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成寻入宋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2022-08-03 06:47:25

简论成寻入宋及其历史影响

摘要:成寻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著名的僧人。公元1072年来到中国北宋,由此充当了推动中日关系的使者的角色。成寻入宋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民族好学的品质。成寻入宋推动了佛教、佛法等文化在中日间的交流和传播,保存了大量史料,推动了中日间的友好交往。

关键词:成寻入宋;中日关系;历史影响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93-02

10-13世纪,大体处于中国的宋朝,相当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与过去相比,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间贸易频繁,出现了政府间的非正式往来,两国僧侣来往也有了发展。尤其是日本僧侣,或寻佛法,或仰慕中国文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成为传播两国友好的使者。涌现出P然、嘉因、寂照等一大批友好人士。在这些人物中,僧成寻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

成寻(1011-1081年)原姓藤原氏,自七岁时入岩仓大云寺学佛,后任该寺的住持。关于成寻入宋的事迹,最早见于中国著名史学家马端临的名著《文献通考》。在其第324卷中,载曰:“熙宁五年,有僧诚寻至台州,止天台国清寺,愿留。州以闻,诏使赴阙,诚寻献银香炉、木子、白琉璃、五香、水精、紫檀、琥珀所饰念珠及青色织物绫。神宗以其远人而有戒业,处之开宝寺,尽赐同来僧紫方袍。”即公元1072年,僧成寻及其弟子赖缘等七人搭乘宋商人船,于三月底来到中国,在台州登岸,暂留天台国清寺。不久受到宋神宗召见。成寻把从本国带来的银香炉、木子等物进献。宋神宗知其远道来而有戒业,便让其留在开宝寺。同时,和成寻一道的僧侣也得到了神宗皇帝的赏赐。成寻来到中国后,登上过心仪已久的天台山,后巡礼五台山,又寻访佛道寺庙、胜地多处,并潜心研究佛法。一直没有回国,直到1081年圆寂。

成寻法师在中国只有七年。然而他在中日关系史上却留下了不小的影响。如何看待成寻入宋的这一事件呢?首先,成寻入宋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中日友好往来始于公元1世纪,而僧侣间的往来,在公元7-9世纪达到一个高潮。涌现出了诸如最澄、玄P,以及中国的鉴真等。鉴真为到日本弘扬佛法及中国文化,不畏艰辛,六次东渡。鉴真的人品及其学识足可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再如日本的玄P与717年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20年后归国,带回经纶5000余卷及不少佛像,以兴福寺为弘法中心。后受任僧正,入宫中内道场,被尊为法相宗“第四传”。在中日关系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由于公元9-10世纪,中国战乱不断以及日本内部因素,遣唐使废止,中日的政府间往来中断。到了中国北宋建立,一统中原,科技文化发展,中日间往来开始升温,许多僧侣,如P然、嘉因等到中国。P然受到宋太宗的召见,通过P然的介绍,加深了中日两国间彼此的认识和了解,以后总有日本僧侣和官员、使者来到中国。成寻入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到中国的。

成寻入宋在精神层面有重大意义。成寻和尚早年出家,一直刻苦修行。在长期的参悟中,感到中国佛学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感到天台山、五台山等名山胜地的风范。于是不顾年老体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领悟文化,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中国《论语・里仁》篇中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成寻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意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要,毅然来到,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和鉴真媲美。从深层次角度看,成寻入宋体现了日本民族虚心好学的优点。

成寻入宋的历史影响,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成寻入宋,推动了佛教、佛法等文化在中日间的传播和交流。成寻是一个僧人,其主要任务是对中国佛家文化的汲取和吸收。成寻及其弟子在中国的活动,大多会对佛教有促进能作用。成寻来到宋朝后不久,其弟子赖缘因故要离开中国返回日本。在临行前,宋神宗为谢成寻祈雨之功,不仅托赖缘带去日本书信和不少礼物,而且还有著名的《金泥法华经》和其他大量经书。毋庸置疑,众多经书的赠与有益于佛经、佛法爱日本的研究和传播。另外,成寻来华以后,潜心研究佛法,并完成许多著作。如,《法华经注》、《法华实相观注》和《观经抄》等。这些著作,是成寻对法华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对过去经学的继承,也是对法华经、乃至整个佛学的发展,凝聚了成寻前半生的佛学积淀,带进了成寻后半生的心血。所以,成寻的作品及其观点,势必推动中国对这位佛学学者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整个佛学的进步。

成寻入宋的另一个历史影响是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成寻入宋后,多往来于天台和汴梁。在生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所见到的人情、事迹以及风俗不能没有感受和想法。他写下了《参天台五台山记》、《天台山石桥铭并序》和《在唐日记》等作品,其中不少内容记载了北宋时期相关地区的风俗、人情。如,成寻离开天台山国清寺时,友人如日曾写下三首诗。其一曰:“六处尘望见性空,不须吊起悲风。古今贤达皆明比,还似南柯一梦中。”这些诗文体现了如日和尚的“性空假有”的佛教思想,又体现了大乘“法我两空”豁达的生死观。从而有利于对同期某些佛教人士思想的研究。天台山和台州地区的不少史料,由于多种原因佚失,如天台山石桥铭,在中国的《全唐文》、《赤诚集》等文献中散佚,但是相关资料在成寻和尚的《天台山石桥铭并序》这一文献中找到。《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还记载了北宋时代宁州、台州、温州地区的科举考试状况以及天台、临海这两县的相关情况。所以,成寻的作品,是研究11世纪后期中国北宋时期社会、文化状况的重要参考文献。无疑,也是研究同期中日关系的宝贵史料。

成寻入宋,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成寻是个普通僧人,因为仰慕中国文化来到中国。当时的北宋王朝及其统治者实行怀柔政策。故而,成寻来到宋朝后,受到宋朝官员的礼遇,并“蒙帝之泽”,体现了当时泱泱中华的博大情怀。同时,成寻也为中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日本史书记载了成寻为京城百姓求雨的事迹。据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北宋的都城汴梁久旱无雨,许多京城的僧人求雨都没有效果。宋神宗皇帝闻说日僧成寻善谙祈雨秘法,便诏令成寻登坛祈雨。祈雨三天,“适逢”降雨,朝野大臣及民众一片欢呼。宋神宗很高兴,赐成寻和尚“善慧大师”的封号。当然,成寻和尚会兴云布雨是无稽之谈,甚至连日本人写其事迹的时候,也用了“适逢”来形容降雨的偶然性。但是,成寻为汴梁城祈雨这件事本身,不在于他做了这件好事,而是在于他的事迹为中日两国历史所铭记,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趣事和佳话。因为有了成寻,因为有了他的事迹,中国、日本在某一个空间,联系了起来。另外,成寻在与中国皇帝和官员的交流,在五台山、天台上的巡礼,在寺院里对经书的研讨,无疑也会推动当时的中日关系。

然而,成寻入宋对中日关系的贡献也有止境。成寻入宋引起了宋朝与日本交聘的意愿。宋朝曾几次赴牒文与日本。但是,由于日本上层忌讳牒文中“回赐日本国”的字样,加上当时日中民间贸易兴盛,货品能够满足日本统治阶层奢侈生活的需要,与中国政府间交往的热情不强烈,所以日本方面久久不与中国通信,也不与宋朝往来。这或许是成寻入宋的“局限”吧!尽管原因主要在于日本政府。另外,遗憾的是,成寻十分推崇的中国“点茶法”并未因为成寻入宋这一事件而在日本流传、兴盛。而是在一百年后,由返回日本的荣西重新带到日本方兴。

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成寻在中日关系史上的贡献不能抹杀。他不是伟人,而是普通人。不是一个大人物,而是一个平平的僧侣。他来到中国,却做了一位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者。日本人评其曰:“观国之光,蒙帝之泽,聿遘良工,遽传高格。慈相克肖,干城妄瞻。沧浪万里,秋空一蟾。避寄归舸,众仰无厌。” 这个评价应当是比较中肯的。

参考文献:

[1](元)马端林撰.文献通考(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周琦,王佐才.成寻与天台山文化[J].佛学研究.2002.

[3]【日】百练抄・第六(延久6年10月条)[M].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

上一篇:使剪纸动画“枯木逢春” 下一篇:探析商业广告语的“焦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