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子:越爱越拧巴

时间:2022-08-03 10:58:31

中国式父子:越爱越拧巴

策划人小语

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儿子是伴着父亲的咆哮和皮带长大?又有多少父亲,明明想儿子想得不行,拿起电话却找不到话说?有多少父子像猫和老鼠一样,一生都在彼此追逐和躲避?中国式父亲,严厉、权威、专制,不懂沟通却又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中国式儿子,他们崇拜父亲,却又时刻反抗父亲的权威,想要挣脱束缚,活出一个不同的人生。中国式父子,他们一面渴望对方的爱和认同,一面又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沟通。一代又一代的父子关系都如此拧巴,直到父亲离世,儿子抱憾终生。父亲和儿子究竟在纠结什么?难道这种僵局,真的不能打破?

赵普:我眼中的中国式父子

赵普小档案: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

曾主持《朝闻天下》《晚间新闻》。

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是以父亲为中心的,父亲的力量、权威和能力,往往在一个家庭中产生支柱作用,这就导致儿子在幼小的阶段,无法在父亲面前正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因为一旦“反叛”成功,父亲的权威就坍塌了,家庭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权威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必要”又给父子关系带来许多不和谐。

我和父亲之间也有这样的不和谐,确切地说,是在我成年、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我对未来有着各种愿景的时候,我和父亲之间的不和谐就产生了。

都说“严父慈母”,但我们家是“慈父严母”,父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没动手打过我,倒是母亲常常打我;父亲是一个心中有悲悯的人,对世界抱有极大的同情。但“慈父”也难逃对我人生的设计,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父亲的权威角色,他有充当儿子人生设计师的功能。

父亲希望我做一个汽修工,学门手艺,成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个愿望应该来自于父亲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遂父愿学了一个月的汽修工之后,我还是选择当兵,想找一个更好的平台发展。这个时候,我和父亲的矛盾、不和谐自然就产生了。包括后来,我要做主持人,也曾遭到父亲的干涉。

我是个有主见的人,不喜欢别人过多干涉,即便是父亲。当父亲以他惯有的经验,来表达他的意志时,自然遭到我的反抗。我们俩的矛盾曾到了拍桌子、吵架的地步,甚至好几天不说话。后来,我还是去做了主持人,父亲在广播里听到我的声音时,其实内心还是很高兴的。大概,这就是父子。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都是从属关系,或者称之为不平等关系,这种定位下的父子通常很难正常交流。但也并非没有感人的父亲形象,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的父亲。但它为什么会感人?因为它展示了一个无力的、病弱的,和那种典型权威形象不一样的父亲。父亲生病了,“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因为身体胖,给儿子买橘子翻过站台时,是颤颤巍巍的……《背影》中的父亲是一个孱弱的形象,这形象让人同情,同时也合乎大家的一种心理需要:父亲有时也是虚弱的;父亲虚弱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儿子正在强大。

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核心是,要么,儿子为了维护父亲的尊威而小心伺候着;要么,父亲放下身段去成就儿子逐渐的强壮。简单说,使父子关系和谐的法宝就是—示弱。这示弱中包括自然的衰老和疾病,而当两者处于均势时就难免龃龉。不信您去观察看看,很少见到青年儿子与壮年父亲之间特别和谐的。

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是在他生病之后,产生了大逆转。

父亲病了,我自然就“强大”了,我要照顾他,去跟医生谈病情。3个孩子中,只有我和父亲同在一个单位,这也就决定了,我成为照顾父亲时间最长的孩子。那几年,我觉得自己和父亲进行了角色互换,自己更像父亲,而父亲则更像儿子,因为我开始为父亲做主了,要考虑他的治疗方案、要鼓励他积极面对疾病,还要跟医生“合谋”,对他进行善意的欺骗。而父亲则像孩子,他会反抗,也会“叛逆”,比如,他有时候会对某些治疗产生抗拒,也会对我所做的决定产生异议……

因为角色的互换,也因为长时间、近距离地接触父亲、观察父亲,我有了更多机会来解读“父亲”这个角色,也在有些地方理解了父亲:比如,他曾经为我设计人生,其实是希望我生活得恰如其分。那个年代的人,有很多实惠的想法,父亲是有止境的,他不贪。另外,父亲对我人生的设计,其实是希望我少走弯路,尽管他忽略了“弯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如果走的只是一条直路的话,那以后没准会摔大跟头的”,但无论怎样,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父子和谐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年的时间,父亲就因为癌症离开了我。

之后的许多年,再想到父子关系的时候,有时我会想:其实,不管是父亲或者儿子,不管是在哪个阶段,脆弱的流露有时候是需要的。但通常父亲为了维持权威形象,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而是维持着自己坚强、伟大的形象,可这形象一旦在某一天轰然倒塌,给孩子带来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就像有一次父亲受骗。那是20多年前,空调还不普及的时候,一个骗子卖给了父亲一个冷风机,却说那是空调。父亲受骗之后,沮丧了很久。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一直那么精干的父亲,居然也会被骗?受骗后的父亲居然也有这样脆弱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那是一种既对父亲同情,又无法接受权威坍塌的复杂情绪。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年迈的父亲不能再像壮年时为家庭操持,此时,儿子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脆弱呢?当然,除了会同情岁月带给父亲的变化,我们更多的是责任和爱。

我们总是在父亲走后,才会更好地反思之前自己所处的角色。我后来越来越感谢父亲对我的影响,他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正直、善良、待人真诚……我遗传了很多父亲的优秀品质。也许,每个做儿子的人,只有在自己长大之后、在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会更懂得自己的父亲。

张华勋:我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张华勋小档案:

著名导演,代表作《神秘的大佛》,儿子张扬导演了《昨天》《洗澡》《向日葵》等多部反映父子关系的电影。

很多父母给儿女的都是金色的童年,我想了想,北京有那么多好公园,我带儿子去过哪个啊?没有。我给儿子留下的印象,只是扇他耳光,一巴掌打下去,打得他鼻子、嘴巴都流血。我总是希望他不要在外面惹事,可他却偏喜欢和别人玩,大一点的孩子老欺负他,有一些还找我告状。我那时候脾气急,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有人告状,先打了儿子再说。

我知道,我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给张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他总想躲我远远的,这或许也是他选择到中山大学学习的原因之一。从上大学开始,他就没有回家住过一晚上。我们都是个性很强的人,见面以后,想要很愉快地过一段,那是很难很难的事,基本上就是吵架,不欢而散。

后来,我不止一次向张扬赔礼道歉,有几次甚至流着泪、哭着给他赔礼道歉。有时候,沟通不了,我就给他写很长的信。特别是前些年,每次回来都吵架,我就把一些想法写成信,拿去给他。我想你总能看,你看的时候总能慢慢去回味,你第一次没看明白,你再看。只是对儿子,那个“爱”很难从我嘴里直接表达,我更愿意把这种爱的方式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象或者可见的东西表达出来。我知道他喜欢吃我做的莴笋尖尖,所以,每次吃饭前,我都会把这道菜准备好。这样的“示好”得到了回馈,张扬给我买了一双鞋。我把它当珍宝一样搁起来,舍不得穿,因为那是儿子给我买的第一件礼物。有一年,我去江西拍戏需要爬山,就穿了这双鞋。当时我70岁,很多年轻人都爬不过我,他们很奇怪,问我:“张导你怎么劲头那么足啊?”我说:“你们知道我穿的是什么鞋吗?这是儿子买的鞋!儿子在这儿给我使劲呢!”

2012年,张扬邀请我参演他的影片《飞越老人院》,探讨父子问题,探讨老人问题。我能感觉到,尽管他的性格是叛逆的,但他的心中是有父母的,不仅有自己的父母,更有天下的父母,我从心里面为他感到骄傲。

(本文根据《鲁豫有约》《名人面对面》《飞跃老人院》媒体见面会视频整理)

中国式父子,为何越爱越拧巴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父亲有话不会好好说,总板着脸训斥儿子,可儿子有个什么事,他会不惜一切地出钱出力;儿子成年后,多年不跟父亲说话,父亲去世后,哭得最伤心的也是儿子……中国式父子关系,就是如此拧巴。

那么,这种拧巴是怎么来的呢?对父亲来说,儿子传承他的姓氏和血脉,甚至继承他的事业,他要通过儿子来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相较女儿,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要高得多,要求也更加苛刻。另外,父亲和儿子都是男性,天生就有“抢夺地盘”的雄性动物本能。父亲要在儿子面前保持权威地位,儿子成年后,则会迫切地希望打倒父亲的权威,以此肯定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成长。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父亲代表着社会,父亲对儿子的接纳认可程度,会被儿子解读为社会对他的认可程度。所以,儿子一定会非常渴望父亲承认、肯定自己。

大多数的中国父亲过于权威,习惯发号施令、说一不二,让儿子在恐惧中长大,这样的父子关系无疑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父亲在儿子面前没有威严,那也是很糟糕的事。有个父亲非常民主,儿子可以随意地批评他。儿子长大后,不服从任何权威,鄙视所有规则,领导让他穿制服上班,他偏穿短裤、拖鞋去,迟到、早退,跟领导顶嘴更是家常便饭,结果被领导解雇了。儿子显然没能从父子关系中学会尊重和界限。

所以,作为父亲,既不要过于权威,也不能没有权威,必须把握好这个度。我建议父亲“温和而坚定”地和儿子相处。温和,是让儿子感受到你的爱,父子俩多一些互动,如打篮球、打扑克,甚至打赌。我儿子19岁时,一天,他和爸爸说:“信不信,我能背着您上5楼?”爸爸说不信,父子俩掏出100元打赌。之后,儿子真的把爸爸背到5楼。儿子因此肯定了自己的力量,又和父亲这么亲密,心里既温暖又骄傲。他爸爸对我说:“以后生病我也不怕了,儿子能背我上楼!”语气别提多骄傲了!

坚定,是要制定规则,让儿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将想法清晰地传递给儿子。当儿子违反规则时,父亲要坚定地说“不”。父亲维护权威,不应该靠恐吓和侮辱,而是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比儿子站得高、看得远,能够给他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让儿子信服自己。

当了一辈子硬汉的父亲,面对比他还强壮的成年儿子时,心中肯定会充满无力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他会变得很顽固,错了死不认账。我见过这样一对父子,过年时,父亲非要用一种特殊调料炖肉,让儿子到一家老店去买。儿子去了后,发现这种调料早就断货了。父亲坚持那家店里有货,于是父子俩大吵一架。儿子气急败坏地大吼:“你从小就不信我!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我走了!”这件事之后,父子俩闹得特别僵。其实必要时,父亲应该学会示弱,让成年儿子帮自己拿主意,譬如去哪儿旅游实惠等等。给儿子一些表达爱的空间,父子关系会更加融洽。

成年儿子也会看父亲不顺眼,想改变父亲不合时宜的老习惯、老观点、老毛病。其实,儿子不是想改变父亲本身,而是想改变父亲对他的看法,他渴望的是父亲的肯定。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儿子就不会那么较真了。更重要的是,儿子要读懂父亲爱的细节。我发现,僵持很多年的父子,常常因为一个爱的细节而破冰。有个儿子回家时,突然发现一向不近人情的父亲,亲手为他剥了满满一大饭盒的榛子仁。儿子吃着吃着就哭了。之后,这位父亲依然板着脸,但儿子知道父亲是爱他的,所以他看父亲的眼神都不一样,父亲也感受到儿子变“软”了,两个人因此越走越近。

所以,只要找对相处方式,读懂爱的细节,让爱流动起来,父子和解其实并不难。

最好的父子关系是相互帮助和陪伴

胡慎之的儿子今年13岁,正值青春期的他,个头蹿到1米76,跟爸爸差不多高。胡慎之说,现在爷俩儿出门,他会把手搭在儿子的肩上。这是哥们儿的姿势,但又比“哥们儿”的意义更深:他们是关系非常融洽、平等的父子。

与传统父亲期望儿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不同,胡慎之对儿子只有3个要求:一、对自己负责;二、不撒谎;三、尊重别人。儿子长这么大,胡慎之只揍过他一次:9岁大时,儿子去爷爷家玩没带暑假作业,还跟爸爸撒谎说自己带了。胡慎之认为,这种撒谎的行为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不尊重父亲,同时违反了3个要求。

事发后,胡慎之带儿子进了卧室,反锁房门,然后拿出皮带,问:“你犯了错,愿意像个男子汉一样接受惩罚吗?”儿子点了点头。胡慎之往他屁股上狠狠抽了3下,儿子咬着嘴唇没敢哭。胡慎之接着说:“想哭就哭,男子汉也可以哭的!”这小子才“哇哇”大哭起来。在胡慎之看来,男孩子想哭就哭,有利于情绪的释放。

胡慎之的父亲看见这一幕,心疼得眼圈都红了。看见父亲的样子,胡慎之又气又乐:难道父亲忘了当年是怎么对他这个儿子的吗?

胡慎之是家里的老大,父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这个长子身上。胡慎之生活在农村,寒暑假时,别的小伙伴都爬树、下河玩,他却基本没得玩,写完假期作业,还得按父亲要求写字、背字典和词典。那时他天天盼望父亲出差。每当胡慎之在外面玩得正酣时,就有人告诉他:“你爸回来了!”这句话吓得他魂飞魄散!回到家,父亲板着脸,揪住一个小毛病对他打骂。比如不小心摔了一跤,父亲才不会心疼,而是直接甩过一巴掌后再问:“怎么那么笨?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

胡慎之十三四岁时,有一次他犯了错,正在干活的父亲二话不说,顺手把斧头扔过来。“我头一歪,斧头从我的耳边飞过。那一刻,我恨死父亲,我再也不想搭理他了!”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胡慎之从不打电话,更不接他的电话,父亲写给他的信,他看也不看,直接用信封装好寄回给他。

这种父子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胡慎之上大学。大四的一天,他回父亲给自己买的房子时,开门发现他正坐在客厅里,戴着老花镜为他缝衬衫上的纽扣。那一刻他知道:原来父亲是爱自己的,只不过他爱自己的方式很“特别”。他没勇气走到父亲身边对他说“对不起”或“我爱你”,但是却在内心深处与父亲和解了。

当自己与父亲和解后,胡慎之知道:自己一定不会成为他那样的父亲。他为儿子精心准备饭菜,儿子一句“爸爸做的菜真是太好吃了”,就让他觉得一切都很值。但是,胡慎之也有很无助的时候,心情不好时,他从来不会佯装强大,而是对儿子说:“咱们爷俩儿相依为命,要相互妥协。我不会对你要求太多,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但也请你接纳爸爸有时候的坏情绪和不完美。”

胡慎之的信任,让儿子的性格很独立。小家伙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能炒一两个菜了。胡慎之下班回到家,儿子对他说:“老爸,要喝什么茶呢?我给你泡茶!”他的这句话让胡慎之白天的劳累全都烟消云散。同时,他觉得父亲的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胡慎之喜欢看书,儿子也耳濡目染地喜欢看书。父子俩在慵懒的午后,各自捧一本书看的情景,让胡慎之觉得做个父亲很骄傲,很幸福。

除了放手和信任外,胡慎之觉得,父亲一定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出威严,也一定要慈祥和温柔,恩威并施才是好父亲。儿子7岁之前,胡慎之每晚都去他房间,亲吻他的额头后再帮他关灯、关门,道“晚安”。儿子放学回家,自己出差后回来,他都会拥抱。“别以为妈妈的拥抱才温暖和舒服,父亲的拥抱,照样也能让孩子感到爱和力量。”胡慎之说。儿子大了些,不再习惯亲吻和拥抱了,他就会在和儿子一起出门时,搭着他的肩膀。这个姿势,儿子到现在都没有抗议过,相反,每当胡慎之把手搭在他肩膀上时,他会对父亲说点小秘密或心里话。

儿子10岁那年,胡慎之因为工作压力,情绪不是很好,对他的照顾也很少。他不得不对儿子说:“抱歉,爸爸很累,没办法陪你。”但是有一次,儿子却拍着他的肩膀说:“爸爸,没事,什么都可以过去的!”那一瞬间,胡慎之感动不已,积蓄已久的压力也释放了。他突然知道:好的父子关系,其实是相互帮助和陪伴。

胡慎之说,如果他有个女儿,自己一定会宠坏她,让她从自己身上感受到爱和依赖。但对于儿子,父亲的首要责任,是让他从自己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规则、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所谓“子承父业”,也就是这个意思。

“有什么样的父子关系,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子。在我看来,没有特别好的父亲,也没有特别坏的父亲。”胡慎之说,“很多父亲都担心宠坏儿子,毁了他们的前途,所以不得不对他们严苛管教,但儿子却未必会如他们所愿出人头地。其实父亲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做一个好父亲,而是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做到了更好的自己,你才能和儿子成就最棒的父子关系;儿子也才会如你所愿,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上一篇:虐心的伤童事件何时休? 下一篇:让癌症不再嚣张,她能,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