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诉求与对策

时间:2022-08-03 04:46:23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诉求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西部地区部分地方高等院校的考察,发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有了明显提升,但重规模轻质量、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着手,走有自我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教育质量;地方特色;内涵发展;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8-0030-05

2012年10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8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赴云南、广西、重庆等西部地区进行了为期9天的学习考察活动。从考察的总体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在考察中,我们也看到了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教育质量提升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学的区域特色不明显

西部地区相对闭塞,对外交流有限,教育理念的转变相对滞后,教育创新相对缓慢。一是地方高校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多还未完全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重规模轻质量、重眼前效益轻内涵发展等问题依然存在。强调新校区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图书资料等硬件建设,忽视特色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等内涵建设。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一些财经类高校、师范院校在保留传统办学专业的过程中,都走上了综合化道路,倾向于建设综合性的高校,在办学历史积淀已久、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办学质量还有待大幅提高。二是缺乏体现西部民族特色的学科与专业。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域区,地方高校基础学科多,应用型学科少,与民族地区需求密切结合的特色专业较少。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够。

2.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够

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等职能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重教学轻科研、轻服务社会的职能。职能的分离也导致了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低,就业难;科研的社会贡献能力低,成果难以转化为地方生产力。二是服务地方的短期行为较多。社会服务过多地。注重短期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重视长远规划和社会效益,学校和社会之间还远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三是覆盖面不广。偏重于城市发展中的服务项目,对偏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开拓不足。四是民族文化传承力度不够,对部分民族文化的特色研究尚未深入,传承不够。

3.人才引进困难

西部地区因地理位置的劣势以及教育资源有限,难以为优秀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导致优秀人才不断外流,影响了西部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再加上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优秀的教师一旦有了高级职称或高学历,就谋求一定级别的行政职务,教学科研投入的精力大大减少。人才流失是西部地方高校的共性,由于地方高校办学层次低、教师待遇差、科研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学术氛围不浓厚等因素,尽管部分高校出台优惠政策但仍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住人才。例如:西部某一高校,教师一评上教授就要求调离,学校以种种政策不放人,教授们甚至不要户口、档案直接走人。最典型的是三年之内,身为教务处长、科研处长、人事处长的几位教授都相继离开了学校,给学校的办学带来重大影响。

4.教育经费短缺

经费是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发展的障碍。一是西部地区本身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来源有限,省级统筹教育经费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对地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二是社会企事业组织缺乏捐赠意识,对高校的资助少之又少。一直以来,我国坚持公立大学是国家的责任,依赖财政拨款发展高等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企业的捐赠意识较弱,针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捐赠更为有限。三是高校自身造血功能低下。大多数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外,就靠学生的学费收入运转。加之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贷款修建了新校区,负债额度高,还款压力大,规避财务风险能力弱,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二、影响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原因

1.教育理念滞后

西部地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地方高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上,为了生存,仍然把规模和效益放在首位,无视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盲目扩招,办学的功利倾向明显。同时,作为地方高校大多办学定位不准,没有形成本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存在盲目模仿和照搬其他老牌本科高校的做法,办学特色不明显。

2.生源质量较差

西部地区是教育欠发达地区。虽然两基攻坚任务基本完成,但基础教育的薄弱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严峻。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都考到中东部高校和西部大城市的高校,落到地方高校的考生质量相对较差,这也影响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西部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已经十年有余,但整体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仍低于中东部地区。政府对地方高校投入有限,教育资源不足。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难于稳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严重,师资的流失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也较弱,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研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4.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从政府层面来看,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所在的政府还没完全建立起对地方高校的质量监控机制,除了国家规定的硬性指标外,就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软指标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从地方高校自身来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对薄弱,提高教学质量缺乏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力度不大,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内部的质量监控体系较软弱,缺乏第三方质量监控。

三、提升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立足西部实际。培育自身特色

高校的特色就是高校的优势,特色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经验的同时,要立足西部实际,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本校办学历史,培育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

一是科学定位,做好顶层设计。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西部地方高校要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高校合理定位的要求,为自身的科学发展做好顶层设计。要立足西部实际、准确定位、超前谋划,找准和培育特色,避免盲目的随波逐流、简单模仿、千校一面。好的规划还必须付诸实践,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效果,高校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尤为重要。洪堡之于柏林洪堡大学、埃利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是毋庸置疑的典范。西部地方高校的领导要有长远的眼光、深邃的教育思想、清醒的头脑,有足够的定力在浮躁的现实中按照学院的顶层设计坚持做下去,长期坚持设定的目标去做就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高校,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送学生到当地最偏远、最缺老师的基层农村去定岗支教,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受国务院表彰荣获全国高校唯一的“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其在全国的影响超过很多部属师范大学。

二是强化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一所学校的特色,应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特色上,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特色上,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替代性上。因此,西部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要着眼于本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要跟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生就业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育和强化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应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专业;培育、扶持适宜地方需要的特色学科专业;对于基础学科,选择有应用前景的领域开拓新的生长点;整合淘汰社会需求少、人才就业面窄的学科专业。对于近年来新建的地方高校,应发展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更有竞争优势。国家关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相关要求,为一些新建的地方高校指明了办学方向。

三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和核心。西部地方高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时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厚基础、宽口径,社会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校企、校政合作为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育人特色。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多数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大学,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行业性和区域性特点,其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地方发展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因此,学校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同时,要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形成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第三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立足地方需求,开放办学服务地方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要立足当地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开放办学,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提升质量,获得认可。

一是要立足需求,找准服务地方的结合点。伯顿·克拉克的“铁三角”理论指出:高等教育与市场、政府是可以互动的,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政府与市场,才能谋求长远发展。如何与市场良性互动,需要找准服务社会的立足点,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研究特色。西部地区本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少数民族聚集,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选择服务面向的时候,要立足西部地方的实际需要,拓展服务领域。服务要向基层延伸、向特殊行业倾斜。在服务城市的同时,要为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加快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服务质量。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合作与交流,在适应地方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特色,增强知识贡献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的质量。在服务中得到社会认可,在服务中提升高校的竞争力。首先要增进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联合,高校可以自有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产学研结合等形式与企业联合,创建科技型企业,提升西部企业的竞争力。整合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和企业的资金、市场、设备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联合体,高校负责知识型研究,企业负责应用型研究,共同推动西部地区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其次把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推向纵深,实现共赢。高校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应从机制体制上理顺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依托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创建科技园区,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技术产业,既有利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知识的创新,而且还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各方合作共赢。

三是以民族文化为重点,推进西部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也就是文化传递、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功能。大学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科学与人文、高雅与通俗等在此冲突与融合。大学在文化选择中推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浓郁。优秀的民族文化若没有很好的传承与创造,民族特色将逐渐被埋没。文化传承是高校四大功能之一,西部地方高校负有传承与创造民族文化的责任,政府应给予足够扶持,通过设置民族特色专业,开展民族文化相关学术研究,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在传承与创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优势,为民族产业的延续提供智力支撑,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3.立足自身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西部地方高校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左右着人力资源分配的现实状况下,要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西部地方高校应立足自身在校内培养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立足本校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办学的第一要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教师评高级职称搭建平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增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留住人才。高校要深化内部改革,将教师置于主人翁地位;在住房、津贴、职称、科研经费等方面,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4.立足资源整合,增强办学保障能力

西部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有限,要用有限的资源办好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就不能依赖“等、靠、要”,必须开源节流、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增强高校办学的保障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一是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高校要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优先配置在人才培养上,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通过利益协调机制,对办学要素进行优化调整,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减员增效,提高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西部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扶持西部的政策,通过努力申请一些专项获得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项计划已经于2011年启动。西部地方高校要抢抓机遇,利用国家政策加快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高校自身也要增强造血功能,积极开拓多元经费来源,开展适销对路的科学研究将无形知识转变为有形资产、鼓励校属单位自我创收、拓展捐赠渠道,吸引校友、社会、企业的捐赠。树立成本意识、节约意识,量体裁衣、严格预决算,避免盲目上项目,减少资金浪费,把钱用在刀刃上。

三是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合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不能取得较快发展,往往是没有整合各方资源,缺乏与地方政府建立互补合作关系。缺钱是贫困地区教育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果学校仅把政府拨款作为唯一的经费来源的话,就扼杀了寻求其他资源整合方案的可能性,这对于贫困地区高校是致命的。因此.西部地区高校应当与政府配合,共同探索整合地方资源的发展之路。

上一篇:十年守护孤寂双亲,因为我们是兄弟 下一篇:国家发改委:四季度成品油库存或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