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国内分工视角下的“经济全国化”

时间:2022-08-03 01:25:27

产品内国内分工视角下的“经济全国化”

摘要:世界经济危机迫切要求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品内国内分工,东部地区主要从事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样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又维护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产品内国内分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和世界分工过程,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全国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产品内国内分工;共同富裕;经济全国化

中图分类号:F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5-0013-04

近年来,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欧美债务危机在使人们重新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同时,更多是反思西方国家的产业政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再次提出了经济的再工业化。面对西方国家进口需求的缩减,如何维持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是中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地区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不同地区的共同富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通过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使全国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国内分工结构,让所有的地区都参与到工业生产的分工体系中来,这样可以:一是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二是有利于维持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三是有利于实现经济全国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可行之路;四是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一、经济全国化与共同富裕

经济全国化(Economic Nationalization)是与经济全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对于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措施促进技术、知识的扩散,使所有的地区都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建立统一竞争的市场,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巨大差距,选择了非均衡发展的超越性战略,集中全国的力量,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部分地区倾斜,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有学者曾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来概括中国的地区差距。“四个世界”是指:第一世界,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上海和北京;第二世界,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如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辽宁;第三世界,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河北、以及东北和华北中部地区;第四世界,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除了收入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还体现在科技、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经济全国化也是一个全国现代化的过程,即通过技术、知识、文化、商品等的扩展,使所有地区的人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从内涵来讲,经济全国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是从收入角度看,经济全国化是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不同区域共同富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外向型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经济全国化就要求通过政策措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打破地区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的过程。即打破地区保护主义,实现资源和商品在不同地区的自由流动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市场分割,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全国化要求打破城乡、地区界限,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三是从分工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使全国各地都参与到工业化的分工体系之中,共同分享产品内国内分工带来的技术进步和财富增加的过程。一些落后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从事落后的农业或工业生产,没有参与到世界和全国的工业分工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就在于参与到了世界分工体系之中,在加工贸易过程中逐渐“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全国化,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需要中西部地区参与到东部地区的分工中来。形成产品内的国内分工。四是从知识和技术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知识和技术在全国不断扩散的过程,也就是使全国各地共享知识和技术进步成果的过程。

经济全国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拉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通过经济全国化,使西部地区融入国内分工、世界分工体系中来,解决西部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缩小地区差距。二是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全国化,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拉动内需,改变传统经济对出口、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的局面。三是有利于拉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使落后地区参与到全国分工体系,进而参与到世界分工体系之中,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四是有利于维护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通过产品内国内合理分工,既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又可以维护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表明,过度放纵虚拟经济的发展,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产业空心化,就业机会减少而就业率降低、收入下降,产业空心化也会使财政亏空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只有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内合理的产业分工,既促进了中国产业的整体升级,又保持了实体经济的合理比重,有利于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整体上升,又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安全。

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了后工业化的趋势,即把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东亚等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其国内主要从事产品研发、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又进一步把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印度、越南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西方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虚拟化,从而使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进一步突出。“1980年至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1%降低到12.6%,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低到9.1%。”过度虚拟化的经济必然难以抵抗金融海啸的冲击。与这种产业空心化相适应,必然要求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的工业产品,导致了大量的对外贸易逆差。产业的空心化也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导致了财政危机的爆发。面对这种情况,西方一些国家重新开始重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支持制造业及就业回流。法国政府筹资2亿欧元直接向制造企业发放‘再工业化’援助资金。英国出台了‘制造业振兴’、‘促进高端工程制造业’等政策举措。”2009年英国公布了“制造业新战略”,提出制造业的五大竞争策略。日本将制造业作为产业政策核心,制订了《制造基础白皮书》,决心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强信息家电、环境与能源、纳米与新材料、医疗与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拟将日本建成进行最尖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据点。“法国新产业政策”中明确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了法国制造业产量的增长目标及具体措施。

上一篇:校长教学领导力提升策略 下一篇:终极指向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