据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论,通过思想教育、学风建设、榜样示范、学生自治、管理激励、纪律约束等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合作,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大学生行为教育管理要紧紧围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学习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管理,使大学生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在于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日常行为管理包括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给予处分等。

3.大学文化传统教育

所谓大学文化传统,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在学校改革和发展当中,特别是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外界认识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的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不同大学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办学特色、治学态度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形成了每所大学不同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优势学科,积淀了其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筑就了其所特有的风格,孕育了每所大学不同的文化传统,其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也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大学的灵魂在于它的传统和精神,在于它的个性。也就是说,每所大学文化都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大学正是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化熏陶,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带有本校文化印记的毕业生,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求,同时也为其自身生存、发展赢得了空间。[1]

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文化传统教育,就是要他们了解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使他们在接受大学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感受中,体验大学久远的历史积淀,深邃的大学精神,感受大学的严谨与威严,增强传承大学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就是要通过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宣讲、专业思想教育、学风教育管理、学习指导等教育管理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模式、学业要求、学习特点、学习阶段等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让大学生明确和清楚“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培养专业情感,热爱所学专业,以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中,学风教育管理和学习指导是重点。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具体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氛围,更是一股无形的育人力量,对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拚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大学生学习指导,包括学术与非学术、课内与课外、大学学习与终身学习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的指导。学习指导的内容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应包括学习思想与观念、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学习心理与道德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学习指导。大学学习指导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拓宽学生受教育经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注重心理疏导,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厘清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问题的差别;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帮助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进大学后,很多同学都会经历心理上的震荡,体验到孤独、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的情绪。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优越感与自卑感的矛盾等等,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调整和疏导,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通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新生班集体凝聚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互助等,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新生心理访谈等,及时解答新生的各种困惑,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追求阳光心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同时,还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及时给予学生心理援助,指导和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6.生涯规划教育管理

所谓“生涯规划教育管理”,就是通过教育与管理,使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自己的未来人生追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高等学校的培养规格,在学校的指导下,对自己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它不仅包括了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而且渗透了学校的教育与辅导。把学生所确定的大学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既当成是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调整并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努力上进的过程,又当成是学校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管理为其提供引导、激励、服务和保障的过程。就是紧紧围绕“树立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这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根本问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新生认清时代要求和历史责任,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引导大学生感悟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精神,了解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理解自己所在大学的历史和优良传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及个性特征等基本情况,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7.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的首要素质。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感,而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断然的命令,没有合理的教导和不善于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于多数人的利益,服从于集体、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是不可能有什么责任感的。”大学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有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种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在大学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积极引导他们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祖国的忠心,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心系社会,胸怀祖国,建立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

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3]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2]尹忠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9,12(185).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作者简介:尹忠恺(1972-),男,黑龙江明水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学风建设中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