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木提 民族特色是中国芭蕾走向世界的关键

时间:2022-08-03 06:40:02

哈木提 民族特色是中国芭蕾走向世界的关键

在上海芭蕾舞团的练功房内,一群年轻的舞者足尖时起时落,她们用轻盈、优雅的舞姿演绎着马可・波罗在最后的使命中发生的浪漫又凄美的爱情故事,舒缓的音乐似乎把我们带到了元朝的上都。

练功房外站着的一位健硕的长者,满带微笑,满意地看着这一切,他就是上海芭蕾舞团的团长哈木提,一位对芭蕾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就在这一个冬日的上午,记者采访了哈木提老师,听他谈和上海芭蕾舞团的不解之缘。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从当年《白毛女》“一枝独秀”,到如今9部经典剧目轮流上演,上海芭蕾舞团走出了一条努力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之路。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采用“版权授予和演出许可”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始了与世界编导的合作之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华人世界》:上海芭蕾舞团已然走过30年的辉煌之路,您能简单地概括一下上海芭蕾舞团的发展阶段吗?

哈木提:从1979年到今天,上海芭蕾舞团已经走过了30年。30年的上海芭蕾舞团可以用3个阶段来概括。一是演出《白毛女》等几个比较单一的剧目阶段:二是从1996年开始,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赠予上海芭蕾舞团《胡桃夹子》的演出版权以及2001年首次自主挑选引进英国版《天鹅湖》,上海芭蕾舞团开始慢慢和国际接轨:三是以改编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开始的自创阶段,上海芭蕾舞团不仅仅只是引进,也开始了寻求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东西。

《华人世界》从当年《白毛女》“一枝独秀”,到今天的“百花齐放”,上海芭蕾舞团是怎样走出了一条努力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之路的?

哈木提:上海芭蕾舞团的创新源于1998年,那时上海大剧院建成开幕,上海芭蕾舞团应邀参加《天鹅湖》的演出。但由于上海芭蕾舞团历来按俄罗斯等国杂版录像排演《天鹅湖》,加上演员队伍匮乏,大剧院最后放弃了上海芭蕾舞团,选择中国芭蕾舞团演绎《天鹅湖》。这算是上海芭蕾舞团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2001年,上海芭蕾舞团以6万美元聘来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执导英版《天鹅湖》,并获得该版本3年50场演出权。《天鹅湖》也成为第一次按国际惯例投资操作引进的首部西方经典芭蕾舞剧。此后一发而不可收,2002年先后引进法国版《葛蓓莉娅》、《仙女》,2004年再度引进英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2005年和2007年分别引进巴兰钦新古典主义芭蕾《小夜曲》与《大华尔兹》……

《华人世界》:上海芭蕾舞团现在不仅仅是在芭蕾剧目、技术上积极和国际接轨,寻求创新,听说,最近上海芭蕾舞团还和法国品牌皮尔卡丹合作,进一步实现多元化,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是怎样一种合作模式?

哈木提:在2008年,上海芭蕾舞团与法国品牌皮尔卡丹开始合作,在剧目创作和营销之路上迈出大胆一步,完全改变了先排剧再推向市场的传统模式,在剧目创作前寻求合作对象,实现多元化的商业合作。我们现在正在排演的剧目《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就是和皮尔卡丹的一次完美的合作。这是一部既有异域风情又有现代时尚色彩感的芭蕾舞剧。《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的创作班底可谓“国际化”:编导约瑟・马丁内兹是法国巴黎歌剧院的明星演员和编舞,皮尔・卡丹出任服装和舞美设计的指导,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作曲家丹尼尔・沃克担纲作曲,这也是我们在芭蕾舞剧上的一种新的突破。

“中国制造”才最具有竞争力

芭蕾这个从西方诞生的艺术,很多经典剧目都来自国外,国内的很多剧目一直以来抵不过“洋芭蕾”的竞争。上海芭蕾舞团的前身是民族芭蕾剧《白毛女》剧组,1979年正式命名为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作为其经典节目,演出了近2000场。上海芭蕾舞团一直在寻求自己的经典的剧目,希望“制造”出更多像《白毛女》一样的经典作品。

《华人世界》:《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它影响和打动着千百万人,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如今它依旧是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剧目之一,每次上演的时候都爆满,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哈木提:1979年在《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芭蕾舞团,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历经了40个春秋,演出了近2000场,是目前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舞剧。

芭蕾舞剧《白毛女》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既运用了外来芭蕾的语汇,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素材,现实与浪漫相结合。音乐上保留原歌曲中“北风吹”、“红头绳”等,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素材,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感,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

《华人世界》:您一直强调中国制造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演出,上海芭蕾舞团是如何在芭蕾舞上寻求中国制造的?

哈木提:2001年,我们重新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现在它已经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继《白毛女》之后在国内外上演最多的原创芭蕾舞剧。

2006年,我们又创排了《花样年华》,它是一部中法两国优秀艺术家共同打造的大型现代芭蕾舞剧。从题材到编剧都是上海芭蕾舞团原创,再诚邀法国优秀艺术家参与指导。该剧一上演立刻引起舞蹈界的轰动,赢得“穿旗袍跳芭蕾,很中国很惊艳”的赞誉。

舞蹈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会很快被淹没的。我们现在就是力求自己创作,把民族的、地方的特点加进去,这样的东西才能成为经典,才能带领中国芭蕾走向世界。如果只是去演出别人的东西,怎么能算是真正的中国芭蕾呢?

《华人世界》:您带着演员们在国外演出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哈木提: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中国芭蕾被国外观众认可、喜爱。

2002年9月,《白毛女》与引进的法国版古典芭蕾舞剧《葛佩莉娅》在美国巡演。上海芭蕾舞团一行67人跨越了美国东部、中部、西部21个州、40个城市,演出两台大戏共46场,赢得了美国近5万观众的热烈掌声。《白毛女》首场在美国大学演出时,观众32次鼓掌。辗转至华盛顿大学,2700多人的剧场全部坐满。一位华人看到外国人对《白毛女》如此喜欢,感动不已,怕惊动四周观众,他抑制住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华人世界》:您觉得中国芭蕾走向世界的关键是什么?

哈木提:打造自己的民族特色。因为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外国人很难学习和演出《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所以中国的芭蕾需要具有相通性,在服装、布景等方面要国际化一些。我来,源于对芭蕾的热爱

哈木提是维吾尔族,出生在新疆。6岁时他随父亲来到上海,开始了与家乡不同的大都市生活。在小学,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大眼睛、高鼻梁、极富文艺细胞的维吾尔族小男孩。每次选举班干部,他都以自己的才华和威信当 选。中学毕业,他考上上海音乐学院,师从温可铮、周小燕教授,从此走上艺术之路。

《华人世界》:您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的是声乐,愿望是做名歌唱家,您是如何和芭蕾走到一起的呢?

哈木提:的确,大学五年我学的是声乐,曾有的梦想是做歌唱家,但很多事情只能是美好的梦想吧。毕业后,我先在部队文工团,后又到了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芭蕾走到一起,开始并不是因为喜欢,那是1988年,领导想让我出任上海芭蕾舞团的团长。一开始我很犹豫的,对芭蕾也不了解,怕自己融不进芭蕾。领导做了我3个月的思想工作,我才接下团长这个职位。没想到,从此对芭蕾的热爱一发不可收了。

《华人世界》:中间您离开过上海芭蕾舞团,在上海市文化局音舞处担任处长,在离开的这段时间听说您还是一直关注着芭蕾。

哈木提:虽然离开了,但对芭蕾的热爱还在。离开的日子里,我心里想的还是上海芭蕾舞团。不管是在国内国外,如果有芭蕾上演,我一定要去看芭蕾舞演出。

我家里的芭蕾舞剧的音像资料很多,都是我平时收集起来的,可以说,那些资料比上海芭蕾舞团资料库的资料还要多。

《华人世界》:您这是第二次来到上海芭蕾舞团,重新走进上海芭蕾舞团,是不是因为对芭蕾的情有独钟?

哈木提:重新回到这里,一是因为上海政府机构改革,组织上希望我能再次出任团长:再就是我很喜欢芭蕾。

对于我放弃公务员的待遇,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的妻子。因为太爱吧,芭蕾在足尖的一踮一藩间,绽放出来的美实在很吸引我,所以我又来了。

《华人世界》:你有一位女儿,那么爱芭蕾的您,为什么不让女学习芭蕾呢?

哈木提:从个人爱好上,我很希望她能学习芭蕾:但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我很不希望她学习芭蕾,因为芭蕾舞演员太苦了。

在上海芭蕾舞团这么多年,我清楚每位舞蹈演员背后的辛苦和汗水。绽放在舞台上的美,是背后无数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对这些孩子们,作为团长我很感激他们。我现在为他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让他们在舞台上跳得更好。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在哈木提的办公桌上有一个芭蕾舞者的铜质雕塑,在那个小小的雕塑身上,记者仿佛看到一个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在那演出,足尖的一踮一落尽显优雅,轻盈曼妙的舞步绽放着艺术的奇葩,或许这就是让哈木提痴迷它的原因吧。

上一篇:反思网络还是反思人性/当动漫遇上广告/呼唤“... 下一篇:一个奢侈品牌的消费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