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行不良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03 07:21:53

学生品行不良的原因分析

【摘 要】 品行不良学生虽然属于少数,但如果不认真对待和处理,则即不利于对他们自身的帮助和挽救,又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甚至可能危及社会安定。学生的不良品行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本文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学生;不良品行;分析

一、学生品行不良客观原因

造成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不良影响主要有:

(1)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至于逐渐发展成为不良的品行。

(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因而就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所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的邪路。

(3)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行为问题。这会使子女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育要求无所适从。

(4)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影响。

(5)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有偷拿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儿童受到腐蚀,或使儿童心灵受到创伤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广义的社会环境,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狭义的社会环境,则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等。从总体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处于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缺乏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一些社会允许但不适宜于儿童接触的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品行的发展产生副作用。对此,教育者应该注意防范和引导。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甚至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了解学生,教育工作不深入;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的情绪,教育效果甚微;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没有看到他在反复前的进步,对矫正品行不良问题缺乏信心、恒心和毅力;有的教师对品德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结果把品行不良学生推向更不好的方向。

二、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

除了上述的客观原因外,造成学生品行不良的还有种种主观上的心理因素。这主要有: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有的学生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这种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一旦在富有诱惑力的不良环境因素影响下,就可能走上邪路。

2.道德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的 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甚至也想做好事,但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个人欲求在外界某种诱因的影响下占了优势,结果作出了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3.收不良行为的习惯的支配

如果个体已经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他就会在类似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采取相应的行为,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有些学生无视行为规范、不遵守社会公德等行为往往与已经形成了的不良习惯有关,而且他这样做了还觉得无所谓或挺痛快。不良行为习惯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

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学生身上的执拗、任性、骄傲、自私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表现出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私利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5.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人有各种需要,其中之一是归属于某个群体,要求参加群体的活动和得到群体的关心和尊重的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归属需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转向校外生活中寻求这种需要的满足。这就有受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

进入少年期后的学生,静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好奇心更强,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干。家庭学校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引导,否则在其他不良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时间、静力就可能用到邪路上去,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

三、品行不良的矫正

1.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相结合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在他的《爱的教育》中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热爱学生乃教育之魂,更是转化不良品德学生的关键所在。

2.说服教育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说服教育与严格要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不能把他们“一棍子打死”,而要与他们一道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这个错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使他们从道理上懂得犯错误的利害关系,从心底认识其危害性,从而决心改正错误。

3.抓反复与反复抓相结合

一个学生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有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改正错误。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教师不能弃之不管,一抓就灵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要做好长期教育的思想准备,反复抓,抓反复。引导他们对自己每次所犯的错误从主观上做出分析,查找原因,然后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直到他们改正错误。

4.提高学生成绩与矫正不良品德相结合

经验证明:许多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源于学习成绩差或下滑。教师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同时,一定要花大力气,想方设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充分肯定,因势利导,用其所长。当他们找回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业成绩开始上升之日,就是其不良品德开始逐渐克服之时。

上一篇:中学地理教学应加强学法指导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