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战略突出部”的地缘影响分析

时间:2022-08-03 12:55:49

南海“战略突出部”的地缘影响分析

摘要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下跌没有带动南海问题的降温,这一现实情况表明南海问题的核心并不是周边国家对南海的油气资源之

>> 南海地缘战略的对策分析 南海周边国家的地缘战略与南海局势 南海地缘战略的主要原则 南海局势战略分析 南海问题与中国南海地缘战略 大国在南海地区地缘影响力的测算与分析 越南海洋战略的发展 日本的中国南海战略 简析越南的南海政策及其南海战略误判 从“南海争端”分析中国周边战略体系的完善 浅析莱阳市南海开发的战略意义 美国南海战略中的小国盲点 中美南海战略博弈的现状与未来 浅析美国“后”南海政策的战略动因 加强南海归属中国的战略传播 日菲在南海问题上的根本战略分歧 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地缘环境 南海问题形势分析 南海的风 “南海”的风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因此,在从地缘战略角度对南海问题进行分析时,很多学者都将南海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南海海底蕴藏的丰富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新加坡学者拉尔夫・埃莫斯(Ralf Emmers)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前,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在南海的基本持认同的态度,直到南海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后,一些东南亚国家依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条款开始争夺南海岛屿,其实质是争夺南海的油气资源。Ralf Emmers, “The Changing Power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Avoidance”, RSIS Working Paper, No. 183, September 30, 2009, available at 。这就意味着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剧烈下降,南海的石油开采将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以往的学者只关注南海石油的蕴藏量和开采量,而忽视了石油国际市场价格这一关键变量。从2014年至今,石油价格从110美元以上一路下跌,最严重时甚至跌破了30美元每桶,而仅在南沙群岛海域,南海周边国家与外国公司联手打的海底油气井超过1000口,年产石油数千万吨,天然气数百万立方米。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年,第401页。大规模的油气产量也意味着油价大幅度下跌将会给这些国家和参与开采的外国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极大削弱他们参与南海争端的积极性。但事实的情况却是近年来南海局势不仅没有降温,反而在持续升温。因此,结合上述分析,油气资源之争虽然可以作为南海争端的起始原因,但并不能有效解释南海问题为何愈演愈烈。各国对南海之争意味着南海必然拥有着比油气资源更大的战略价值。因此,本文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南海问题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南海作为中国大陆向南延伸至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战略突出部,其所拥有的地缘特性使南海具有超越油气资源的重大地缘战略价值,从而引发了各国对该地区的争夺。

二、南海战略突出部地缘环境评估

突出部一词最早指的是在战争中由于攻守双方力量不均衡,而在战场前线的局部地区出现向一方明显突出的一片区域。这种区域通常出现在规模较大的战役中,如二战时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西线的阿登反击战(也称突出部战役)。相关内容可参见:Andrew Rawson, Battle Story: Battle of the Bulge 1944-45, London: The History Press Ltd, 2011; [英]戴维・乔丹:《突出部战役:希特勒最后的疯狂》,邓飞、吕胜利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英]M. K. 巴比尔:《坦克大决战: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张国良等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潘学基:《被遗忘的战斗:1944年马斯河突出部之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战线上的突出部既可以成为发动攻势的跳板,也容易成为对方进行包围和歼灭的重点区域。这截然相反的两种局面取决于战略突出部自身和周边的力量对比。在本文中,战略突出部指的是在地缘战略中,本国领土边界线深入其他地区而形成的向外突出的区域。从地形上来看,中国南海虽然是中国领海,但却并不靠近中国陆地边界线,而是向南延伸了2000公里,成为中国深入东南亚地区的战略突出部。牡卦祷肪车慕嵌壤纯矗南海地区作为中国的战略突出部,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特征。

(一)U字形的地理形态

南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世界上继珊瑚海和阿拉伯海之后的第三大陆缘海。南海北靠中国大陆和台湾岛、海南岛,东抵菲律宾群岛,西倚越南和马来半岛,南达马来西亚和文莱,整个南海地区在地图上呈U字形。这种U字形的地理形态一方面使得中国的领海范围从近海一直延伸到西太平洋,扼守马六甲海峡来往船舶东进的重要航道,并且使中国的影响力获得深入东南亚岛屿国家地区的条件,能够与在中南半岛的影响力形成呼应;另一方面,U字形的构造也延长了从中国大陆到U字形底端的距离。而一国在海上的力量随着到本国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距离的摩擦会侵蚀力量的强度,随着距离增长,力量的强度成倍衰减。Kenneth Boulding, Conflict and Defense, New York and London: Harper & Row, 1963, p. 262; [英]P. 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李亦鸣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第77页。这会导致中国对U字形战略突出部边缘地区,尤其是靠近底端的地区缺乏足够的控制力。要想增加控制力,中国就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这就为靠近战略突出部边缘地区国家的就近侵占行为提供了条件。

(二)岛屿战略价值高且临近他国

南海作为战略突出部,与陆地上的突出部最大的区别在于缺乏支撑大量人员、物资和相关装备设施的立足场所。在南海中,仅有的一些能够作为立足点的岛屿大多处于战略突出部边缘的争议地区。南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一些位于前沿地带的大海岛,如太平岛、南威岛等,可以开辟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以及存放物资和燃料的基地,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些岛屿将是必不可少的后勤保障基地。[法]菲利普罗佩慈:《石油地缘政治》,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54页。加之海底蕴藏巨大的油气和矿藏资源,因此位于战略突出部边缘的一些岛屿成为邻近国家争夺的重点目标。由于中国大陆距离这些岛屿相对遥远,且在当地缺乏足够且常态化的保卫力量,导致许多岛屿被邻近国家以各种理由非法占据,争端由此而生。

(三)地缘战略上的双环态势

南海是中国深入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战略突出部,其周边被两重势力紧紧包围,呈现“双环”的态势。第一重势力是东南亚紧邻南海地区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构成了第一环;第二重势力是在东南亚国家的域外大国势力,如美国、日本、印度,甚至英、法等欧洲国家,这些国家构成了第二环。从地缘战略上看,这两个环在南海战略突出部形成了紧密的包围圈。第一环的东南亚国家在南海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和确保大国之前在南海地区的势力均衡,第二环的域外大国在南海追求的则是战略利益。除了遏制中国以外,美国希望借助南海问题推动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落实,日本希望插手南海以保障其石油运输的“海上生命线”,印度和欧洲国家则试图通过介入南海问题来确保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存在。双环之间既存在差别,又联系密切,在双环态势的作用下,南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四)大国战略的交汇之地

南海作为战略突出部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使该地区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地区。世界上许多大国制定的未来发展战略都将南海包括在内。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大国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均不约而同地交汇于南海地区。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第一个关键地区就是南海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妥善处理好南海问题,维持该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事关中国的战略利益。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将南海问题作为其战略落实的重要助推器,积极与东南亚的南海岛屿声索国保持外交甚至军事上的联系。南海问题之所以热度不断,正是因为在某些声索国的背后是美国。Wilson T. VornDick, “We are witnessing a new geopolitical rea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ussiness Insider, May 10, 2015, available at 。但巡航的范围依然有限,目前尚没有达到在整个南海地区的常态化巡航。中国的海军虽然近几年陆续入列了几艘大型综合补给船,但数量仍显不足,中国在南海的远洋作战能力尚有待提高;此外,岛礁建设虽然也已展开,但规模和程度仍显滞后,中国海军在南海地区仍然缺乏永久性的停靠、补给和维修基地。这极大限制了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使海军无法对整个南海地区进行管控。在南海战略突出部内,中国的战略力量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显得十分薄弱,并且随着到中国本土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

三、战略突出部对南海问题造成的影响

南海战略突出部作为中国大陆向西太平洋的战略延伸空间,对中国未来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重大价值。中国南海地区所具有的战略突出部的独特地缘特性,加之该地区所拥有的重要的能源和航运价值,使得南海战略突出部成为各国的必争之地。周边小国试图为本国未来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域外大国则借助与某些小国的合作在南海地区谋求战略利益。这对于南海问题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根本上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战略突出部成为中国战略南下的关键出口

作为海陆复合型大国,中国的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地缘政治态势却不容乐观。中国自朝鲜半岛至台湾岛的海域被限制在美国的第一岛链之内,海军的战略活动范围十分有限,而南海是中国领海范围内唯一一处伸向太平洋的区域。从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到中国大陆,相距达2000公里,这使得该地区在亚太版图中显得十分突出。在东南亚地区错综复杂的海洋边界线中,中国南海成为插入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岛屿国家中的一个战略突出部。这一战略突出部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以南海为依托,中国的商品贸易和国际影响力不仅能够辐射整个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还可以进一步前出至太平洋腹地,甚至是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因此,南海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门户,是中国战略南下的关键出口。

首先,南海地区的安危直接关系到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顺利推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能够实现将中国产能同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建设需求相结合,将中东、东南亚、非洲的能源和原材料同中国巨大的资源缺口相结合,将欧洲、印度、东盟和中国这四大市场相结合。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南海是起点,东南亚国家则是第一站,只有确保南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才能保障海上贸易和能源运输的畅通,才能有效整合中国和东南亚两大市场,并且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穿过东南亚后顺利延伸至南亚地区。

其次,南海地区的安危关系到中国海军能否绕过第一岛链的封锁,通过南下西太平洋实现远洋化发展,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蓝水海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军虽然在装备和技术上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属于近海防卫型海军,缺乏远洋作战和补给能力。而南海地区在地理上位于第一岛链以西,且具有2000公里的战略纵深,是中国海军实现远洋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确保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仅有利于团结南海周国家,还可以使中国海军绕过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腹地,或者向西前出至印度洋,使中国海军成为一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不仅带动中国海洋事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能源贸易航道和海外利益提供保护。

最后,在南海战略突出部的攻守博弈关系到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的双边关系。南海战略突出部独特的地缘特征使其极易成为各国博弈的场所,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处理不仅牵涉到与南海当事国的关系,还牵涉到与域外大国的关系。这些关系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各国在南海地区的博弈,表面上是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与之争,背后却是中国同域外大国的战略之争。一方面,中国与南海争端当事国的互动关系将会使域外大国在南海面对的战略态势发生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到中国与域外大国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域外大国涉足南海问题较深,因此,中国与域外大国双边关系的变化也会增加南海地区局势的变数,影响中国与南海争端当事国的双边关系。

(二)战略突出部的脆弱性使其易受多方面夹击

战略突出部是在一国在地缘版图上向外显著突出的区域。在军事上,突出部是整条战线上最容易爆发激烈战争的地区,由于突出部独特的地理特性使其既可以成为向其他方向进行攻击(尤其是进行战略纵深穿插)的桥头堡,也可以成为被敌方大兵团合围的歼灭场。因此,战场上的突出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战时期的马恩河会战、二战期间的库尔斯克会战和阿登反击战等著名战役都是围绕战线上的突出部展开。南海地区作为地缘版图上的突出部,也同样面临类似的情况,极易成为各国进行战略争夺的热点地区。其根本原因在于,南海战略突出部自身具有三点难以克服的地缘脆弱性。

首先,南海战略突出部容易受到来自东西两翼的夹击。战略突出部在版图中向外延伸的地缘特性使其东西两翼暴露在其他国家的国境线外。若其他国家在东西两翼同时施加战略压力,则将使中国陷入极端不利的态势。而处在中国南海战略突出部东西两翼的国家越南和菲律宾恰恰是与中国在南海争端矛盾最尖锐的两个国家。2014年5月21日,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菲律宾,在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举行会谈时指出,越菲两国应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反对中国在南海的行动。此后,两国关系开始迅速升温,高层互访频繁。2015年11月17日,越南和菲律宾正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根据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两国将在南海问题上加强合作。《外媒:菲律宾越南建战略联盟“对付中国”》,资料来源:。这要求中国在面对南海争端时必须沉着应对,顶住压力,始终坚持大局意识,努力打造中国南海战略突出部及周边东南亚国家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南海争端虽然有部分东盟国家牵涉其中,但并非所有东盟国家都愿意站在中国的对立面,南海问题也不会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大局。东盟作为一整体,其核心利益是东盟的统一和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而与中国的关系对东盟的核心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中国应当深入落实“双轨思路”。一方面,对于刻意挑动争端的国家坚决回应,抵制外部势力的干预和仲裁,坚持以双边谈判作为最终解决路径;另一方面,中国应持续推动同东盟的关系,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帮助东盟缩小内部差距,为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中国东盟外长会使南海问题回到正确轨道》,资料来源:。而日本和印度在南海地区并不拥有军事存在,其从军事层面介入的方式主要是向东南亚相关国家提供有限的武器装备。这表明目前域外大国尚不具备以武力直接介入南海争端的能力,中国应把握战略机遇期,循序渐进地发展在南海地区的海空军力量,增强中国在南海战略突出部的军事实力,既要发展用于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舰艇,同时也应建造更多远洋补给船,提高海上综合补给能力,并继续推进中国在南海战略突出部内的岛礁建设,增强在南海进行战略部署和战略集结的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强在南海地区的民间活动力量。民间活动力量是南海战略突出部的基础性力量,是我国对南海地区拥有的法理来源,也是发展南海经济的重要依托。目前,南海战略突出部内的岛礁不仅军用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民用设施也较为缺乏。这不仅限制了民间海洋产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中国在南海地区的科研、搜救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未来中国应加强在南海地区的民用设施建设,修建灯塔、码头、医院、商店、邮局,以及通讯设施,为南海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此外,中国还应大力扶持和发展捕鱼、养殖等民间活动,以及岛屿间贸易运输等商业活动。如果南海附近的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民用船只和设施进行破坏,以暴力手段威胁和损害中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则中国政府采取进一步的强硬措施将具有法理依据和外交上的主动性,即使某些域外大国试图干涉南海争端,也将由于缺乏足够的外交理由而陷入被动。最终,中国应通过发展民间活动力量,繁荣南海经济,彰显南海,实现南海军民力量的有效结合。

五、 结 语

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与南海问题的持续升温暴露出以南海问题的能源争端解释南海问题存在的严重问题。南海问题的本质需要从最基础的地缘角度进行分析,而南海争端近些年来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在于南海作为中国大陆向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延伸的战略突出部所具有的独特地缘特性。这些特征使南海战略突出部具有促使各国进行博弈的天然条件,必然引发相关国家在南海地区的争夺与介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这种争夺和介入的程度日益激烈和深入。在南海地区,各国追求的战略目标是不同的,小国追求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而大国追求的则是战略利益。南海地区作为战略突出部,既可以成为中国向外进行战略发展的前进基地,也可以成为其他国家联合遏制中国的“围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于战略突出部内外实力的对比。目前来自外部的战略压力已逐渐形成了双边与多边互相联动,大国与小国协同博弈,经济与战略彼此交织的局面。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应坚定不移地捍卫南海的和领土完整,团结东南亚国家,整合东盟力量来压制少数在南海采取挑衅行为的成员国;对域外大国区别对待,灵活接触美国,坚决回击日本,积极引导印度;并且加大力度发展南海地区的海空军力量,推进岛礁建设,完善民用设施,扶持民间活动。最终使南海战略突出部成为应对地区安全的坚强柱石,成为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的核心区域,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利实施的重要起点,成为中国远洋海军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郭渊.地缘政治与南海争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沈伟烈.地缘政治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3]邵建平.如何推进南海共同开发?――东南亚国家经验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1(6).

[4]曾勇.国外南海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国际关系,2012(6).

[5]任怀峰.论区外大国介入与南海地区安全格局变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5).

[6]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7][英]戴维乔丹.突出部战役:希特勒最后的疯狂[M].邓飞,吕胜利,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8][英]巴比尔.坦克大决战: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M].张国良等,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9]潘学基.被遗忘的战斗:1944年马斯河突出部之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0][英]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M].李亦鸣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77.

[11][法]菲利普罗佩慈.石油地缘政治[M].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4.

[12]鞠海龙.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4―2015)[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6.

[13]朱锋.南海争议的新态势:大国战略竞争与小国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钻井平台冲突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5(2).

[14]杨天沐,杨柯.菲律宾多名重要人士指出:南海仲裁案为美国阴谋[N].报,2016年7月13日第03版.

[15]邱越.空军南海战斗巡航将常态化,专家:中国有能力维护[EB/OL].[2016-07-19]. .

[16]外媒:菲律宾越南建战略联盟“对付中国”[EB/OL]. [2015-11-24]. .

[19]Porkhor Tebin.South China Sea. A new geopolitical node,AsiaTimes[EB/OL]. , 2011-10-14.

[20]Ralf Emmers.The Changing Power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Avoidance[EB/OL]. RSIS Working Paper.No.183,http://www.rsis.edu.sg/wpcontent/ uploads/rsis-pubs/WP183.Pdf, 2009-09-30.

[21]Christopher C Joyner.The Spratly Islands Dispu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Problems,Policies,and Prospects for Diplomatic Accommodation,In R.Singh.ed.Investigating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M].Washington D.C.:Henry L.Stimson Centre,1999.

[22]Dave Finklstein.Is China Getting Assertive on Territorial Disputes?[C].Roundtable: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U.S.-China-ASEAN Realations.CSIS,2011-10-28.

[23]Andrew T H Tan. The U.S. And China in the Malay Arehipelago[J]. Asia-Pacific Review, Vol.17, No.2, 2010, (26-55).

[24]Lee Lai. China, the US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s[J]. Security Dialogue, Vol.34, No.1, 2003, (32-36).

[25]Joshua P Rowan.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ASEAN,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J]. Asian Survey, Vol.45, Issue 3, 2005, (424).

[26]Nguyen Hong Thao.Vietnam and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J]. Ocean Develpoment & International Law, Vol.32, 2011, (110-111).

[26]Sam Bateman.Managing the South China Sea:Sovereignty Is not the Issue[J]. RSIS Commentaries, 2011, (1-2).

[27]Kenneth Boulding. Conflict and Defense[M]. New York and London: Harper & Row, 1963.

[28]Vijay Sakhuja. Asian Maritime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Strategic Transitions, China,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M].Singapore: Insd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1.

[29]Robert D Kaplan. The Revenge of Geography[M]. New York: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12.

上一篇:《乐记》中“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乐教思想 下一篇:论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