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市场大起大落中的政府责任

时间:2022-08-02 10:08:43

生猪市场大起大落中的政府责任

2007年2月到7月,猪肉价格持续高涨,引起国内国际广泛关注。在商务部7月份新闻会上,部发言人称各地并没有动用储备肉,市场猪肉供给稳定,以求平息市场疑虑。

但是,必须一提的是,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的猪肉市场低迷、养殖户损失严重的情况,和当前肉价的高企是密切相关的。两年间,猪肉市场大起大落的震荡,对养殖户、对政府都提出了警戒。

然而,和全国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同比下降相反,湖北省在今年上半年的生猪出栏是同比增长的。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湖北省政府、省内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在2006年下半年的联合救市。在湖北的例子中,政府介入缓和了市场矛盾,保护了生猪生产。

但个体养殖户在猪肉市场动荡中的痛苦经历,则对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生猪出栏价和市场销售价始终有5~6元/公斤的巨额价差,生猪屠宰部门、猪肉销售户的利润有保障,而生猪市场的风险却全部由养殖户承担,高价肉的溢价成本则全部由消费者承担。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与2006年7月比较,国内猪肉价格上涨了129%以上,由7元/公斤上涨到16元/公斤。

另根据湖北省畜牧局最近对全省20个畜牧业定点调查县市的调查,5月份湖北猪肉均价为16.6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8.87%;同期毛猪收购价也上涨了100%以上,由6元/公斤上涨到了12元/公斤以上。

造成猪价快速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是养殖成本增高。作为养殖业主要原料的玉米和鱼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其中玉米的价格已经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位。据调查,目前玉米价格1700元/吨,豆粕2640元,吨,鱼粉8090/吨,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21%、18%、25%。每出栏一头肉猪,饲料成本就要增加100元以上。同时,劳动力成本、水费电费和运输价格都在涨,一些养猪老板介绍,去年请工每月500至600元,现在请工每月800元至1000元。据测算,每头生猪养殖的成本同比上升40%。

此外,目前的价格也是市场周期性波动和去年生猪疫病的滞后反应。至2005年下半年,全国生猪价格一度高位运行22个月,到2006年5月份,生猪价格跌至低谷,生猪收购价低至5.8元,公斤,生猪养殖全行业亏损,至去年底、今年初才开始反弹。

而去年夏季,川、湘、豫等省发生了生猪高热症疫情,特别是川猪的出口、供港受阻,川猪大量滞留中、东部市场,猪肉价格一路走低,湖北省有很多养猪户在去年的亏损中大幅减少了生猪存栏数,有的干脆空圈弃养。今年虽然猪价回升,但有些农民仍有一怕二恐心理,怕的是疫病难防难治,恐的是现在高价进后不能高价出,因为生猪生产周期较长,此时高价位补栏,唯恐出栏时行情下跌。

“八三救市”

据统计,今年1至6月份,全国生猪出栏同比下降了7%,但湖北省同比增长了8.2%。调查显示,目前湖北省生猪收购仍然偏紧,但猪肉消费市场供应充足,生猪生产恢复迅速。而生猪生产恢复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去年的“八三救市”举措。

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湖北省猪禽市场长时间低迷。农户每饲养一头猪亏损30到50元,规模养猪户每头猪亏损50到80元。对此,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生产自救扶持家禽业发展的通知》、《省政府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会议纪要》。政府采取了8条措施,10大龙头企业联合发出三条倡议,共同救市,保护了生猪生产,缓和了产销矛盾。

湖北省政府首先通过《湖北畜牧兽医信息网》及时12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每日的生猪收购价格,正确引导生猪生产。其次是保护种源,扶持骨干种猪场的生产发展。湖北省政府斥资5000万元扶持全省猪禽生产,其中1000万元用于全省骨干种猪场的保种补贴。此外,还实行了以奖代补的投资政策,鼓励养殖小区建设,并且引导生猪家禽加工企业承担保护畜禽养殖的义务,维护猪禽合理收购价格,以及整顿规范生猪税费,保护生产者的合理利益的措施。

在湖北省政府的倡导下,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绿生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宜昌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生猪及禽类加工企业联合发出三条倡议:一是全省生猪及禽类加工、流通企业要主动承担促进畜牧业发展、保护农民养殖的义务,共同提高猪、禽产品收购价格,保证收购价不低于饲养成本。二是建立最低收购价格协调机制。通过湖北省畜牧产品加工流通协会建立最低收购价格协调机制,维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三是推行订单养殖。各类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者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拓展销售渠道,敞开、优先收购当地畜禽产品,维护生产发展正常秩序。

“八三救市”举措使猪禽市场得到复苏。从2006年6月21日企业联合发出“托市”倡议到2006年7月1日,优质三元猪价格从6.4元/公斤涨到了7.6元,公斤。这一些举措有效引导了猪禽生产发展,缩短了市场低迷的持续时间,保护了生猪生产能力和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其积极作用在今年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应对市场波动的政府责任

从这一轮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中可以看到,政府在市场波动中的宏观调控是很有可为的。从长期看,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很难完全避免,政府的责任是要建立一种稳定的长效机制,应对市场波动,以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

现在,分散养殖已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养猪乃至养殖行业都要走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猪病爆发或其他危机出现的时候经受住冲击。而生猪养殖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当前,农户扩大生猪规模化生产碰到两道难题:一是规模生产的用地问题,二是资金扶持问题。农户希望政府对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政策对待,同时鼓励养殖户利用农村大量废弃、空置的村办小学、村办“小三场”办规模化养殖场。而要扩大规模养殖,需要稳定的投资资金。一个年产300头的养猪场,需要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大致10到12万元的投资,养殖户希望农村金融管理部门能够批准设立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小额专项贷款。

此外,在建立风险基金和养殖保险、完善产业的利益分配机制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畜牧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弱质产业,不仅受动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影响,还受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制约。当前湖北省畜牧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上属于民营经济主导,个体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实力不强,抵御自然、市场和疫病的风险能力弱。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人保拟出台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方案,正在征求意见。计划第一步选择在武汉市郊区的养殖小区开展试点,采取的推进方式是先易后难,先龙头企业(专业化养殖场)、养殖大户,再到公司加农户联养,再到农户散养。计

划的保险费分担方式是“三个一点”,政府补一点,养殖户交一点,保险公司优惠一点。

为了促进猪肉市场利用市场机制自身寻求价格稳定,政府目前应该争取加快设置生猪期货交易交割库。生猪期货在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养殖者可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合理安排生猪养殖,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开展生猪期货交易具备良好的现货基础,上市条件已经成熟。据悉,中国证监会准备近期推出生猪期货交易,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选择生猪期货交易交割库。

另就常规性工作而言,加强疫病防控、提高猪禽的免疫质量,加强对生猪等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及时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信息,畅通鲜活畜产品的交通运输绿色通道等等,都需要“政府之手”,预防生猪市场的大起大落。

生猪市场风险需要产业共担

张 晚

我家住湖北省威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杨下村,已有7年的养猪经历。2000年2月,因为当时种田负担太重,我尝试养猪。刚开始,因为没有钱,我只养了80头猪。当时的猪肉价格比较平稳,养一头猪大概能赚120元左右。一年下来,一家人赚了1万块钱。在此之前,一年辛苦到头,从未赚到这么多钱。

从那以后,我开始专业养生猪。除了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外,我把全部收入投入到猪场改善和规模扩张上。到2005年7月,我已盖起500平方米的猪舍2栋,安装了自动喂水系统和增湿保暖设备,养殖的生猪逐渐发展到800头,年出栏生猪1000头,成为了本地的养猪专业大户。

正当我酝酿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时,2005年8月,生猪市场迎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波动,肉价(市场平均价)从16~17元/公斤下跌到12~13元/公斤,生猪出栏价也从10~11元/公斤下跌到7~8元/公斤。

价格的巨大落差,让原本就是微利的生猪养殖业变得无利可图,许多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纷纷弃养。一时之间,存栏的生猪成了养殖户的负担,种母猪、仔猪、半成品猪甚至是成品猪都是低价销售。

这个时候,我的猪场正处在成品猪出栏高峰期,即便是低价销售,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销售出去,更多成品猪只能继续饲养,不能正常出栏,养殖成本直线上升。到后来,出栏一只成品猪不仅没钱赚,还要净亏100元以上。

到2006年2月,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已全部贴进了猪场,家庭经济状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猪场面临破产关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贷款,先后从当地信用社办理了3笔、共10万元贷款。一方面,用这笔资金来维持猪场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我抱着“赌一赌”的心理,从弃养的规模养殖户那里,低价购回了部分优质仔猪,以保持猪场的养殖规模。

2006年7月,连续的高温天气下,一场腹泻病袭击了猪场,一个星期内损失80多公斤的毛猪120多只,使得原本就不景气的猪场雪上加霜。当时,想到低迷的市场、损失的毛猪还有银行10万元的贷款,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基本上达到了极限。

当我在茫然之时,2006年8月,市场终于开始复苏.肉价逐渐回升到16~17元/公斤,生猪出栏价也恢复到10~11元/公斤,养猪业重新开始微薄盈利。接下来一段时间,生猪出栏价基本稳定在11~12元/,公斤。从2007年2月开始,肉价开始持续地小幅增长,生猪出栏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到目前为止,猪肉市场价达到23~24元/公斤,生猪出栏价也已经涨到了17~18元/公斤。

尽管生猪出栏价已经高出过去很多,我算了一笔账:从2006年10月开始,生猪饲料玉米价格从1.4元/公斤涨到2元/公斤,涨幅达到42%以上,鱼粉、豆粕、麦麸、糠粉等饲料原料价格也全面上涨,涨幅达到30%。同时,仔猪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土杂”仔猪价格为18元/公斤,“内三元”、“外三元”仔猪价格为20~26元/公斤,同比上涨了2.5倍。猪场饲养一头100公斤肥猪,仅育肥成本、仔猪成本两项就要增加350元以上。成品猪出栏价以18元/公斤计算,每头可卖1800元,扣除饲料、仔猪、人工、防治等饲养成本后,每头猪也只能净赚200元左右,虽然比过去有所增长,但绝对不是像社会传言“赚疯了”那样。在我看来,如果每头成品猪出栏,能净赚200元,那才是养猪业的正常盈利水平。

作为一个养猪人,我无法接受肉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从16~17元/公斤下跌到12~13元/公斤,再上涨到23~24元/公斤的现实。肉价的大落大起,对于像我一样,全部家当、全部依靠都在猪场的养殖户来说,没法承受。现在,虽然猪场已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我已还清了银行贷款,但对于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我仍然心有余-降。要知道.为了应对这场变故,我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金钱的损失,更多的是身心的疲惫。

说句心里话,养猪并不赚钱,赚的也就是自己的血汗钱。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一年下来,除去人工费(在我们本地务工,农村手艺人一天工资达到80元,一年下来,夫妻两个也能有个4万多元的收入)、防疫费、医药费等,我养殖生猪也就赚了15万元左右,基本只能弥补市场波动期间遭受的损失。

根据我自己的判断,随着生猪生产的恢复性增长和新一轮扩张,预计在不长的时间内,生猪市场行情会逐步降温,养猪业会重新进入微利时代。换句话说,就是在生猪市场行情的最高峰,我赚的钱全部交了“学费”,没有赚到一分钱。

这次的猪肉市场波动,给了我血的教训;而让养殖户最无奈、最不解的,就是出栏价和市场销售价差距太大。而政府对屠宰进行垄断经营,并且把屠宰税提高,也助涨了肉价的高涨。

无论是在市场平稳期,还是低迷时期,抑或是高涨期,始终有5~6元/公斤的销售差价,生猪屠宰部门、猪肉销售户的利润始终得到了保障,生猪养殖的风险全部由养殖户承担,高价肉的溢价成本全部由消费者承担,所以有人说,“养猪的不如杀猪的、杀猪的不如卖内的”。这种管理体制明显有不舍理的地方,背离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发展原则。

要说对政府今后在生猪养殖上有什么期盼,我个人最希望的就是各级政府能调整政策,防止生猪价格暴涨或暴跌,保护生猪养殖户和普通市民的利益,保护生猪养殖业的正常发展。

政府应该科学设置生猪养殖监测点,在生猪生产规模达到市场需求临界点时,提前相关信息,引导养殖户,避免一哄而上,一落千丈。政府要完善生猪屠宰、销售的管理模式,合理控制屠宰市场利润和销售价差,解决“养猪不如杀猪、杀猪不如卖肉”的问题。

希望财政、金融部门能对生猪养殖进行财政贴息、建立专门信贷服务。同时,希望政府能建立生猪养殖补贴制度。在生猪出栏价低于12元/公斤时,对生猪饲养户进行适当价格补贴。养殖户在购买优良良种种猪时,给予适当的种猪补贴;在市场持续低迷时,给予保种补贴,保护养殖户的仔猪生产能力。

上一篇:无烟奥运,路在何方? 下一篇:从李时珍一直错到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