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台出土窖藏汉晋时期钱币简报

时间:2022-08-03 06:21:40

观台出土窖藏汉晋时期钱币简报

观台,村名。位于河南省许昌市东侧四十华里,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东南八华里的水岸边,当年汉魏之际曹操屯田的中心遗址。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实行军垦屯田,为了观兵练武而在此修了一台,名曰“观台”。后人在此建村,村名延续至今。该村现在隶属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只乐乡。

1996年10月中旬,观台村农民在自家院内动土挖红薯窖时,在距地表0.6m深处,挖出了一个1×1m不规则的方形人工土坑,坑内装满了铜钱。这些铜钱在坑中全是用丝绳穿系为串,分层横竖错落叠压,总重268kg,笔者从许昌的泉友中,求得1.8kg该窖铜钱。通过对收藏有这窖出土铜钱的泉友们的请教后得知,该窖藏钱币的铸造年代,最早是西汉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其他还包括有两汉的各式五铢,剪边五铢、无文钱币和NFDA5]环与对文五铢,新莽各式方孔圆钱,三国魏、蜀、吴铸币。该窖藏最晚的铸币,则是十六国时期的“汉兴”钱。现就其中三国和两晋货币简报如下。

一、三国曹魏钱币

笔者通过走访几位收藏有观台这窖铜钱的泉友,拣选出三国曹魏五铢铜钱460枚,其中含有两柱五铢、传形五铢,还有五朱和五金铜钱。现就其基本特征略述如下:

1式五铢:径面多在23―24mm、方形钱穿各边长10mm上下,多重2.3~2.4g。其五铢钱文之“五”,仍似东汉法定的标准五铢,不过其“五”字的交笔较前已稍微斜直;“铢”字“金”旁呈矢镞形,其“朱”旁高于“金”旁,钱文书体不太规整,笔画浅平粗,结体由前的正方形变为近长方形,铸工较差,钱面有砂眼,钱轮有毛边,呈色土黄,钱肉组织疏松,钱文正面有轮无穿郭,背面有轮有穿郭,其五铢钱文笔画外触钱轮,内临穿口(图1-3)。

上述“五铢”铜钱,既有东汉法定的标准“五铢”之特征,但又有诸多差别。与最早见于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Ⅳ型东汉晚期的五铢相同,而此式铜钱也只有在全国各地的东汉晚期墓葬或窖藏中才有发现,由此可以说明此式五铢应是东汉晚期出现的铸币。

2式五铢:钱径多为22,穿径8―10mm不等,重2.2―2.3g。五铢钱文之书体,铸造工艺以及形态和呈色等均与上述1式“五铢”类同。但其形体略小于1式五铢,其“五铢”钱文外临缘处侵轮,内临穿处叠压穿口,使笔画与穿口形成一线。其“铢”之“朱”旁转角笔画,既有上方折下圆折者,又有上下均方折或上下均圆折者(图4、5)。

3式五铢:该式五铢“铢”的“金”旁临穿处,其外画被轮缘侵割若许,其“朱”旁临穿处的上下转角垂直笔画,也被穿口侵割若许。其形体小、钱肉薄、重量轻等,均次于上述“五铢”(图6、7)。

4式五铢:该式五铢“铢”的“金”旁临轮处,被轮缘侵割二分之一,其“朱”旁临穿处也被穿口侵割二分之一,致使“铢”字仅有半个“金”旁和半个“朱”旁之合体。其“五”字内外笔画的上、下两角,也被轮缘和穿口侵割较多,其钱体更小,更薄,更轻于以上三式“五铢”,别无它异(图8、9),此类劣币中还有“五朱”钱文(图10)。

此3―4式“五铢”诸多特征,虽然酷似上述1―2式曹魏“五铢”,但大、小、轻、薄和工艺等,都比其更加质次和粗糙,因此,此类五铢应不是三国曹魏法定的“五铢”铸币。

二、三国刘蜀钱币

在该窖藏笔者所了解的铜钱中,拣选出三国刘蜀钱币大型“直百五铢”249枚,中小型“直百五铢”163枚,小型刘蜀“五铢”378枚,大型“太平百钱”4枚,小型“太平百钱”350枚,“太平百金”107枚,“定平一百”14枚,“直百”二书钱74枚。

1.刘蜀“直百五铢”,大者径面在25―27.5、穿径10、厚2―2.8mm,重3.5―3.6g(图11);中型“直百五铢”,径面多在24mm、重2.3―2.6g(图12)。其大、中型“直百五铢”正、背两面均有方棱式条状缘

轮,钱文正面穿郭不明显,背面穿郭肥壮。其四书钱文既有抵轮者,又有隔轮者,诸多“直”字最下一横画同钱穿上口边缘形成一线,有的钱肉背面铸有“为”字和星画印记。其小型“直百五铢”,径面多在21.5―22、穿径9―10、厚度1mm,重1.6―2g(图13)。小型“直百五铢”钱文上下笔画的左右四角,也都被缘轮和穿郭侵割二分之一。

其径小,肉薄、穿大、缘轮纤细、重量不足。

2.“直百”二书小钱,径面多为17.5―19.5、穿径7―7.5、钱肉厚度1―1.1mm,重1.4―2g,“直百”钱文横立于穿孔左右两侧对读。“直百”书体竖长,其笔画转角处呈椭圆形状,与“直百五铢”钱文“直百”二书相比,从形神到书体均有很大差异(图14)。

3.太平百钱:大小轻重不一,纷杂紊乱,其大者径面25mm以上,穿径8―10mm、钱肉厚度1.7―2mm,重3.7―5.8g。此钱径大肉厚,正、背两面阔缘方轮,钱文“太”作“大”,正正立于穿孔之上,上顶轮,下压穿口,篆书结体。“平”字之首横画叠压在穿口之上,竖画下垂抵轮,左右“百钱”二书隔轮,此钱的有些背面穿下有水波纹(图15)。其中型“太平百钱”径面21―24、穿径10、肉厚1.4mm,重2.4―2.8g。此钱的共同特点是肉薄,但钱肉组织紧密,质地较好。钱体的正、背两面多有穿郭和缘轮。钱文书体具有篆书向隶书演变的明显特征。其“钱”字“金”旁呈三角形,钱字的“戋”旁缺画不规,模糊不清,“金”旁上高,“戋”旁下长(图16)。小型“太平百钱”,钱径多在17―20、穿径多为7.5―10mm许,重1.2―1.6克之内(图17)。此钱有许多于正、背两面都有穿郭和缘轮,也有较少的于背面有穿郭和缘轮,正面仅有缘轮而无穿廓。还有个别此式钱币的正,背两面均无穿廓和缘轮者。此式钱币的共同特点是径小、肉薄、铸工较差、钱文笔画不规,书体模糊不清,且侵轮压穿口,尤其是钱文之“钱”字,几乎不见有清晰者。

4.太平百金铜钱,径面多在16―17、穿径8、厚度0.75―1mm,重1.1―1.2g。其四字钱文穿上“太”、下“平”、左“百”、右“钱”之排列,而异于刘蜀百钱系列钱文于穿上、下、右、左对读的排列模式(图18)。

5.定平一百钱,径面在16―17、穿径7―8、肉厚1―1.5mm,重1.5g(图19)。钱文穿上、下、右、左对读。此钱中还有“一百”二书的铸币,钱文也于穿右穿左对读。钱文篆隶书体,夷漫不清。其中“一百”二书之钱,还有个别最轻小者,其径面仅有12mm,重不足1g,手触钱体欲碎,质地极差,此乃刘蜀百钱系列中,最次之币。

6.蜀汉小五铢,可粗分为大小两式。其大者径面多20―21、穿径7―9mm,重2―2.1g(图20)。此钱正,背两面均有阳起且明晰的缘轮和穿郭,钱文“五”字亦如两个对尖马蹬式之合体。其“铢”字之“金”旁呈矢镞形,其“朱”旁上下笔画转角为圆折,其上首和下尾两侧笔画均向外移、整体“铢”字顺其缘轮稍许向外弧状弯曲,结体长方秀美。有的钱肉背面穿左还有阴刻符号,也有的于穿上或穿下铸有星、画印记,但绝大多数则是素幕光背。钱文模印阳起、笔画明晰,书体秀美,大小轻重基本相当,铸工较好,质地组织结合紧密,铜色赭黑,没有毛边,就形制可谓蜀汉最规范的铸币,论工艺可堪称三国铸币中的上乘佳品。其小者径面多为18―19、穿径9、肉厚1mm,重1.7―1.9g。此钱正面有缘轮无穿廓,背面既有缘轮又有穿郭。径小,穿大,肉薄,钱文“五”字四角侵轮,侵穿。其“铢”字之“朱”旁临穿处被穿口从中切割,使其仅有半个“朱”旁(图21)。

三、三国孙吴钱币

其三国孙吴钱币,有大型大泉五百1枚,小型大泉五百53枚,中型大泉五百2枚,中型大泉当千1枚,小型大泉当千62枚。

1.大型大泉五百,钱径30.8、穿径9.9、厚度2.8mm,重8.6g(图22)。此钱阔缘方轮,正背两面皆有缘轮和穿廓,钱文篆隶结体,古朴遒劲,整饬有力。钱文上、下、右、左对读。此钱个大肉厚,铸工好,钱肉组织结合紧密而细腻。中型“大泉五百”钱径29.5、穿径9.3、厚度2.5mm,重8.5g(图23)。其小型“大泉五百”,除钱体略小,重量稍轻,其它特征基本相同。

2.大泉当千,其大者径面30―37mm,重11g(图24)。中型大泉当千径面28mm许,重6.5g(图25),小型大泉当千,径面24mm,重4g(图26)。

四、NFDA5]环和对文钱币

“观台”出土的窖藏铜钱中,含有被冲凿的蜀汉钱币有NFDA5]环直百五铢(图27)、对文直百五铢(图28)、对文太平百钱(图29)、NFDA5]环小五铢(图30)。有孙吴的NFDA5]环大泉五百(图31)、NFDA5]环大泉当千(图32)、还有凿对文大泉当千(图33)。这些被冲凿后的孙吴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每枚仍重4g上下。被冲凿的蜀汉钱币每枚多重2g左右。该窖铜钱中发现被冲凿的三国蜀汉小“五铢”甚少,尚未见三国曹魏“五铢”有被冲凿者。

五、汉兴钱币

许昌泉友仅拣出2枚。其径面16.8、穿径6.8、肉厚1mm、重1g(图34)。钱文“汉兴”二书铸于穿上和穿下,直读、钱文隶书,其铸钱工艺粗陋、字浅肉薄、书体笔画模糊不清。

上一篇:洛阳新发现的战国钱币及相关问题 下一篇:二战后匈牙利的通货膨胀与巨额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