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堂·新教学

时间:2022-08-03 02:40:49

新课标·新课堂·新教学

摘要: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真正使学生感知数学,体验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主动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新课堂; 探究合作; 动手操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由学生以前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已经成了每位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新课改这缕春风已经真正吹到了每个人的心田.现就“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堂新授课,发表自己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使用合理的时间,达成最高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空间呢?可能空间感不强的同学,思考不到位,这时教师借助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播放幻灯片,(四组图片立交桥,教室灯管,天安门旗杆,赵州桥)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引导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纯数学问题.这也恰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接下来趁热打铁,教师让学生从具体的熟悉的空间几何体研究问题,为学生自我认识抽象的空间异面直线作下铺垫.此时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问题,相信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得到异面直线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概念的形成.

二、概念的形成(合作探究—激烈争辩—发现真理)

1.异面直线的概念由学生尝试说出,让学生体会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异面直线的画法.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室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用幻灯片展出,让学生互相纠错.这个过程是非常必须的,课堂气氛是很激烈的,体现在探究归纳定义的基础之上,把所理解的内容呈现出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3. 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在熟悉了异面直线的概念后,学生轻而易举的直接口答而出,真正体现学生的由被动变主动. 也为自我总结空间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作下铺垫.从而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以前的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学并快乐着.4.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以上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的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善于钻研,有的善于空间想象力……总之,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创设学习情境,再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公理4的形成过程.(1)拿出一张纸对折,再翻折,展开后,折痕所在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①三条折线同时在一个平面内②三条折线不同时在一个平面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直观感知、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为理解公理4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用教学软件来确认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探究得到公理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合作交流,应用提升

问题1: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这个环节中,教师明确问题后,留给学生两分钟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教师自制的空间四边形模具,学生会恍然大悟,其实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其次再把这种好奇,应用到解决抽象的纯数学问题,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学以致用.而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需要结合模具,对空间四边形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做题过程中体现了由空间几何转化到平面几何的数学思想.而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把探究的知识,学以致用.从数学角度上进行推理,体现转化思想.完全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效果.

问题2:若AC=BD 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教师展示问题后,学生采取小组共同归纳的形式进行总结,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不要遇见难题,就选择逃避.一个学生若是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在原有题的基础之上,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时刻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快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发学生的一切潜力和进取的精神.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

五、探究尝试,发现真理

1.空间等角定理的形成.教师展示长方体,学生尝试探究.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之上,具备空间思维能力的学生会由类比的方法得到空间等角定理,在定理得出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会无形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用教学软件多媒体来确认学生的认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意思,可以真正使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翱翔.总之,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效率.

2.合作交流,应用提升.教师给出一些典型的判断题,采取小组共同完成并相互指正的形式,设计意图是便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以致用.

六、归纳小结,知识整合

教师展示问题:谈谈本节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习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想?采取形式:小组共同归纳总结.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实施的环节之一,有些老师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其实不然,你可不要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进行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这样就加大了信息的反馈力,以便教师及时解难纠错;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在这里就有了很好的体现.

七、作业

教材习题2.1A组 3.4.6.我想提到的是,虽然这仅仅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环节,但是教师必须重视,作业做到恰到好处为止.只要起到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检测就好.不多不少,但千万要记住,新课标不是不留作业,而是少而精.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好.

八、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打造一堂优质课,教学反思必不可少.本节课完全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感知了数学,体验了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化归转化的能力;让学生主动了解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训练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特别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了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帮助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

本节课由于在微格教室上课,由于黑板容量有限,因此将大量的信息做在课件上,学生先自我感知,教师再通过演示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课堂容量,节省了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练习,同时通过课件演示,将复杂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动画显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开始复习引入和创设问题情景的环节上,用屏幕显示问题和答案,使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明白问题的要求和答案;接下来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异面直线,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使得问题清楚明白,学生首先在脑海中树立异面直线的模型,对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尝试自己得出异面直线的概念,教师适当做出补充.

在学生实验发现探索阶段,教师通过电脑动画,使学生将一个复杂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有趣的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去理解本节课“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精髓.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学生不再是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的主人.新课标就要打造适合一切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以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其成为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新课标,新课堂,新教学才当之无愧.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 (075100)]

上一篇:有效设置前置作业,走好先学后教第一步 下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