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消费”与高校推动毕业生就业机会探析

时间:2022-08-03 01:19:11

“人才高消费”与高校推动毕业生就业机会探析

【摘 要】我国“人才高消费”现象出现于90年代末,至今“人才高消费”现象依旧存在,“人才高消费”暴露了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这一现象同时给高校推动就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导向型作用。本文分析“人才高消费”的成因、消极影响,高等学校可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改革措施,实现高校的唯一生产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人才高消费;大学生就业;高校

所谓人才高消费,是指企业倾向于用教育水平或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来从事那些本来只需要教育水平较低或技能水平较低的人就可以胜任的工作。

人才是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吸引和留住人才是用人单位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人才市场兴起“高消费”风潮,“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成了不少用人单位异口同声的广告词。

一、我国“人才高消费”现状

目前,人才市场上常可以见到的打字员、收银员、文秘这类职业高中或中专毕业生就胜任的工作却要求有专科甚至本科学历,这就是人才高消费的表现。

从求职网站或其它网站和渠道,我们常看到,某某单位要求求职者本科以上学历甚至硕士、博士学历,而不考虑本单位的成本、聘用人员岗位的需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被人称为“贫穷的奢侈”。

二、“人才高消费”成因及消极影响分析

(一)成因分析

求职面试中,应聘者都含有一系列可观察到的特征与属性,这些特征与属性中有的是能够很快被雇主观察到的,而有些是不容易立即被观察到的,如个人真正的劳动生产率等,就必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被雇主慢慢掌握。但是,由于许多特征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些不能马上获知的特征与品质是可以通过其它一些别的能够立即观察到的属性折射出来的。因此,雇主可能采取这样的雇佣策略,即在雇佣的前后,将应聘者的那些能够迅速把握的信息作为参照指标,以确定那些需要长期考察才能获知的信息。

求职者的能力是招聘单位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能力是和活动相联系的,不能立即被观察到,只能通过其它属性来折射。“当组织无法判断应聘者能力的时候,学历在招聘主管的眼中代表着一定水平的能力”。学历是最直接和明显的属性,为雇主选择、识别个人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教育信号。因此,招聘单位更倾向于选择高学历人才,其原因是招聘单位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素质,高学历的人具有高的劳动生产率。

雇主对于前来应聘的求职者的劳动生产率一开始是不知道或不确定的;而且若要很好地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雇主必须对他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甚至还需要对求职者进行培训后,才能够准确判断出他实际的劳动生产率。可见,雇佣是带有不确定性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劳动力市场中,招聘单位都力求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而学历是人才筛选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信号。招聘单位认为,高学历的人具有高的劳动生产率,给单位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能减少一定的培训费用,这就减少了招聘单位的风险投资。

(二)消极影响分析

1.不利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当大量高素质人才涌入劳动力市场,招聘单位倾向选择高学历人才。因此,人力资源不可能实现有效配置。可见,如此情形下,“人才高消费”只能是一种低效率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造成“人岗不匹配”,导致人才不能尽其用,发挥发挥个人潜能。

我国教育资源十分紧缺,高等教育尤甚。研究表明,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超过了工作的技能要求,不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而会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从长远看,“人才高消费”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降低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就大学生就业而言,我们通常以就业率作为衡量标准。就业率高,则就业形式好。但从深入看,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量,而不能反映就业的质。

招聘单位的“人才高消费”观一方面导致“人岗不匹配”,工作无挑战性,人的潜能不能得以发挥;另一方面,许多求职者心存“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暂时就业,但工作收入、工作环境等并不尽如人意,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一旦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随时会有跳槽的可能。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就业质量。

3.误导教育需求,影响社会安定

任何社会对低、中、高级人力的需求量都呈现出依次递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中、低级人才的需求量还很大。而人才高消费似乎表明,社会需要的只是本科及以上的高级专门人才,迫使高等教育过分扩张,从而影响整体教育发展。人才高消费会使某方面拥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被排除在工作之外,这些有文化的失业者,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高校推动毕业生就业发展机会分析

1.高校在扩张过程中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基础学科、基础研究、研发项目等能提高国家长远发展能力的领域,应该继续扩招。同时国家应加大投入,增加就业量,最终增强国家长期的核心竞争力。而高等院校某些学科的过度扩张,带来了不良的经济社会后果,应适度压缩。而真正能提高劳动力技能的学科却发展得相对不足,企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高等院校应该进行结构性扩招,以通过教育、培养,提升能力,提高生产力。

2.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可藉此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就业质量

首先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对在校学生,可以针对即将就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是学生的机遇,同时也是高等院校的机遇。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现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不少学生纷纷考证,提高自己的实力。证书固然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公正的对学生能力的评判,但和高等院校所能提供的能提升职业技能、动手能力的能力培训还是不同的。

其次是需求导向。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科目,应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根据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招生规模等给予适时的指导与引导。确保培养出来的高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是社会经济所需要的,减少结构性失业。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三产业将是未来占经济总份额中十分重要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十分巨大。

第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与人才需求方紧密配合,采取定单式、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适时跟踪了解学员进展情况是否达到企业要求,以便及时修正。改变单纯看文凭、看证书,不看真实能力的状况。就用人单位而言,可适时动态监控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减少摩擦性失业。

第四是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从入口抓起,吸引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参考文献:

[1]Kenneth J.ARROW.“HIGHER EDUCATION AS A FILTER”,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3)193-216,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2]Michael Spence,“Job Market Signaling”,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ume 87,June 3(Aug.,1973),355-374.

[3]杨小茜,彭逼眉.从筛选理论浅析我国人才高消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4]李锋亮.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1).

[5]刘洁等.人才高消费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博士硕士论坛),2007(9).

[6]刘欣.“人才高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学刊,2000(6).

上一篇: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下一篇:唐车公司国际市场销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