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考

时间:2022-08-03 03:58:13

也。”《广韵》:“阃,门限也。”(2)榴,《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于榴,内言不出于榴。”郑玄注:“榴,门限也。”《说文》解释桐为“门粟也”与《曲礼》所注不同。段注:“(史记・叔孙敖传)日:‘楚俗好庳车,王欲下令使高之,相教阊里使高其榴。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可见,汉代语言中的相也指门限。(3)阈,《礼记・曲礼》上“不践阈”。郑玄注:“阈,门限也。”⑧阈字从门从或,《说文》:“门限也。从门或声。”或,《说文》:“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用现代汉语通俗语解释“或”即用戈来守卫自己的地盘。(4)榍,《说文》:“限也。从木屑声。”(5)限,《说文》:“阻也。一日门榍也。”(6)秩,《尔雅・释宫》日:“秩谓之阈。”(7)切,《汉书・外戚・孝成赵皇后传》:“切皆铜沓黄金涂。”师古注:“切,门限也。”(8)辚:“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高诱注:“户限也,楚人谓之辚。”(9)畿,“:‘门限也。’:‘白石为门畿’。”门槛之所以会有多种称呼,跟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材质的变化、地域的差异有着密切关系。

门限是房屋内部与外界的分界线,切乃分开、断开等义;或即邦、区域;畿指疆界、地界;它们跟门限作为内外分界线的含义相同,故阈、畿、切三字,均成为门限之引申义。榍、秩、相专指门限时,反映了门限材质已经由史前时代泥土门限改成了后世的木板门限。辚称门限,与楚地方言有关。阃字,本义也指门限,其字形与字义关系,文献中没有记载。要探究其内涵,需要与考古实物联系在一起,方可清晰。

(二)阃字得名考

阃字从门从困,《说文》:“困,故庐也,从木在口中。”用故庐解释困字字义,已经不是困字本义,而是其引申义。困字从口从木两个偏旁,口,《说文》“回也,象周币之形。”段注:“回,转也,围行而口废矣。币,周也。”把《说文》及段注对困字的解释,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即把木(柱)围绕在(泥土垒砌的)长方形或方形密闭单位中。这是从文字的会意角度做出的解释。困这种实物,在早期的房屋建筑中存在过,即木骨泥墙。

把木柱建在墙壁中的木骨泥墙,从仰韶文化到商代,一直延续下来,仰韶文化时期,如半坡遗址的1号房基“墙的北壁,发现‘附壁柱’,分布相当密集,间隔约在1米左右,柱洞有的紧贴墙壁,有的与墙壁之间有很小的空隙,都用草泥土与墙壁黏合在一起,这种壁柱可能是起撑持屋顶的辅助作用的,在南壁也有类似的遗迹。”第39号房址四周墙壁是以木柱为主干,再用细草泥土涂抹,四壁共发现62个柱洞。墙壁内的柱洞乃木柱腐烂后的遗迹。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址,有的墙壁内有木柱,有的没有@。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建筑基址也有木骨泥墙,如“东廊中部,有一小屋。小屋的北、西、南三面皆有墙,……墙体均系挖槽筑成,槽底按一定距离放置表面较平的红沙石作柱础,然后立柱作墙的木骨。”河南偃师商城八号宫殿建筑也有木骨墙,“距离台基周边0,5―1米处,有一周木骨墙槽,台基中部又有7道南北向木骨墙槽,……墙槽内立木柱,木柱排列比较密集,柱与柱的间距多为10―40厘米,柱洞直径一般为10―12厘米。”安阳洹北商城1号宫殿区1号基址的“正室墙体大部分以双木柱为骨,可能是土坯垒砌,也可能为版筑。”商代以前房屋的墙壁,多采用木骨泥墙,把木柱用泥土垒砌在墙壁中,正象困字所表达的含义。

在户扉下的门槛,也称门限,同样使用了小木柱,如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有大量的长方形、半圆形房屋建筑基址,其房屋建筑出入口,有门限遗迹,以第10号房屋正南端保存完好的出入口为例,其门南向,“出入口有一东西向的土脊状的门限,宽3,高12厘米,长与门宽相等。门限表面大体平整,其上有六个不规则圆形的小柱洞,东西排成一直线,直径约4―7厘米,是为加固门限而特设的。”第2号房基“门道宽约1米,……中间有长条状柱洞长宽为8x2厘米。”第37号房址也是内小木棒,外用细草泥土做成的门限。第25号遗址入口处,有小柱洞,可知为高门限。这个在房址的出入口,即门扉下面、用泥土把木柱包围起来的小墙壁,正是阃字所表达的含义,门表达的是此困所在地点,困是木(柱)被泥土包围起来的会意,阃特指门下之困,即门限。

从考古实物与不同文字表示门槛名称看,门槛随着房屋建筑技术和材质的不断进步,名称也在不断变化。阃专指用泥土把木柱包围的门限之名,可从考古遗迹中找到其历史史影。阈、畿当是有了疆域概念以后,人们看到门槛与疆域之间的相似性即内外有别之后而出现的专指字。榍、秩、相是门限材质由泥用成木板之后新出现的专指字。根据《说文》记载,限有时专指门限,考证限字字源,有助于说明^字来源,故简单论述。

(三)限字字形分析

门槛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它能阻挡风霜雪雨等自然侵袭,又能把蛇等各种爬行类动物拒之门外,是房屋建筑物必要的实用构件。门槛在古文献中,称门限,《说文》谓:“限,阻也,从阜艮声。一曰门榍也。”《康熙字典》有“胡”字,谓“门喇也,本作限,俗加门作。”限有时专指门榍,当跟限字本义有关。限字从阜从艮两个偏旁,《说文》:“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甲骨文阜字作“I”(《合集》7860)、“1”(《合集》10405正)等形,本义象拾级而上的台阶。《释名》:“土山曰阜,阜,厚也。大阜曰陵,陵,隆也。”现实生活中,大凡台阶出现处,皆因有高、大山(或土)及其他障碍物等阻挡,故带阜偏旁之字如障、隔、防等字均有阻挡、阻隔之义。艮,《说文》谓:“很也。”段注:“很者,不听从也。一日行难也。”《说文》的解释已经不是艮本义。艮还是八卦之一,代表山,《周易・说卦》:“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孔颖达疏:“(正义)日:‘艮为山,取阴在下为止,阳在于上为高,故艮象山也。为径路,取其山虽高有涧道也。为小石,取其艮为山,又为阳卦之小者,故为小石也,为门阙,取其有径路,又崇高也。”’这是从文字偏旁角度对限字的分析。

限字从阜从艮,根据《说文》解释,阜为无石之山,即土山。根据《周易》所载,艮为山,为有路之山;孔颖达注认为艮是门阙,是取艮虽为山、但山有路径之义。门限乃户扉之下、挨着地面的横木或横石,如何取山之义来命名,仍需要从门限实物的历史源流谈起。

从离开洞穴到平原上生活起,长期以来,人类的房屋居址是地穴与半地穴式。如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遗址,大致上有长方形和圆形房子两种:半坡遗址的方形房子,“门开在南边,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一般长1.5―2,宽0.3―0.6米,仅可容一人出入,门道作斜坡形。”@如第37号房址,“门道是一个长1.7、宽0.44米的窄道,有四级台阶,每级长0.4―0.6、高0.1―0.15米不等。”第37号门道前方,为防止雨水倒灌,应设有低矮如门限的泥土埂。第1号大长方形房址的“门道估计是一个1米宽、5―6米长的窄道。”第25号基址,“门南向,门道呈斜坡状。”半坡遗址的圆形房子,“门口均有一斜长之横土脊,略似今日之门限,土脊高于屋内外之地面,向内外均呈迂缓的斜坡。”@纵观半坡遗址长方形或圆形房屋基址的门道,可以看出,有几个特点,一是狭长:二是类似于今日之门限的横土脊,既高于屋内之地面,又高于屋外之地面;三是横土脊向屋内或屋外,均呈缓慢的斜坡(以供人出入之方便)。这个横土脊相对于屋内(地穴、半地穴)、屋外来说,比较高大;延伸到屋内外者的门道,是供人出入的通道。其高大又有路径的特征,在房屋居址的小环境下,正是艮即山特征的反应。从考古实物看,限即户扉下的土山。

四、^字语境分析

^字共在三版甲骨上出现,其卜辞内容,引文于下:

1,(1)大甲大牢?

(2)^燎玄小辛?《合集》27160

五、成语“开门见山”新论

从门从山偏旁的^字,含义指门限,即户扉下面象山一样的建筑构件。^字是人类用语言对建筑物件的形象描述,即户扉下的山。那么,“开门见山”这一成语的本义如何来的,有必要展开讨论。开门见山,《辞海》谓“比喻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直入本题。”并指出其出处乃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诗评》谓:“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无论山区,抑或平原地区,人类的房屋、甚至院落的门、户之外,大多平整开阔,便于人们出行方便与视野广阔,一打开房屋或院落之门扉就见到大山(自然之高山),显然不符合中国房屋建筑采光、通风之特征。而且,打开门扉还分从房屋之内与从房屋之外两种情形,若从房屋之内开门,看到外界之高山的情况是存在的:但从房屋之外开门进屋,房屋里面一定是没有高山的,因此,开门是见不到山的。

开门见山是成语,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其本义的出现一定是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考证门限之限,源于山旁,甲骨文^字,从门从山,上下结构,应为门限,仰韶文化时期的门限,象山一样横亘在房屋出口处。从考古实物与文字构形看,门限曾在古人的语言中称过山。这个特定含义的山(门限),位于户扉之下,无论从内还是从外,不开门是不能直接就看到的,但只要开门,就一定能看见山(门限),直截了当,不存在拐弯抹角。人们用生活中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开门见山)来表达生疏、抽象的事物(说话、写文章等)。但随着门限材质变化、语言词汇的丰富等原因,山是门限的本义逐渐消失,开门见山成语的本义人们已经不清楚,但其比喻之义仍流在现代语言中,今从甲骨文^字、门限之限乃山、门限考古实物之形,探索了开门见山的本义。

六、小结

门限,俗称门槛,在文献中大约有九种称呼,分别称阃、榴、阈、榍、秩、切、限、畿、辚,其得名或与门限实物相关,或与门限有内外分界的引申义相关,或与其材质相关,或与地域方言相关,通过梳理门限名称及相关材料,从本质上认为^即门限。门限跟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内外有别的分界线,后引申为家事与国事的分界线,《礼记・曲礼》:“外言不入于榴,内言不出于^。”注“外言,内言,男女之职也。不出入者,不以相问也。”古代中国,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夫妻之间各尽本分而不相互干涉。故以实物一门限内外来比喻古代男女分工的差别。《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此阃,专指城郭的门槛。意为将军领兵在外打仗,不应受王者制约。此阃明指门槛,实指权力的划分。

门槛,作为内外界限,文明时代有多种规范,人过门槛时,不能随意踩踏,《礼记・曲礼》:“不践阈”。《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不履阈。”《论语・乡党》谓:“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至于人为什么不能踩踏门槛,《论语・乡党》孔颖达疏谓“中门谓之枨^中央,枨^之中,是尊者所立之处,故人臣不得当之而立也。履,践也。,门限也。出入不得践履门限,所以尔者,一则自高,二则不净,并为不敬。”根据礼的规范,踩踏门槛是一种不恭敬行为,再者,门槛本为内外有别的分界线,所以,古人规定人们不能随意踩踏门槛,是文明的象征。

上一篇:元明时代的温酒器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