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甲骨文“家”

时间:2022-09-20 09:21:27

【摘要】通过对甲骨文“家”字和“家”字有关的部件进行字形分析,了解甲骨文“家”字的造字意图,进而透视出丰富的“家”文化。

【关键词】“家”,字形,造字意图,“家”的文化

迄今为止,在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明确用于记载历史信息的汉字是商代文字,商代文字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殷墟甲骨文,一种是商代青铜器文字。在中国文字学史上,这些文字属于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新字虽然在不断地产生,但是它们都与古文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对中国古文字做到较为全面的掌握,那么透过如此复杂的文字链条,我们就可以深入认识汉字的造字意图,更能对整个华夏文字文明做到较为全面细致的掌握。

一 “家”

(一)字形

根据《甲骨文编》中记录,“家”的甲骨文字形有20个。(具体字形参看甲骨文编)

这20个字形拥具有两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是结构相同,都是半包围上下结构。其二是上半部分都是“宀”。差别主要集中在下半部分。

差别一:第5的前一个、第7、第14、第15足的方向是与其他相反的。

差别二:第18是一个“宀”下面有两个方向一样的部件。

差别三:第5是两个方向相对的独立的部件。

根据白冰总结前人的考释成果,研究者对于“家”字的字形认识主要有五种观点,分别是:(1)从“宀”省声;(2)从豕;(3)从亥;(4)从彖省;(5)从豕者为会意字,从者为形声字。笔者以“豕”和“”作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对比《甲骨文编》中记录的40个“豕”和《甲骨文编》中记录的11个“”,观察可知,40个“豕”都拥有“头、耳、身、肚、尾、腿”,它们之间所不一样的地方是方向上的差异。(其中,第19、第20尾部上翘,似犬,因与其他的“豕”差异过大,存疑。)“”与“豕”相比是在肚子的下方多出一横,“”字也是豕。根据白冰的考察“”是牡豕,即公猪。多出的一横为牡器(即公猪的生殖器),后来省去牡器变为“豕” 。

(二)造字意图

关于“家”字的字义解释公认的有“宗庙、宗族和邦国”三个义项。

探讨“家”字的造字意图,还得从《说文解字》谈起。我们可以看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家”是这样分析记录:“家,居也。从宀,省声。”;又说“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按其注释进行分析,“家”应当是一个形声字,其意义是表示人们的居住场所。但是,我们不禁疑问,既然“家”为人的居住场所,为什么字形上没有人的痕迹,却在“宀”的下面住着一个“豕”呢?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家“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他说“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申之义得谓据之‘以为人居也’。段氏否定了“家”的本为“人之居”,而把最初的“家”理解为“豕之居”。严章福在《说文校议》中提出:“或云家字本训为豕圈,借以言人,积乃久而忘本义。余谓本义果属豕圈,当从囗,不当从宀。豕圈重阑不重屋,为字,……而非家字。”《说文》释“”曰:“豕厕也。从囗豕,豕在囗中也。会意。”由此可知,“”是猪圈。那么既然已经有了一个表示“猪圈”的“”字,那为什么又专门另外造出一个同意的“家”字呢?清人吴大猷在《说文古籀补》中:“古家字从宀从豕。凡祭,士以羊、豕。古者庶士庶人无庙干寝,陈豕屋下而祭也。”在他看来,“家”为古人祭祀祖先神灵的场所,这也应和了其“宗庙”的义项。当然也有学者比如罗琨、张永山认为:“在字义上,甲骨文的家有两种含义:第一,表示一种血缘亲属集团和社会组织”。诸如的“宋家”、“文家”、“王家”。在以商王为主体的甲骨卜辞中“宋家”“文家”“王家”代表了王族或者王室。那么这里的“家”表示的是“宗族”。杨树达认为“家”为邦国。

三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可以这么涵盖:宗庙是一个族氏祭祀祖先的场所,因此可以引申为宗族,再由宗族引申为邦国。

笔者认为汉字的本义是一个可操作性的概念,是便于分析词义而建立起来的概念,本义是本词中与本字构形理据肢解相关的意义叫做本义。汉字的字形体现出来的是汉字的造字意图,不等于最初的原始意义。根据《说文解字》所言,“居”之所是一个社会组织形式,一个社会的单元细胞,因此“家”是由男女通过婚姻、血缘关系共同组成的社会的基本单元。并且“家”字的这个造字意图也有文献的支持。如:

1未有家室。《诗・大雅・》

2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3永建乃家。《尚书・盘庚》

4我邦我家内外。《毛公鼎》

毛诗注:“家为一门之内。”《周礼・地官》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家”的这一造字意图也可以通过同源字来说明:

“家、居、嫁”是一组同源字,“家”是给人居住的,因而与“居”同源。

《说文》:“家,居也。”

《易・家人・释文》:“人所居释家。”

古人以为女子出嫁总算有家,故“嫁”“家”同源。

《说文》:“嫁,女适人也。”

《诗经・郑风・序笺》:“谓嫁娶之礼。”疏:“嫁,谓女适夫家。”

《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

那么,由以上同源字也可以发现,“家”的造字意图就是为了表示由夫和妇组成的稳固单元。

(三)“家”的文化

那么,从字形上看,为什么在“宀”部下选择了“豕”呢?如果单单从字形上去理解,很容易造成误解或者曲解。这需要我们去追述历史:远在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黄河长江流域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家畜饲养和游牧经济开始出现,猪是当时先民们最早驯化的动物。根据出土实物: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头以及河南省淅川下王岗出土的猪骨,可以考证,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家庭中就已经普遍饲养猪了。因而,猪在人类生活进步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先民们的家畜饲养仍以猪为主,主要是因为,猪由于长期在历史中的存在,拥有了它固定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在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在宗教活动中时可以担当祭品;在丧葬活动中可以作为随葬品。家庭以及社会的双重需要,使得这一不起眼的动物有了特殊的地位,最终被人们选中成为“宀”部下的重要部件。

结合现代北方农家也有把房室盖在猪圈上面的现象,因而可以推测在古人生活区域有限的时代,也许有人居住的房屋和猪圈原先并不做分离的可能性,从这一点上,非常符合“家”的造字意图所表现的精神。

总而言之,从“家”这一汉字的文字形体、文字字义、以及其涵盖的文化信息可以看出,对于古代文字不能孤立的去认知,而是要将形体、意义、文化三者联系起来,根据字形可以探索它的含义,根据其文化信息可以解释一些难以捉摸的意义字形间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对中国古文字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透过复杂的文字链条,可以深入认识汉字的造字意图,更能通晓整个华夏文字文明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 [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1版,1998第16次印刷.

[3]白冰.《古文字“家”字形、义及“家”字文化》. [J]五邑大学学报,2003(4)

上一篇:第三次工业革命导向下的江苏制造业升级 下一篇:浅谈网络媒体应如何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