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1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3 06:09:51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1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与传统甲状腺次全切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2年5月共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甲状腺次全切术小切口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93-02

甲状腺次全切术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研究表明其总有效率可达97%以上[1,2]。传统的次全切术往往切口位置高,切口大,瘢痕明显,患者术后满意度较低。本文通过对2011年4月-2012年5月收治的11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术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4月-2012年5月共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10例,其中男43例,女67例,平均年龄37.5±9.5岁(17-65岁),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3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2例,甲状腺腺瘤20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B超、实验室检查、术前病理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3]。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待T3和T4接近正常后择期手术[1]。对照组患者颈丛麻醉后取平卧位,按照传统的甲状腺次全切术手术方法治疗,技术要点包括:按照先处理甲状腺上极,而后下极和甲状腺峡部的顺序,最后将包括上极的大部分甲状腺切除[4]。观察组接受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麻醉和同对照组,在胸骨切迹上2cm切开皮肤和颈阔肌,分离皮瓣上至环状软骨水平,下至胸骨上凹[2],分离甲状腺包膜,显露气管,分离右侧甲状腺上极,并于近心端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分离下极。切开峡部,预处理甲状腺腺体和血管,切除大部分腺体,同法行左侧切除[5]。

1.3疗效判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手术基本资料。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

近年来,虽然内镜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费用较高,操作时间长,操作复杂,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传统次全切术往往切口位置高,切口大,瘢痕明显,患者术后满意度较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传统次全切术基础上进行小切口改良,具有同样的根除效果[2]。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总之,甲状腺次全切术安全可靠,其中小切口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王运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33(8):19-20

[2]王,韩璐荣,何显力.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12):801-803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3-725

[4]张喜,邓镜龙,邓建国.不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1):14-15

[5]林家洪,赖晓云,谢爱华.128例改良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方法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4):32-34

[6]邵云飞.改良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与传统的甲状腺全切术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2012,02(13):322

上一篇:卡瑞斯玛与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 下一篇:髋臼后壁骨折22例手术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