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与核算

时间:2022-08-03 03:49:24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与核算

摘要 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大量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亟需进行定量核算和分析。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对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为案例,通过清单方法分析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碳汇,考虑主要能源活动、工业、废弃物处置、农业、畜牧业、湿地过程和林业碳汇,核算排放总量和强度,剖析重庆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和现状。结果显示:1997-2008年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出上升趋势,2008年比1997年增长了2.31倍,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一次能源消费过程、外购电力和工业非能源过程。此外,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反映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取得了一定效果。最后根据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变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提高能效和加强“森林重庆”建设等政策建议,为重庆市转型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清单研究; IPCC; 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Q148: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63-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11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巨大外部压力,使得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之路。城市是低碳发展的主要执行单元,因此,探索低碳发展的路径,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不仅符合全球“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国家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已联合推出“低碳城市”模式,并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迄今为止,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川等多个省市也纷纷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规划。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重庆市仍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城市化水平较低,面临的发展压力相对全国总体而言更大,未来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与地处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探索重庆这一老工业基地的低碳经济实现模式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而言具有更强的示范意义。因此,对重庆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入手,全面制定了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温室气体清单核算范围在传统能源过程、工业过程和碳汇三大过程的基础上,添加了农牧业过程、湿地过程和废弃物处置三大过程。通过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掌握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和主要排放源,并提出有地方特色的减排和政策措施。本研究第一部分对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为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提供借鉴;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第二部分编制了重庆市详细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第三部分根据编制的排放清单对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综合测算,并分析了主要碳源和碳汇;针对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了针对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温室气体减排建议。

1 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综述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以排放为中心和以需求为中心的两种方法,对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进行研究[1]。其中,以排放为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普适的方法,目前一般采用IPCC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该模型排放量计算复杂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①排放者数量及在该地区发挥的功能,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②估算的范围,即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生命周期排放。加拿大ICLEI[2]开展了城市编制气候行动计划,目前已有700多个城市参加了这项计划,且开发了广泛应用的城市清单法,包括两个层面三个范围。其中两个层面主要是指政府管理层面和社区管理层面,三个范围则包括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电力、热力间接排放和活动上下游排放(类似于全生命周期排放)。以需求为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不仅仅关心城市的空间范围内排放量,而且将城市作为一个能源和材料需求的中心。Kennedy等[3]开发了以需求为中心的混合生命周期方法,该方法以需求为中心,既考虑最终能源使用相关的城市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又兼顾与支撑城市的主要物质相关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混合温室气体清单方法。

国内针对城市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仍处于研究层面。蔡博峰等[4]系统介绍了现今国际上主流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原则,并完成了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案例研究。郭运功[5]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总结,构建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方法,以上海为例对能源利用情况进行梳理,核算上海温室气体排放总体情况,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经济、城市化和技术对排放的影响。李风亭[6]等采用IPCC推荐的系数法对上海市的碳排放和碳吸收进行定量计算,并将上海市碳排放与国内外类似地区和城市进行比较,确定了上海市碳排放水平。朱世龙[7]核算了北京市历年温室气体排放,并与29个省份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外国典型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比较,分析了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袁晓辉和顾朝林[8]借鉴ICLEI 2009温室气体清单方法,从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层面梳理了北京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北京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徐思源[9]参照IPCC清单指南方法对重庆城市区域层面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了测算,根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分析了重庆市能源消费CO2排放的驱动因子。Yang 和 Chen[10]运用LMDI方法对重庆市2004-2008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4部分:能源结构、工业结构、碳强度以及工业产出,深入分析各部分对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

本文在以往排放研究的基础上,拟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全面核算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不仅仅限于CO2,还包括N2O和CH4的排放;除了主要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以外,还核算了废弃物处置过程、农业过程、畜牧业过程以及湿地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对重庆市各种排放源和碳汇的全面核算对于重庆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

2.1 碳源分析

碳源(Carbon Source)指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任何过程或活动,其数量用二氧化碳当量CO2e表示。本研究中,城市区域核算时,主要考虑化石燃料燃烧和逸散过程、工业过程 、农牧业过程、废弃物处置以及湿地过程五大过程产生的CO2、CH4、N2O这3种温室气体。

2.1.1 能源活动

重庆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天然气和水电。重庆自身没有石油资源,主要是从外省调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油料消费水平,使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较低。重庆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75%左右。重庆市油料消费的增长幅度在近10年内增长了3倍以上,但是石油消费比重和全国25%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天然气消费比例占14.82%,远高于2.7%的全国平均水平。截止2008年底,重庆全市发电装机容量共1.1×107 kW(含企业自备电源),其中水电装机4.2×106 kW(占37.7%),火电装机6.9×106 kW(占62.1%),新能源2.4×104 kW(占0.2%)。统调电网装机容量共8.6×106 kW,其中水电装机2.5×106 kW(占29.59%),火电装机6.0×106 kW(占70.12%),新能源2.4×104 kW(占0.29%)。目前,重庆市的电力供应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每年仍需要大量外购电,外购电量主要来自四川、二滩、三峡、贵州、华中地区。

2.1.2 水泥产量

水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由于重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水泥消费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10年来,重庆水泥工业产量从1997年8.6×106 t增长到2008年3.2×107 t,年平均增长率为25%。消费也同步增长,从1997年8.6×106 t增长到2008年3.2×107 t,增长了2.75倍左右。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可靠性提高,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市水泥总产量的29.8%。

2.1.3 农牧业活动

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的发展对重庆市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及满足社会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重庆水稻种植面积比较稳定,2008年约为67万hm2。直辖以来,重庆市畜牧业发展整体稳定。除猪的养殖数量偶有波动之外,其他品种数量基本稳定。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将以荣昌为核心,加快建设重庆市现代畜牧业国家级示范区,发展现代畜牧业。

2.1.4 废弃物

1997年以来,重庆市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比较稳定,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重庆市工业固废产生量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但因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固废处置量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十二五”规划,重庆市202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0%左右。此外,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花园垃圾、商业垃圾,因此可降解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工业固废主要是橡胶、建筑拆除物、溶剂等,可降解有机碳含量较低。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固体废物可降解有机碳含量占有绝对优势。

2.1.5 湿地

重庆市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类。天然湿地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主要包括库塘湿地。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多年数据显示,重庆市湿地面积(不包含水稻田面积)为4.3×104 hm2。其中河流湿地(含三峡库区)的面积为3.2×104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3.19%;天然湖泊湿地面积278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0.64%;人工库塘湿地面积1.1×104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6.16%。

2.2 碳汇分析

重庆市历来重视林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等重大工程建设,森林碳汇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到2008年底,重庆市林业用地面积3.3×106 hm2,森林蓄积量1.2×108 m3,森林覆盖率33%。重庆市累计共建成自然保护区51个,面积9 131.3 km2,占重庆市面积的11.1%;建成森林公园69个,面积1 928.31 km2,占重庆市面积的2.3%。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31%,人均公共绿地9.92 m2。重庆市生态状况良好,对保证三峡库区的安全、改善人居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重庆市从2008年起全面实施森林工程。预计到2020年,将完成新造林1 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 000万亩,建设城市绿地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绿地率达到33%,道路绿化率达到80%,水系绿化率达到80%。将都市(主城九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非都市区31个区县建成市级森林城市;建成95个森林生态镇和3 000个绿色村庄;实现全市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社区园林化、庭院花果化,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生态优美的经济中心[11]。

2.3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本文通过重庆市碳源和碳汇的分析,结合现有资料,编制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清单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置、林业碳汇以及湿地过程几个大类。其中,能源活动的核算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能源消费,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费以及居民生活的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工业生产主要核算水泥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农业活动的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是动物反刍)的CH4排放;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包括工业和生活废弃物两大类别;湿地包括全年或一年中部分时间被水覆盖或浸透、且不属于林地、农田、草地等其他类别的任何土地,主要有泥炭地和水淹地两大类型;此外,林业碳汇的变化也会对温室气体排放量产生影响,包括生物量变化和土地使用类型转换引起的碳汇变化。

3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3.1 核算方法

根据编制的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本研究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分析重庆市1997-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结构与变化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核算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以及林业、湿地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具体核算方法如下:

能源燃烧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主要根据《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2]中推荐的缺省方法一。其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包括燃烧过程排放的CO2和火力发电过程排放的N2O,此外,还对生物质燃烧CH4排放和燃料溢散过程CH4排放进行了估算。

工业过程中非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排放,主要来自水泥、钢铁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水泥的生产过程碳排放量是最大的[13],因此,本研究中主要考虑水泥生产过程碳酸钙的分解产生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种类此处主要考虑CO2的排放。根据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14]提供的方法进行计算。

农业活动中温室气体来源主要包括反刍动物消化道、动物粪便管理过程和稻田的CH4排放,以及农田及动物粪便施用过程中N2O的排放。本研究中主要考虑反刍动物消化道、水稻田的CH4排放。采用的方法包括06指南推荐的方法一[12]。

固体废弃物处置过程中CH4的排放主要考虑四个方面: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其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核算方法主要根据《06指南》推荐的方法一[12];由于国内主要以填埋作为废弃物处理方式,城市生活和工业固体废弃物CH4排放的估算主要计算的是废弃物填埋过程的温室气体CH4的排放。采用IPCC推荐的基于一阶衰减的方法[12]。

林业温室气体碳汇主要包括三部分,林地土地利用类型不变的前提下,生物量增长引起的碳汇增加,其它土地使用类型转换为林地时的碳汇变化和生物量减少造成的碳汇损失[12]。本研究中假设转换为林地的其他土地适用类型都是耕地。

湿地包括全年或一年中部分时间被水覆盖或浸透,且不属于林地、农田、草地等其他类别的任何土地。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而言,进出大气层的净碳流量来自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入的碳和分解作用释放的碳之间的差额;而且不同湿地的碳摄入和衰减损失的速率受气候、可获养分、水浸透或可获氧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一般而言,湿地主要分为泥炭地和水淹地两大类型来讨论其温室气体排放。通常做法是将湿地面积与排放因子相乘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

3.2 数据来源

3.2.1 碳源数据

本研究中一次能源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8-2009》[16]。电力方面,按照重庆水电和火电的装机容量比,得出各部门最终消费火电的比例,并假设外省调入的电力都是火电,电力无出口。部门分类采用《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分类法。水泥生产和消费的数据均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稻田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重庆市水稻分为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以中稻和一季晚稻为主,所以假设重庆种植的水稻都是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期120-150日)。反刍动物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09》[17]。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处置废弃物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湿地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8-2009》[18]。

3.2.2 排放因子数据

一次能源的CO2排放缺省因子采用IPCC(1996)[19]的赋值。在本研究中,考虑到从电力和供暖最终消费时没有产生CO2,对电力估计采用实际能源消耗原则[20]。该原则考虑能源的实际使用,也就是说,电力和热力能源最终消费是基于生产地区的能源投入来估计。假设火电的一次能源消耗全是煤炭,那么排放量是基于供电标准煤耗校正因素366克标准煤/千瓦时(中国平均值)[21]和火电比例71.5%(重庆平均值)计算的。可再生能源的CO2排放因子被认为是零。火电厂N2O的排放系数采用IPCC[19]的缺省排放因子。

逸散过程采用IPCC[19]的缺省排放因子。天然气生产过程中CH4的排放因子取值为0.012 19 Gg/106 m3气体产量,天然气输送过程中CH4的排放因子取值为0.000 633 Gg/106 m3可售气体;油料生产过程中的逸散排放因子取值为0.002 2 Gg/103 m3,运输CH4排放因子为2.5×10-5 Gg/103 m3运输的油料。对于矿深为200 m-400 m的矿井,煤矿开采过程中CH4的缺省排放因子为18 m3/t,煤炭开采后CH4的缺省排放因子为2.5 m3/t,废矿CH4排放因子为1.035×106 m3/矿,常温常压下(即20℃、1个大气压)CH4由体积转化为质量的转换因子为0.67× 10-6 Gg/ m3。水泥生产过程CO2排放采用中国平均水平0.38 tCO2/t水泥[14]。

各种圈养牲畜消化道发酵CH4的排放因子,采用IPCC 06指南的缺省排放因子[12];水稻田的排放因子参照重庆的土壤类型、水稻品种、气候等特点,采用IPCC 06指南的缺省排放因子[12],不含有机添加物的持续性灌水稻田CH4的基准排放因子取值1.3 kg/hm2/日,不同水分状况的换算系数取值0.78,种植期前季前不同水分状况的换算系数取值1.22,有机添加物类型和数量变化的换算系数取值1,土壤类型、水稻品种等换算系数取值1。

废水处理采用IPCC的《06指南》推荐的方法一[12],缺省最大CH4产生因子取值0.25 kgCH4/kg COD。固体废弃物参照IPCC的《06指南》[12]亚洲和中国缺省因子。

依照不同类型的水淹湿地,采用缺省数据河流水面和淡水湖泊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平均值为0.036 1 g CH4/m2•d,0.066 2 g CH4/m2•d[22];温带水库的排放因子为1.394 g CH4/m2和7.605 mgCH4/m2[23]。

3.3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分析

根据3.1所述方法,计算得到重庆市1997-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见表1)。可以看出1997-2008年重庆市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6.64×107 tCO2e(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至2008年的1.53 ×108 tCO2e。尤其是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说明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上升,温室气体的排放呈现正比增长的趋势。此外,各种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增长幅度较大的依次是外购电力、工业过程、能源消费过程。废弃物处置过程和农牧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略微下降。碳汇吸收CO2能力比较稳定,未出现较大波动。

另外,一次能源燃烧过程占据碳源排放的绝大部分,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2008年其比例达到65.31%(见图1)。其次是废弃物排放过程,占8.61%;工业非能源过程,占7.92%。排放量最小的是湿地过程。可以看出传统核算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明显低估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他过程不可忽略。从温室气体排放种类而言,2008年CO2排放量占总排放的80.39%,是主要温室气体,但CH4(折合为CO2E)占19.53%,同样不可忽略。此外还有0.08%的排放来自N2O。工业过程中,水泥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是工业过程最大排放源,占据工业过程的绝大部分,2008年达到92.01%。其次是钢铁排放,约为7.89%,还有1.11%来自电石生产。

由图2可以看出,与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万元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7-2004年持续降低,主要是由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始终小于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而重庆市能源消费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因此导致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2005年单位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是由于2005年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能源消费强度出现了明显反弹,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其中, 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41.0%,比2001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比重为33.3%,比2001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另外,煤气和天然气在居民家庭中的广泛使用导致居民能源消费增长加快。2006年以来,重庆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强度不断下降,导致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因此,在重庆市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继续围绕国家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设定相应的碳强度减排目标。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入手,制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掌握了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并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方法核算重庆城市区域层面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确定重庆排放水平。在本研究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不仅仅限于CO2,还包括N2O和CH4的排放;除了主要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以外,还核算了废弃物处置过程、农业过程、畜牧业过程、湿地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无论是核算的温室气体种类还是活动类别都更为详细,对重庆市低碳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核算研究结果显示,1997-2008年重庆市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97年6 636.43万 tCO2 e上升至2008年的15 338.39万 tCO2e,说明伴随着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正比增长,重庆市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同时,重庆市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却不断降低,说明节能减排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温室气体的排放类别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一次能源消费过程、外购电力和工业非能源过程,尤其是一次能源燃烧排放。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应成为重庆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重庆市1997-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情况,可以明确重庆市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重点,做到减少碳源排放和增加碳汇面积并重。“十二五”期间政策建议主要有:①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尤其是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逐步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从而减少一次能源尤其是煤炭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②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控制六大高耗能产业的排放,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生产设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传统重化工业,从而减少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推进重点企业的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的节能降耗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热电联产项目,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③依托重庆原有林业资源优势,通过造林和再造林、加强森林管理等措施增强森林碳汇;同时,健全重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林业碳汇工程建设,制定市场化准入标准,通过引入碳汇交易强化重庆市森林碳汇的发展与完善;大力发展CCS技术。④使用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水旱轮作栽培技术,提高水稻收获指数;实施以推广秸秆还田、免耕及少耕为主的沃土工程,有效降低作物的CH4排放量;科学饲养畜禽,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改善反刍动物的营养成分,降低畜产品生产的CH4排放强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袁晓辉, 顾朝林.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方法概述[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 24(1): 1-4. [Yuan Xiaohui, Gu Chaolin. Urba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nd Methods in China [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11, 24 (1): 1-4.]

[2]ICLEI. International Local Government GHG Emissions Analysis Protocol Draft Release Version 1.0. 2009[EB/OL]. http: / /www.省略 /index.php? id = 8002009b.

[3]Kennedy C, Ramaswami A, Dhakal S, Carney 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Baselines for Global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Regions. 2009[EB/OL]. www.省略/docs/papers/KennedyComm.pdf.

[4]蔡博峰, 刘春兰, 陈操操等.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21-48.[Cai Bofeng, Liu Chunlan, Chen Caocao,et al. Study on Urban GHG Inventory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ial Press, 2009:21-48.]

[5]郭运功. 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Guo Yungong. The Analysis on Calc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Megacities: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D]. 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9.]

[6]李凤亭, 郭茹, 蒋大和. 上海市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Li Fengting, Guo Ru, Jiang Dahe.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of Shanghai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7]朱世龙. 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9, (9): 93-106. [Zhu Shilong.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Beijing and the Approach to Its Reduction [J].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9, (9): 93-106.]

[8]袁晓辉, 顾朝林. 北京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基础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 24 (1): 5-8.

[Yuan Xiaohui, Gu Chaolin. Urba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nd Methods in Beijing[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11, 24 (1): 5-8.]

[9]徐思源.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基准初步测算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Xu Siyuan. Primary Calculation Research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enchmark of Chongqing [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10.]

[10]Yang J,Chen B. Using LMDI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CO2 Emission from Energy Use in Chongqing [J].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11, 5(1):103-109.

[11]重庆市林业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森林工程整体规划[R]. 2008. [Chongqi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Forest Projects in Chongqing[R]. 2008.]

[12]IPCC.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2006.

[13]陈红敏. 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25-30. [Chen Hongmin. Analysis on Embodied CO2 Emissions Including Process Emission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9, 19(3): 25-30.]

[14]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 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China climate change country study group. China Climate Change Country Study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重庆统计局. 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EB/OL]. www.cqtj.省略/szcq/tjnj/ [Chongqing Statistics Bureau, 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2009. www.cqtj.省略/szcq/tjnj/.]

[16]中国统计局.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9. [China Statistics Bureau. China Energy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1998-2009.]

[1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9.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ural Socioeconomic Survey,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1998-2009.]

[18]国家林业局.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8-2009[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2009.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ina Forestry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8-2009.]

[19]IPCC. 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3 volumes)[R]. 1996.

[20]Munksgaard J, Pedersen K A. 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J]. Energy Policy, 2001, 29 (4): 327-334.

[2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09-2020年中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ey Industries in Chinas Energy Saving &Consumption Reduction Plan from 2009 to 2020[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9.]

[22]张银龙. 湿地CH4排放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6(1): 38-47. [Zhang Yinlong.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Wetlands [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8, 6(1): 38-47.]

[23]赵小杰, 赵同谦, 郑华,等.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008, 29(8): 2377-2384. [Zhao Xiaojie, Zhao Tongqian, Zheng Hua,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rom Reservoi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8, 29(8): 2377-2384.]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nd Emission Accounting of Chongqing

YANG Jin JU Liping CHEN Bin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irr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HG emission in China have exerted great pressure on the task of energy saving &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restrict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Thus, the building of lowcarbon city is regarded as a promising way to cope with these issues. As Chongqing City is the only municipality in West China and one of the pilot low carbon citie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to research into the status of GHG emission in Chongqing. The paper considered the emissions from energy activities, industry processes, waste disposal, cropp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 and carbon sink of wetland and forest to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house gas in Chongq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uprising trend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Chongqing from 66.36 million tCO2e to 153.39 million tCO2e in the study period.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in GHG emissions, there was a decreasing trend in CO2 emissions per GDP in Chongqing. In addition,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urchased electricity have made up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GHG emis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policy implications of reducing emission and increasing forestry land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of Chongqing are given finall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y; IPCC; Chongqing

上一篇:河南出土的一组春秋漆器鉴赏 下一篇: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