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8-03 01:13:17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盈余质量的研究能够帮助投资者采取更为优化的投资策略,从1968 年 Ball 和 Brown 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财务分析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盈余质量的文献进行整理。

关键词:盈余质量;财务分析;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68-03

从1968 年 Ball 和 Brown 的研究“会计盈余的经验评价”及 Beaver 的“年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证明了盈余质量的有用性之后,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这几十年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基于财务分析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

盈余质量,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讲,就是选择财务指标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之比,净资产盈余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等。

Lev and Thiagarajans(1993)引进了计量盈余质量的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他们区分了财务分析师用来评估盈利质量的 12 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应收账款相对销售收入的变动、存货和订单的积压等等。对样本中每个公司的 12 条基本原则,Lev and Thiagarajans 分别赋予 1 分或 0 分,然后相加,以其总和来计量盈利质量。他们把样本公司按得分高低分成5组,应用回归分析检测各组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发现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其 ERC也更高,从而验证了盈余质量同 ERC 存在正相关。Sloan(1996)将会计盈余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盈余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来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研究发现应计利润的系数小于现金流量的系数,从而得出结论:在会计盈余的组成部分中,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现金流量。这表明,当前会计盈余中,若应计利润所占比重高,这表明盈余质量低。Dechow and Dichev(2002)通过对应计在会计处理上的模型化分析,发现当前的应计可以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估计错误来表示,从而构建了著名的 DD模型。由于长期应计跨度时间较长,可能跨越几个甚至几十个会计期间,因此,无法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很好的回归。所以,在 DD 模型中只能以短期应计,也就是流动性应计作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出的残差来反映流动性应计中的估计错误数量。作者通过与流动性应计的绝对额比较,发现该残差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长期应计前盈余持续性的企业。但是他们并没有讨论长期应计评估的错误问题,也未能阐述对流动性应计回归出的残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应计总额的盈余质量。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DD 模型受到流动性应计的限制。当使用 DD 模型来评价总应计质量时,原则上,将会计算出一个综合反映应计不确定性的盈余质量指标,但是由于长期应计与现金流实现间的长期滞后性,使得利用 DD 模型来评价总应计质量变得没有意义。

从目前国内文献来看,基于财务报告的一些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仍停留在定性的描述,虽有少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角度较为单一而且研究不够深入。储一昀与王安武(2000)从会计盈余与经营现金流量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问题。他们认为,盈余质量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余才具有较高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余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这一差异越小,盈余质量就越高。为此,他们结合基本面分析,通过计算资产盈余率、销售利润率等8个指标在应计制与现金制下的差额来反映盈余质量,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不容乐观。陆璇、陈小悦、张岭松、刘慧霞(2001)分别采用Ou and Penman (1989) 和Abarbanell and Bushee (1997) 所用的方法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分析, 得到了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类似的结论, 即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对公司未来的盈利状况进行预测。秦志敏(2003)认为甄别盈利质量从财务分析角度讲,基本思路应该是:用计账制度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考察盈利指标,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净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对二者差异较大的状况做深入分析。柳木华(2003)借鉴西方学术文献,基于财务报告选择了 8 个指标作为反映盈余质量的信号,利用中国沪深股市 1995~1999 年度的数据就市场对盈余质量的 8 个信号指标的反应进行考察。这 8 个指标分别为毛利、营业和管理费用、非经常性利润、实际税率、存货、应收账款、资产减值准备及审计意见。与Lev and Thiagarajans(1993)研究不同的是,柳木华是以这 8 个信号分别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因而无法直接比较公司间盈余质量的高低。而前者则以公司12 条基本原则的得分总和来概括盈余质量,公司的盈余质量因此可以直接相比。

通过上述对国内会计盈余质量研究状况的简要回顾,可以发现基于财务报告层面的盈余质量实证分析的文章比较少,研究角度也较为单一,陈小悦和柳木华在总结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了评价盈余质量的一些指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所选研究期间是在 1999 年以前,随着我国股市逐渐成熟,会计准则和制度的逐渐改善,我们对一些变量指标的选择应该加以改进,期望能够更好地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更为有效地指导投资者决策。

二、基于公司治理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

国外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各种公司治理机制都有涉及,但最主要的还是从股权结构(也指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1. 在所有权结构与盈余质量关系方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利益趋同假设,另一种是管理战壕假设。利益趋同假设是建立在Jensen and Meckling(1976)经典理论基础上的,他们认为随着管理层持股的增加,成本会降低。投资者可以预期随着管理者或者内部股东(简称内部人)持股的增加,他们会按照最大化企业价值行事,内部人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趋同效应就会出现,投资者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在与内部人签订契约时,会减少对企业合同的限制,内部人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就不足。在披露政策的选择上,内部人也会使其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适应,企业的盈余就具有很高的质量。Warfield and Wild(1995)的研究以美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了管理层持股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与Warfield and Wild (1995)的研究发现不同,Morck et al(1988)认为当内部人持股较高的时候,由于内部人与外部人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发生管理壕沟效应。一方面,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以最大化个人财富,另一方面,作为内部人的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的情况也会出现,Shleifer and Vishney(1997)认为所有权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股东对公司形成有效的控制后,问题由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冲突演变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治理机制的监督会更加困难,外部投资者在与企业签订契约时,会增加一些会计限制,内部人为了不增加违约风险,会对盈余进行操纵,以满足合约的要求,这降低了盈余的可靠性,盈余的信息含量也自然随之降低。Fan et al (2005)提出对于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存在较多的控制链是政府进行决策下放的结果。因为政府考虑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政府控制的企业往往会有较多的政策负担,降低了企业的价值和会计盈余质量。

2. 董事会作为股份公司最高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活动和管理局的行为发挥着审批和监督的双重作用,同时,董事会也对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质量负责。董事会结构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方面自然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Beasley(1996)以75家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公司和75家非欺诈公司为样本进行配对,研究了董事会构成与财务报表欺诈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t方法,发现非欺诈公司外部董事的比例更大,任期更长,持股比例更高,担任其他公司外部董事的数量更少。Wright(1996)利用AAERs中涉及到的34家公司为样本,并选择同等数量的报告质量好的公司进行配对,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差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比例更低。Peasnell et al(1998)研究发现非执行独立董事有助于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与调高会计盈余的可能性有负向关系,但与调低盈余的活动没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ikos Vafeas(2000)以1990~1994年度307家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用盈余――收益关系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实证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更小,盈余质量更高,但是盈余的质量与独立董事数量并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与董事会独立性会提高盈余决策有用性的观念不一致。

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陈汉文、林志毅、严晖(199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潘琰、辛清泉(2004)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分析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会计信息本身也受到了这种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除了上述理论性的分析之外,刘立国、杜莹(2003)以 1994~2002年度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 26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当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局时,公司更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执行董事、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往往有一个更大规模的监事会。朱松(2006)利用中国A股上司公司数据,得出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之间是显著正相关,表现出较高的控制权起到了可信的承诺,协调效应更强,超过了壁垒效应和信息效应对盈余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王化成、佟岩(2006)认为,影响我国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缺位的控股股东的存在,他们以沪、深两市 1999~2002年度除金融行业外所有的上市公司资料作为样本,进行大样本研究,研究结论显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负相关;当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比其他性质的股东更具有恶化盈余质量的趋势;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正相关。

从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还不够丰富,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改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却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借鉴与启示

自盈余质量出现开始,盈余质量的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大部分研究都是从一个角度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实证检验为基础,没有形成系统的盈余质量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研究方法往往出现不可避免的缺陷。选取正确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寻找盈余质量的理论渊源是进行研究的富有成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A barbanell,J. S. and Bushee, B. J.Fundamental analysis, Future Earnings and Stock Pric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 l. 35,1- 24,1997.

[2] Ball,R.and Brown,P,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 l. 6,159- 177,1968.

[3] Lev,B.and Thiagarajan,S.R.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o l. 31, 190- 215,1993.

[4] Lipe, 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Vol. 65:49-71.

[5] 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6:21-28.

[6] 陆璇、陈小悦、张岭松、刘慧霞.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基本信息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J].经济科学,2001,(06).

[7] 柳木华. 盈余质量的市场反映[J].中国会计评论,2004,(01):43-35.

[8] 刘立国、杜莹.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02):28-36.

[9] 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07):53-54.

[10] 王化成、佟岩. 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02):66-74.

[11] 王化成、佟岩.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 会计研究,2007,(04):75-82.

[12] 赵宇龙、王志台. 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09):56-63.

上一篇: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探讨 下一篇:新疆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