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

时间:2022-08-03 02:41:33

如何打破“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

只要鼠标轻轻一点,老年人的情况就一目了然。4月24日,记者在市居家养老指导站的“南通市居家养老信息系统”上,看到了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准备的“服务大全”。目前,南通市已有13.8万名老年人的信息被收录进该系统。

每个人都将老去,这就意味着养老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话题,一方面每个人从年轻时就当为自己养老规划,另一方面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有益、可行的社会养老体系,在这方面,南通收录 “居家养老”信息的做法就是值得殷鉴。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家庭养老功能相对弱化、有养老服务需求而又不愿意离开家庭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经济特别困难的老人及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以及志愿服务等。

毋庸置疑,南通收录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是社会事业部门为百姓干了一件大实事、谋了一件大好事,但无疑这种模式离成形的、成体系的、规范化的社会化养老还差得很多,许多精细工作还待解。众所周知,养老需求市场是极其巨大的,而供给往往又是很薄弱的。例如城市老人被重视,农村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怎么办?如何让居家养老模式不遭冷遇,让养老作为一种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坚实地走远?真正让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有所靠?

笔者以为“居家养老”模式有两个发展“瓶颈”:一是更新老人观念,受淳朴传统观念影响,老人总觉晚年儿女在膝下端茶送水温馨,总以为晚年与儿女沟通亲切,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总觉得别扭、不舒服,对工作人员所作所为总有一种不认同感、不信任感。

二是经费问题,庞大的服务市场,偌大的服务群体,这笔经费怎么构成?由谁来支付?怎么支付?以东莞为例,按目前标准,全免的每月提供30小时服务、半免的每月提供20小时服务,按照12元/小时计算,全市推广一年需要1.5亿元。这笔巨大财务支出由谁来埋单?如何分配还是一个未知数?东莞尚且如此,全国那么多乡镇、还有一些偏僻穷困的山区也不知道该怎么落实?

如何打破“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以笔者之见,一是要有优惠政策的支撑,养老护理不需要政府硬件投入,但它能缓解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难题。养老护理岗位作为一个低收入的社区服务岗位,它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比如为所有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养护员缴纳双险或者提高孤寡老人养护补贴费用。

二是,护理人员培训要到位,国家要给护理人员免费提供培训费用,再组织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确保考核合格后再持证上岗。

三是,增添养老护理保险的险种。对一些承担不了养护费用的老人,政府应该参照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对40岁至65岁的人设立养老护理保险的险种,在65岁以后可以提取养老护理保险金,来支付护理费用。

四是,发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在50岁以上健康的退休同志中培养养老护理志愿者,建立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一旦老人需要护理的时候,由志愿者为其提居家养老护理服务。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目前全国除青海、新疆、外,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人近半独居,迫切需要得到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面对极其巨大的养老市场,笔者以为我们不仅要方兴未艾的“居家养老”模式,而且还需有更多务实、可行的创新模式诞生。

上一篇:论我国二审程序的不足与完善 下一篇:对创新高校“六五”普法教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