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高扬前进的风帆

时间:2022-08-03 05:51:06

为学生高扬前进的风帆

激励性评语,顾名思义,是指教师用激发鼓励的给学生以肯定的评价,从而使得他们不断发扬优点,增强进取心和求知欲。在学校教育中,激励性评语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以及操行评语中。教师充分利用激励性评语,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激励性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由于激励性评语往往是从正面肯定学生合乎规范的良好行为,因而学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老师给学生这样的评语:“你是聪明、调皮的学生,可你也是乐于助人的学生,同学有难,你总是伸出援助双手,老师很喜欢你。老师还想提醒你,能否加一把劲,把学习搞上去?”像这样,以恳切地充满信任的委婉语气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其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扬长处,克服缺点,才真正做到了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激励性评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以及从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而这种愉快情绪体验与老师的表扬、激励是分不开的。一次考试受到表扬,一篇作文当范文朗读,一道作业题当众夸奖,老师短短几句肯定的评语和“棒极啦”、“你真聪明”之类的赞美等,对学生的作用是很大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学生求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苛求他们十全十美,而应努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特长和才华,一旦发现,就要好风劲吹。

三、激励性评语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的激励性评语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和心理上的满足,因而,他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学生往往活泼开朗、乐于交往、情绪稳定、行为协调等。

在评语中只有将必要的指责与怀有爱心的理解和宽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警醒并接受教育。我们现在这个班的班长王伟,由于成绩徘徊在下游很是苦恼,认为班级工作影响了他的学习,很想辞去班长职务,我的评语是:“王伟,我的班长,你帮助我做了那么多工作,我谢谢你。但当班长不是你成绩不好的原因。我想学习时不能全身心投入才是症结所在。我认为,你能学习好,也能把这个班带好。”下次作业中他夹了个字条:“老师,谢谢,我会努力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已经进入了全班中上游,并且还处在上升的过程中。

四、激励性评语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给学生以积极的公正的评价,可以换取学生对教师的积极的评价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又可以强化教师学生的信心,激发教师更加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这样,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互相信任的桥梁,师生同时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自然会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肯定评价,在课外辅导中的一贯细致和耐心,在作业批改中恰如其分的评语,在师生交往中自然、真诚的微笑,都是在与学生进行一种积极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从上面可以清楚看到,激励性评语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呢?

1.倾注爱心,关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只有真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较多的看到学生的积极一面,不断的激励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这里,教师尤其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自尊心,向学生倾注自己真诚的爱。

2.注意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评价

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往往使得少部分学生长期得不到肯定和鼓励,因而极易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重视个体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的基准是学生个体自身,通过比较每个学生自身的过去和现在,或比较其自身的不同侧面,只要发现其有点滴进步或某方面特长,都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3.毫不吝啬使用激励性评语

激励性评语的使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以及操行评定等各个环节,要用足,用够,用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积极发言,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要即时表达鼓励。当然,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堂课不要频繁的使用某一两个激励评语,如“好”,“很好”等,用的太多,会造成单调乏味,同样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根据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重视后进学生的发言,尽量对他们进行孤立,促使他们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4.善待异议,虚怀若谷

学生还经常会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或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或对老师的工作提出批评,或对老师处理的某一事件表示不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的评价就往往不那么冷静客观了。如果评价失当,其消极效果则很难挽回。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以教师的职责提醒自己:切忌急躁、发怒 ,应冷静、沉着、虚怀若谷,不但应对异议持欢迎的态度,而且应豁达大度,找出对方可以肯定之处,给予恰当的评价。

综上,教师应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情境,构思出独具风格的评语,使他为学生人生的航船高扬前进的风帆。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8-20

上一篇:第38讲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下一篇: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来有效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