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时间:2022-08-03 09:22:44

浅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摘要:居民消费指数是衡量国内是否发生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我国从2010年5月CPI指数就突破了3%,在2011年7月创下了近3年的最高值6.5%,高企的CPI指数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本文通过对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分析了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 应对措施

一、我国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

根据新华网统计图表显示:居民消费指数在2008年2月为统计图表中的最高值,达到8.7%,随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转向,国内的指数开始下降,最低滑落到2009年7月的-1.8%,出现通货紧缩。国内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又重新拉动了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升高,并在10年5月突破3%后,直到2012年6月才跌破3%。过高的消费价格指数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打击投资者信心,同时会对国家的经济和财政造成隐患。另外,过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影响居民的生活秩序,形成消费指数上涨预期,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CPI也是作为考察社会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国际社会上,当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指数高于3%时,一般认为该国有通货膨胀;在CPI指数高于5%时,则认为该国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

(二)通货膨胀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于通货膨胀争议主要在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物价派”和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派”之间。在弗里德曼的观点中,认为由于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是由于该国的央行发行了过多的货币,从而导致了该国的货币相对贬值,从而造成了其标的物的价格相对上升,而“物价派”的主要观点则认为通货膨胀是社会一般价格的上升。对于居民价格指数CPI,是类产品的加权平均,因而,在“物价派”的角度上来看,CPI可以看做为一个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数。

(三)两者的关系

在“物价派”的观点下,通货膨胀通常是一般的物价上升,但是现实生活中,出现所有价格同时上升的情况非常少见,国际上通常会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价格指数(PPI)、批发价格指数(WPI)等来对物价水平进行衡量,然后来判断是否有通货膨胀,但是是否有出现了通货膨胀不能只考虑CPI指数,对于其他的物价指数都要统筹起来,一起参考,在我国05到06年度,就出现了PPI高企,CPI指数正常的情况,一旦出现物价指标差别太多,就需要透彻分析原因,不能简单的对通货膨胀做出判断,避免因为误判,从而实施有错误的决策,给我国经济造成损害。同时,由于CPI的选取范围有限和权重分配的原因,某一类商品的上涨,会大幅影响CPI指数的变动,因而在分析CPI时,也要区分引起变动的实际因素。另外,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指数的CPI会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因而,要切实把握好通货膨胀的时滞性,正确的判断经济形势,做好宏观调控。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

(一)商品供需不平衡

在我国,由于在改革开发初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先发展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导致农民对于食品原材料以及食品的生产积极不高,从而影响了食品的供给。由于经济结构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过分的向利润高的产业集中,这样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农业方面相对投资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产品的供给不足。另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和天气原因也容易造成商品供给不足,同时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通,也会增加供需配比难度,并且CPI在遇到我国重大节日,会出现商品刚性需求旺盛,也非常容易造成CPI的剧烈变动。

(二)货币宽松政策

对于我国2011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高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在08年,我国银行体系累计发放了17万亿的贷款,同时国家进行了4万亿投资计划。在4万亿的投资和货币宽松的政策下,会造成投资热潮,使得供需不平衡的同时,由于社会闲置资金投资渠道的不畅通,还容易会导致资金在国内某一行业集中,形成炒作风气,例如“蒜你狠”,“豆你玩”疯狂炒作的案例。

(三)国内成本推动

国内经济结构的问题以及要素成本原材料、原油等价格上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农产品发生的短缺都会推动国内产品成本上升,从而造成产品价格变动,影响CPI的变化。同时,国内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对滞后,导致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仍然非常大,从而出现了每年的“民工荒”,这样也促使低端劳动力的工资持续上涨,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上涨会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另外,土地市场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也增加了国内的成本。物价指数的持续上涨会形成一个上涨预期,也会增加国内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要素的价格实质上涨和上涨预期,从而推动CPI指数的不断变化。

(四)输入型通胀

当世界某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就会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到国内,这会引起国内的物价水平变动,从而影响国内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形成输入性通胀。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来,多数国家都推出货币宽松政策来拯救国内相关产业,同时地区的不安定因素,都造成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这些大宗商品的波动势必会影响到国内相关原材料和产品的价格,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2011年CPI持续高企。虽然国外或则会地区因素引起的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的居民消费指数影响较大,但由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国内的政策很难影响对其形成有效的影响,因而应对起来会更加的困难。

四、应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措施

(一)科学发展居民生活必需品及紧缺品产业

粮食、肉类、食用植物油等都属于生活必需品,这些都属于刚性需求,当供应和需求不对应时,其价格容易发生较大变动。因而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阶段性性紧缺品要认真的执行发展和生产措施,保证供应。对于国家制定的农业支持政策要国家要细化措施,切实落到实处,使得惠农措施能够惠及农民,增加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政策在农业适当倾斜时,要适当的转变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收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剧烈变动。

(二)完善国家储备体系,疏通流通环节

在我国地域辽阔,生产格局不同的情况下,居民生活必需品容易出现短缺。在2011年猪肉上涨阶段,国家通过释放国家储备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供应,同时还抑制了猪肉过猛的上涨,避免了CPI的剧烈波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国家对于一些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能够在供应过剩时,进行国家储备,避免“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同时在供给不足时,还能够及时补充市场供应,这样通过两方面的调节,然后细化更多的储备措施。对于产品环节过多问题,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产品和信息的双向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而可以减少中间成本,从而来减低物价,实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平稳变化。

(三)加强价格监控,健全保障机制

在国家实施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在宏观上积极的实施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于高消费、高成本的产业要实现逐步淘汰,同时对于市场上的价格,政府部门也要从严监控,对于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要打击有意囤货,炒作价格的行为,对于影响较大的,要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治理价格胡乱上涨环境。同时对于居民的医疗、教育等要进行切实监管。对于生活困难的群体,国家也要健全好保障体系,落实补助方法,在CPI变动剧烈期间,要参考变动幅度对相关保障额度进行相应调整,增强居民对市场价格的走势信息,减少CPI变动预期,这样也有助于减少CPI的大幅上涨。

(四)积极控制货币投放量,引导资本流向

在我国高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对于GDP的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较高是很合理的,但是过高的货币投放量势必会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运行。并且过去两年内,我国央行投放的20万亿,很多都流入到了在金融危机前调控稍有成效的房地产市场和其他投机市场,带动国内的物价上涨,这样都带动了国内居民价格指数的剧烈变化。对于11年高企的CPI指数,央行使用调高准备金率、回购以及利率的手段进行了调控,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对于国家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国家在保值和保证金融安全的情况下,需要对规模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国外热钱的涌入也要进行相应控制。对于国内的资本流向,国家政策应该给与合适的引导,同时保障投资的政策风险,减少市场上的投机风气,协力控制好CPI指数。

参考文献:

[1]黄怡伟.当前国内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2]宋航.CPI指数上升与通胀的相关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上一篇:工业企业工程费用核算几点思考 下一篇:分析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