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8-03 01:38:15

课改中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当前这种思想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把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活”起来了,想说也爱说,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

但与此同时,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为此,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

其次,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操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合涧镇一中)

上一篇:院校传真 第6期 下一篇:读“草根”职教先锋创作“职教祥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