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范文

时间:2023-02-23 16:15:37

生猪养殖

生猪养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猪养殖业政策通货膨胀货币从紧政策

一、绪论

生猪养殖业政策由最初的引导型政策向引导和支持并重型,最终向全面支持型政策转变:财政政策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范围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支持环节越来越多,在产业增长阶段的支持效果明显,在产业的成熟阶段则不太明显;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等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尤其对规模化程度高、负债比高的养殖组织的影响更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投资和通货膨胀来影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的效果,这两种政策之间的作用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通货膨胀与猪肉价格上涨

客观地说,猪肉价格的飞速攀升把通胀的压力陆续传导到了鸡蛋、鱼和其他食品之上,由于肉价占到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一篮子权重的7%左右,再加上对其他食品的带动效应,确实带动了CPI指数的上涨。如下图表所示:

然而,单靠表面的相关性来得出猪肉上涨与通货膨胀互为因果的结论是不够谨慎的,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来解释通胀的形成的话,原因可能如下: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显然,我国连续5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原因正是内需不足,下游产品供过于求,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理性判断:目前的通货膨胀并非由于需求过剩引起的。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如果是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胀给出的理由应该是:猪肉销售利润颇丰,在利益驱使下,养猪者扩大规模,招募新员工,提高工资,从而引发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去年养猪者普遍亏损,不约而同减少了投入,可见通胀的缘由不在这里,猪又被暂时通告无罪。

那么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呢?——排除以后,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了它身上。在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看来,价格调整内在逻辑的链条是很清晰很完整的:一个快速增长多年的经济体,生产率持续上升,收入持续上涨,必然带来价格调整的内在压力。“通胀与升值,在我这一生中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他很早就如此预言,“不是今天缓慢上涨,就是积压在某天突然爆发。”工资的持续上涨是通胀的内因,由此看来,猪肉价格的上涨除了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以外,又加上了通胀的因素。猪肉涨价不过是通胀的一个信号。

从货币数量的观点来看,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而菜篮子里的物品正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价格弹性较小,因而几乎所有的菜篮子商品都同步上涨了。这意味着猪肉涨价部分是通胀所致。

三、构建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模型

货币从紧政策可以通过抑制通货膨胀和影响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水平改变生猪养殖业的供需状况。货币从紧政策通过提高银行储蓄利率,刺激消费者调整偏好结构,将部分消费需求转移到储蓄中,进而达到抑制生猪需求持续增加、减缓通货膨胀的目的。货币从紧政策可以通过影响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水平进而改变生猪供给状况。本文构建了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模型:

其中,t代表时间δ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率;k(t)代表利率变化后的生猪养殖组织利润系数;η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负债率;α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收益率;β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成本系数(成本或收益);rt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后的利率;rt-1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前的利率;bt代表政府补贴系数:jt代表银行交易成本系数。

上述模型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猪养殖组织受货币从紧政策影响的利润损失率不同。对于规模化、专业化养殖组织而言,资产结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货币从紧政策将造成其资金成本上升、投资收益水平下降,投资扩张规模的动力不足;对于众多普通散户养殖而言,因其多以自有资金为主,受货币从紧政策的影响反而相对较小。

四、针对通货膨胀和货币从紧政策的生猪养殖业发展对策

1.增加生猪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

加大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养猪主体的饲喂、管理等相关技术水平,适度降低我国养猪业的平均生产周期。进一步完善基层疫病防控体系,降低疫病风险;建立和完善生猪养殖业保险体系,降低养猪主体的疫病损失,保护养猪业的经验资本。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业信息体系,提高产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充分性,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生产的指导作用。大力扶持适度规模化生猪养殖和生猪养殖合作组织的发展,降低生猪价格波动对生猪供给总量波动的过度影响。扶持能力较强、发展意愿强烈的生猪工贸企业进行跨区域发展,适度提高生猪工贸产业的集中度。

2.抑制生猪产品价格上升的对策

就短期而言,在生猪和猪肉价格过高的时候,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猪贸易、猪肉经销和加工环节主体哄抬物价行为的控制,避免价格虚增给消费者带来不合理的消费支出。鼓励和支持生猪养殖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国外建立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种植基地,提高饲料供给能力,降低饲料价格。有效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场布局,降低产业链环节之间的物流成本,同时充分利用饲料原料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降低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幅度。建立基于产业链各环节产品质量和技术关系的价格传导关系,正确估计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分配,提高各环节主体价决策的理性程度,进而提高主体供给决策的敏捷性,有效避免环节物价哄抬和暴利。

3.从猪肉价格上涨透视政府宏观调控的缺失

在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在这方面的措施是不到位的。对此,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从这轮猪肉价格上涨事件中得到启示,做好相关工作,以保护养殖户和城市困难群众等各个群体的利益。

首先,生猪市场的周期性非常强,价格波动剧烈。养殖户的行为一方面是对现有市场价格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养殖户没有充足的知识和信息来分析猪肉价格的走势。从政府角度来看,则是由于国家对生猪市场的宏观调控缺失,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生猪生产和价格数据采集不完整,且没有及时对养殖户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导致猪肉供给过少的原因之一是猪瘟的出现,而不管是散户还是养殖专业户,对猪瘟的抗风险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风险过高而收益不足,他们会选择退出市场。因此,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风险,当地政府要加强服务意识,做好防疫工作。再次,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导致了城市居民工资的普遍上涨,却无法惠及没有工资的农民。要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必须让其有利可图,政府在关注城市困难群众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出台的政策应对农民这一群体有所倾斜。最后,玉米价格的上涨是摊薄养殖户利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玉米进口国的优势,鼓励多种植饲料玉米,严格审查玉米的深加工、出口项目,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税优惠,从而保证饲料的平价和足量供应。

五、结论

货币从紧政策对农业、能源、环保、医疗健康、节能减排、公共事业等民生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金融、贸易、房地产等产业的负面影响巨大。就生猪养殖业而言,可以

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生猪价格上升为抑制通货膨胀做贡献;通过在政策金融支持、担保、保险和财政贴息方面采用相应的财政、产业政策,把货币从紧政策的不利影响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卢凤君彭涛刘晴:通货膨胀和货币从紧政策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影响[J].今日畜牧兽医,2007

[2]吴娥霞胡俊:猪肉市场涨价现象透视[D].文化/社会,2008

[3]王长梅连文生:2007年养殖业发展趋势分析[J].畜牧市场,2007(11)

[4]张家峥王大民徐淑华:养殖业市场低迷原因及对策[J].农村新技术,2007(3)

[5]宗禾:货币从紧意味着什么?[J].商界,2008,(1):24~25

[6]王书新郑素霞刘贵金:今年养猪行情分析与展望[J].今日畜牧兽医,2008(2)

生猪养殖范文第2篇

规模化、产业化养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特别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超前考虑,精心谋计,科学指导,以优质的服务搞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各项工作。

首先,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规模养猪对人才的需要,对现有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及整体素质,可采取异地培训、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同时招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从农村基层选聘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新鲜力量,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

其次,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广开饲料来源,规范完善饲料等投入品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屠宰加工、饲料加工、贮藏加工、交通运输等相关配套服务体产业,使产业链不断延伸。

其三,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是养猪实现产业化的助推剂,当今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信息传递速度快,在抓好规模化养猪的同时,抓好信息化建设,随时掌握市场动态,以便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盲目性。

其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生猪规模化养殖,在水、电、路和用地等诸多方面为生猪规模化养殖提供便利。

2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当前,养猪市场周期明显、市场波动性大,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市场预测比较难,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国人口众多,在广大农村散养户、小规模养猪场占市场份额比例大,长期以来农户养猪缺乏长远计划,管理方式落后,不了解、分析、预测市场规律,盲目跟从者多,你养我也养,你退我也退,即所谓船小好调头,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生猪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所以,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当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成为市场主体时,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市场波动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确保供需平衡,稳定市场价格。永寿县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预测体系和应对机制,采取强有力的、必要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将市场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小。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生猪规模化养殖投入成本越来越大,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时代。目前,一个年岀栏200头的养猪场需要资金投入18万元,所以在永寿这样的部级贫困县参与者很少,农村散养户对生猪规模化养殖可望不可及,许多有经济实力的人、非农资本、工商资本对投资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顾虑。为此应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创,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数量,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个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并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生猪养殖场保险范围等。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生猪规模化养殖,以科学的模式提升生猪规模化养殖,以扎实的工作推动生猪规模化养殖。

生猪养殖范文第3篇

象山试行的生态猪养殖,是对传统养猪模式的一次颠覆:用科技手段构建一条全新的“食物链”,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解决多种污染问题,逐步实现覆盖农、林、牧、副、渔等全产业链的生态循环,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塑及产业升级,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面临现实挑战生态养殖求突破

近年来,农业生产受生态环境破坏影响,面临巨大挑战。面对严峻现实,生态循环农业正获得国家层面的空前关注与支持。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浙江省也于去年成为了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象山不少养殖户面临“生猪饲养硬性指标不达标即关门”的困境。

为此,今年年初,象山县与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他们强大的研发力量和科研专家团队,开始试行高科技生态猪养殖。

闪耀科技“光辉”实现生态循环

据了解,尚农生态猪示范养殖基地目前共设有10个栏,计划共接纳300头生猪进行示范性饲养。首批140头生猪被分入其中7栏并成功完成净化善养,剩余的160头生猪也将陆续入栏。

走进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传统养猪场完全不同:非常整洁干净,没有传统生猪养殖场的恶臭味,只有些许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味道。“我们使用‘高床养殖’技术,其专用吸附料能吸附氨氮,高效阻断甲烷的生成,从而使得整个养殖或净化过程中无臭味物质产生及排出,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基地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该基地使用的猪饲料非常独特。“我们的饲料采用专有的大米草配方和技术,突出就地取材,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人员说,尚农公司利用象山花大力气整治的外来入侵物种――大米草资源,将大米草、稻梗、秸秆、芒草等多种农业废物转化为陆生物种饲料,用不同物种草料比例配比、腐熟成优质的生物料产品,代替全价饲料来喂猪,“这些饲料无激素、无抗生素、无药物残留。”

而最颠覆当地养殖户观念的,是生猪养殖采用了混养方式。“传统观念认为生猪混养易引发疾病交叉感染,加大染病风险,但我们的生态养殖技术、标准操作流程及生物防疫体系等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生猪养殖出栏率的重大课题。”尚农公司总经理高强笑称,他们的养殖称得上是生猪饲养史上一大创新,“象山7名养殖户把生猪送入尚农公司的猪栏,体现了他们对我们高科技养殖技术与实力的信心。”

据悉,首批从养殖大户中随机挑选入栏的生猪在基地里进行了为期33天的饲养。其间,工作人员依据生态猪的饲养技术标准,进行排毒、理疗、净化、善养、育肥等5个阶段的科学净化善养,并对猪舍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传统养猪要定期打防疫针之类,我们则是通过中药防疫专有生态饲养技术、应急处理专有生态饲养技术等,实现零排放、无疫情的安全养殖。”

传统养猪过程中,猪的排泄物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该基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通过专有技术,将生猪排泄物与垫草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转化为有效的活性蛋白,变成高性能的水产饵料,并用于水产养殖,实现鱼、虾、蟹等水产品的生态、优质及高产出,进而带动水土生态环境的修复、净化,形成整体生态循环效益,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据介绍,尚农公司已经在广东试验养殖鱼虾成功,今年5月将在象山利用该技术规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梭子蟹。

权威机构检测猪肉品质达到优质

科技发力,生猪混养新模式取得了成功。据了解,今年春节前后百年难遇的寒潮来袭,猪舍室外温度急降至零下10摄氏度、设备被冻住、生猪患病风险增加……但在“尚农”专业科学的养殖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努力下,33天保持了全程混养无抗生素、无疫情传染、无病死的记录,且每一头猪的形体都达到了出栏标准。为更客观地反映猪肉品质的变化,验证科技混养生猪的水平,尚农在生猪入栏、饲养、出栏三个时间点委托多家检测机构进行猪肉样品抽检,尤其是出栏时,该公司邀请了瑞士SGS、德国TüV及中国谱尼测试这三家全球领先的权威机构同步进行检测。而每一次检测结果都显示了猪肉品质的飞跃,各项理化数据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甚至优于绿色食品肉及肉制品标准及绿色食品畜禽可食用副产品标准。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数十个县市区要求来尚农公司参观考察,也有很多养猪场有意向学习此种生态养殖模式。

生猪养殖范文第4篇

牧富公司坐落在玉田县石臼窝镇东部一片开阔之地,远离人家。走进公司大门,所有人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消毒。先用消毒水洗手,再进消毒室经紫外线全身照射5分钟,脚踩的垫子同样也是用消毒水浸泡着的。如此这般后,才能真正踏进公司厂区。

一切都跟预想中的不一样,这里看不到猪合、听不见猪叫,也闻不着异味。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绿草间几排白墙红瓦的高大建筑,还有更高大的白色沼气罐。我们甚至没能亲眼到猪舍看―下,因为,“非养猪人员是不可以接近猪场的”,公司经理王树臣这样解释。

在会议室里,王树臣通过电子监视屏,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和生产流程。

电子监视屏里有12幅画面,按生产线流程依次显示的是配种室、妊娠室、产房、仔猪喂养室、生长室、种猪测定室、饲料加工车间、产品展厅等的场景。

王树臣讲完,我和同事们一时陷入沉默。其实来之前已经阅读了好些关于玉田养猪产业化、标准化的资料,但看到的还是和原有认知出入太大,确实有点反应不过来。关于现代化养猪,我们不知道的何止一二?

养猪是技术活

现代化养猪的特点首先是自动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在牧富公司,各阶段猪都采用计算控制机械喂料、饮水、清粪自动化,全密闭式饲养,合内温度、湿度、通风等也通过计算机控制。

此外,养猪风险系数高,对疾病防控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非常高。用王树臣的话说,像进门消毒这件事算是最最基本的程序。

说养猪是技术活,仅以种猪的测定为例,测定性状包含了生长率、背膘厚、瘦肉量、眼肌面积、窝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多种要素,非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不能掌握和操作。

从1993年争取到由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中国一加拿大瘦肉型猪无偿援建项目,建成占地420亩的玉田种猪场(牧富公司前身),至今,包括王树臣本人在内的公司历任管理、技术骨干都到加拿大接受过培训,每期3个月到半年不等,加方专家还会不定期过来现场培训和指导。要知道,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生猪肉出口国,属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援建项目当年落户玉田,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加系猪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玉田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技术和管理的高起点上,也为全县良种猪繁育打下了基础。

规模化建设

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农村多有家家户户养猪的习惯。以前,村民养殖规模都很小,靠经验,缺技术,不了解防疫知识,普遍状况是养殖成本高,生猪出栏率低,亏本是常事。尤其是2005年、2006年前后,生猪市场不景气,加上防疫不当,国内很多地方的养殖户一次性亏损10万、20万元,有的猪场200多头生猪全部死亡,血本无归。

可以说,分散式经营、小规模养殖一直是制约农村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玉田的情况不太一样。因为中加援建项目的带动和示范,玉田在国内较早按照统一标准,统一供种、防疫和销售的要求,提出规模化养殖和经营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万头商品猪场21个,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小区91个,实现生猪产业的集约化经营与发展。2004年后,即使在全国生猪价格大跌的情况下,全县生猪出栏始终保持在100万头以上,产值保持在全县农业产值的20%以上。

不久前,玉田县瘦肉型猪养殖协会正式成立,包括唐山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牧富公司、唐山大北农猪育种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团体会员,共有会员养猪场户605个,这标志着该县在规模化养殖和经营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标准化生产

在推进规模养殖的同时,玉田县政府不断完善在方向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防疫灭病监管等方面的职能,通过参与国家科研课题,与科研院所合作,逐步确立并落实了种猪繁育,饲料营养、商品猪生产、生猪及其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环境保护等管理体系,制定并在全县推广瘦肉型猪产业标准化规程,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和监管,保证了当地瘦肉型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玉田县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批“标准化养殖达标县”。

为了解决农户在标准化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县里除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管外,还采取技术人员包片、包村的方式指导农户养殖,开展培训,引导他们淘汰劣势品种,实施标准化无害化养殖。目前全县规模化、标准化生猪生产比例达50%以上,所产生猪成为京津市场抢手货,供不应求。

在鸦鸿桥镇昌盛养猪场外,十几名工人正忙碌地往两辆大卡车上装运刚刚出栏的生猪,猪场场长张宝林告诉我们:“这批生猪都是发往天津的,现在大行情在转好,我养的猪比外地散养户的每斤还能多卖5毛钱,这可都得益于县里推行的标准化生产啊!”张宝林有着多年养猪经验,是该县推行生猪标准化生产以来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几年来,勤劳肯干的他在县里技术人员帮助下,从育种到养殖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猪场规模也由最初的几百头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头。如今,他已成为县里赫赫有名的“养猪大王”。

生猪养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养殖 生态 生猪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03-01

广西浦北县平睦镇的养猪收入一直占本地畜牧业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据统计该地的农民百分之四十的现金收入都来自于畜牧业。在家务农的人口中,更是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养猪,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投资多,见效慢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发酵床养猪,沼气养猪和自然养猪新方式的推出,对于广西浦北县平睦镇生猪养殖方式的革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分析

1.发酵床养猪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的发酵床养猪主要是用锯末和稻壳等原材料设置成发酵床,然后在其中增添各种有益的微生物。猪的排泄物直接的排放到发酵床上,然后结合猪爱拱地的特点把猪的排泄物和这些垫料进行糅合,然后利用里面的微生物将氨气的含量降低,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技术。这种技术不但节省人工,节水,而且非常的省料,更可以将猪的出栏期提前半个月左右,是未来养猪的一个新方向。

2.沼气圈养猪不但可以净化环境还可以方便生活

沼气圈养猪的主要办法就是在建设猪圈之前先建立一个沼气池,把猪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沼气池里进行发酵,从而可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做饭和提供照明。沼液可以净化猪圈,沼液给猪作为引用水的话可以预防各种疾病。沼液,沼渣同样可以作为田地里种植农作物的肥料。所以说这种方法,不但避免了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变废为宝。

3.自然养猪技术提高猪肉质量

自然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猪的生长过程中要按照其生长的规律,增加粗饲料、青饲料投喂,适当的减少一些精细的饲料,把整个出栏的周期延长。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猪的生理、身体、肉质成熟,提高猪肉的品质和营养。

二、圈舍建设

1.发酵床养猪主要采用封闭式猪舍

发酵床养猪主要采用的是封闭式猪舍,每个发酵床的面积要大,根据广西浦北县平睦镇的气候环境,发酵床要建设到猪舍的南边。靠墙的地方要有一个比较大的窗户,从而满足太阳光照条件。饲养台的建设一般宽度为15分米左右。发酵床的面积要保证大概8平方分米左右每头。发酵床的深度一般为1米左右。下面是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垫料和地气相通。同时还要建立铁质栏杆,防止猪乱窜。

2.沼气圈养猪注重沼气池的建设

这种方法对猪舍没有太多的要求,不过建设沼气池的大小要根据养猪的规模来确定,一定要满足整个养殖场生猪的粪便排放要求。在修建沼气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设计合理,构造不复杂,方便实用,不漏水漏气等,而且厕所和猪舍要做到联通。一般来说,沼气池要建设到猪舍的下面可以节约空间。同时沼气池进料口要留在圈的角落里,而且还要符合三角定位。

3.自然养猪要给猪提供运动场

自然养猪灵活性也非常高,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然后制定相应的规模。自然养猪对于猪圈没有特别的要求,主要讲究经济实用,只有有利于猪发挥自己的自然习性,怎么弄都可以。不管是封闭式的还是开放式的都可以。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猪圈,都应该在猪舍外设置一个运动场,让猪能够自由的活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种树种草,改善环境。

三、饲养管理

1.发酵床养猪注重发酵床的管理

采用这种养猪方式在做好常规的饲养管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发酵床的管理。不但要密切的注意发酵床的温度和湿度,如果过于干燥,应该积极的补充水分,如果湿度过大,则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锯末和稻壳等。另一个就是注意舍内卫生,要做到每天都打扫,将发酵台上的粪便,垫料残渣及时的清理干净,注意要深埋粪便要做到每个星期翻两次垫料,这是浅翻,每月还要深翻一次。同时要做到将垫料混合均匀。在出栏问题上,发酵床讲究全进全出,每当一批猪出栏之后要对发酵床进行一次深入的维护,将垫料从里到外全部翻动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补充相应的材料。

2.沼气圈养猪侧重于沼气池的安全

沼气圈养猪的管理主要包括猪圈的管理和沼气池的维护。其中沼气池的管理和维护是主要方面,因为沼气池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养猪的收益。在管理沼气池的时候要随时观察沼气池的相关发酵情况。对于沼渣的处理要做到定时出料,进料,保持进出平衡。在安全用气方面,要做到每天按时检查气压的变化情况并且对用气管道做到定期维护,确保安全。

3.自然养猪要做好运动场的管理

在自然管理上,首先要做好相应的常规饲养管理,在常规饲养管理之外,最主要的是做好运动场的管理,首先保证运动场面积足够大,其次是在运动场里还要有相应器械。再次是在运动场要设置一些小土包之类的环境让猪有一个嬉戏的场合。夏季的时候可以增设水池等降暑。最后是要在运动场种植猪草,定期让这些猪自由的采食,每天要通过驱赶的方式让猪运动起来,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放牧的方式增强猪的一个条件反射能力,提高肉质。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健康和卫生,所以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已经渐渐的被这些生态的养殖方式取代。广西浦北县平睦镇作为一个畜牧养殖业相对发达的镇,目前正在推广这三种先进的养殖方式,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农民的经济水平,以突出实用经济,卫生健康为切入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发展。上面介绍的这三种养殖方式,不但技术先进,而且注重猪肉的健康和质量的提高,所以说,考虑到广西浦北县平睦镇养殖业的长远自由健康发展,推广这些生态养殖,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刘志勇.浅析凤县养猪模式[J].畜牧兽医杂志,2010,29(2) :58-60.

[2]贾志伟,林松柏,叶志超,等.发酵垫料养猪模式的优点及猪舍设

生猪养殖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猪 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39-01

1 我国的生猪养殖现状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论述生猪的养殖技术,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更好地为养殖户朋友服务。

2 生猪养殖技术

2.1 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 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 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 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 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

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 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

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3 总结

总得来说,我国的生猪养殖技术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只是由于一些养殖户不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来养殖,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相关的养殖户朋友在生猪的养殖技术上能够有所突破,在提高生猪的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借此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军锋.我国的生猪养殖技术的基本探讨与深入分析[D].海南大学,2014.

[2]史小琴.吉林省生猪养殖规模与基本技能的介绍[D].吉林农业大学,2013.

生猪养殖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猪;养殖;关键技术

生猪全身都是宝,其中猪肉可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猪皮可供人们用于制造皮鞋;猪毛可供人们用于制造洗衣用的毛刷,在现代高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猪毛还可用于制造人们穿的毛衣;猪粪尿可供广大农民作肥料用,用于改良已硬化板结的土壤,减少化肥的使用,进一步节约经费,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在农村,猪粪尿还可作生产能源,用于制造沼气,以解决广大农村的燃料问题,减少污染,节约煤炭能源。为了增加农民养猪的经济效益,减少因动物疫病、饲料成本、猪种等因素造成的损失,现结合安龙县实际就如何养好生猪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1选好品种是关键

生猪成长速度的快慢,品种起着关键性作用[1]。在实践中因选种不当存在的例子很多,以兴隆镇红星村农户曾某家为例,该户2009年8月购进4头由纯种内江母猪与纯种苏白公猪进行,产下的“子一代苏内杂”仔猪断奶时体重20~24 kg/头,用兴义饲料公司生产的“大北农”牌饲料按10%进行配料饲喂育肥,90 d后这4头猪体重达120~130 kg/头,可出售。同样以该村农户黄某家为例,该户在2009年9月购进6头由纯种长白公猪与苏白母猪进行,产下的“子一代长苏杂”仔猪体重19~22 kg/头,用同种品牌饲料、同样饲料配方及同样饲养时间,这6头猪体重仅有68~74 kg/头,不能出售。实践证明,选种不同品种在同等条件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要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必须选好猪种;只有把选种工作放在关键的位置上,才能缩短养猪饲养周期,进一步降低饲养成本和节约劳力。

2合理配料是重点

猪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哺乳仔猪的养育,是养猪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发展猪只数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关键。要进一步稳定仔猪的最高成活率和最大的断奶窝重,需对仔猪进行补铁,因铁是造血原料,仔猪正常生长每天需铁7~8 mg,若不给仔猪补铁,其体内储备铁将在7 d内耗尽,仔猪就会患贫血症而影响其正常生长[2]。另外,因仔猪饲养时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需要量增长较快,故对仔猪要提早开食和适时补给全价混合饲料和添加复合维生素添加剂、生长刺激剂及抑菌药剂,既能刺激生长又能防治仔猪白痢,可实现仔猪获得高能量、高蛋白,从而达到营养全价、适口性好、易消化,进一步防止“僵猪”的产生。仔猪生长成为架子猪后逐渐育肥,饲料配方将发生改变,饲料配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育肥猪的增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要饲养育肥猪必须合理搭配饲料,合理掌握适当能量水平,其饲粮合理的能量浓度控制在以1 kg饲粮含消化能11.925~12.552 mj为宜,同时补给必要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主要是赖氨酸),饲粮中粗蛋白水平和赖氨酸分别控制在约16.0%和6.2%较为合理;合理控制矿物质和维生素水平,矿物质以钙、磷为主,并按2%补给食盐,进一步控制粗纤维水平,保持在6%~8%最为合理[3]。实践证明,按上述要求进行配料较为合理,既可以减少饲料浪费,同时又可以降低饲养成本。

3饲养方式为主导

育肥猪饲养方式正确与否对其增重速度、料肉比和胴体品质都有着重要影响,采用“直线饲养”与“前高后低”饲养方式配合最佳,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直线饲养是根据育肥猪饲养标准饲喂全价饲料,不限量饲喂,一竿子养到底能缩短育肥期,减少维持消耗而节省饲料,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前高后低饲养是使育肥猪全期保持足够的蛋白质和必需的氨基酸水平,以促进体蛋白的沉积,降低后期日粮的能量水平,限制脂肪的沉积。把直线饲养与前高后低饲养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好最佳饲养方式,既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又能提高经济效益[4]。

4动物防疫、驱虫是保障

人们常说“养殖要稳当,防疫驱虫是保障”,搞好养殖离不开动物防疫和驱虫工作,适时搞好猪预防注射和驱虫工作是增强生猪免疫力、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育成率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整个猪群健康无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必须搞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w、猪蓝耳、仔猪副伤寒及猪水肿病等疫病的预防和猪体内体表寄生虫的防治等工作,若正在成长的生猪被上述疫病或其他动物疫病、体表体内寄生虫侵害,轻则带来一般经济损失,重则造成所养生猪“全军覆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导致整个养猪产业彻底失败;若搞好了生猪疫病预防和驱虫等工作,即使感染普通病也能治愈,只造成轻微的经济损失,养猪经济效益基本不受影响。因此,动物防疫和驱虫工作能为养猪业保驾护航,真正体现“养殖要稳当,动物防疫驱虫是保障”的道理。

5参考文献

[1] 随祥恩,各修俊,王学增.农村规模化猪场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40,153.

[2] 杨彩荣.补铁在仔猪饲养生产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131.

[3] 应如海.矿物质元素失衡对猪体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7/8):203-206.

生猪养殖范文第8篇

合理布局养猪场内的功能区规模化养猪场的人员、猪群等较多,对各种功能区进行合理的布局,能够显著提升养猪场的生产效率,减少疫病的发生。一般的养猪场功能区分为三种,一是管理区;二是生产区;三是隔离区。管理区是猪场管理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要布局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方,保证管理人员健康。隔离区的主要功能是将染上瘟疫或者有被传染征兆的生猪进行隔离,所以适合布局在下风向或者地势较低的地区,以此减少瘟疫的传播。

而生产区主要是生猪生活的地方,布局在管理区和隔离区的中间较为适宜,这样既方便管理,又方便隔离。完善猪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猪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建设不同的基础设施。在管理区,要设置好员工的住房、各种饲料库、兽医室、药品供应站等等。在生产区,要设置更衣室、消毒室、配种室、孕种室、分娩室、保育室等。在隔离区,一般要建立隔离室、观察室、解剖室等。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整个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员工娱乐设施、废水废物排放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提高整个养猪场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疫病的产生和传播。

建立完善的猪场软件措施猪场的软件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卫生的管理、消毒管理、防疫管理等。在规模化生猪养殖的过程中,先进有效的软件建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卫生管理卫生管理主要包括生猪粪便的处理、生猪食槽水槽的卫生、饲养员所用工具卫生等,其中生猪粪便的处理是最重要也是最繁琐的一环。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猪圈进行打扫,及时清理粪便。对于既有母猪又有猪仔的猪舍,要进行清洗和风干工作,保证猪圈的整洁干燥卫生。食槽和水槽是生猪吃饭和喝水的地方,他们的干净卫生对于生猪疫病的防治非常重要。饲养员所用的工具,比如食桶、食铲都要保持清洁卫生。消毒管理消毒管理在整个疫病防治中举足轻重,在养猪场中常用的消毒物品是过氧乙酸、烧碱等。在消毒的过程中,大量的有害昆虫或者微生物会被杀死,与此同时,再加上清洁卫生的猪圈,能够基本上遏制昆虫的繁衍滋生。

防疫管理防疫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免疫疫苗的接种,一般分为常规性的免疫疫苗和可选择性的免疫疫苗两种。常规性的疫苗主要是猪瘟疫苗和口蹄疫疫苗。这两种疫苗通常是所以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必备疫苗,在公猪配种、母猪产后以及日常预防口蹄疫疾病中都应该使用。而选择性的疫苗通常包括伪狂犬疫苗、细小病毒疫苗、猪链球菌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等,这些疫苗是专门为患病的生猪而发明和注射的疫苗。防疫管理能够有效预防生猪疫病的产生,同时能够增强生猪本身的免疫力。未来生猪养殖的大趋势是规模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疫病,利用综合的疫病防治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的可能,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率,降低养殖户的损失,促进中国规模化生猪养殖事业的发展。

生猪养殖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产业链;生猪养殖;协作模式;京津冀

1京津冀生猪养殖产业链现状

目前,在业界已经有准确的定义,对于产业链来讲,其本身是一个企业群结构,在这个企业群里各个企业环环相扣。与之对应的区域产业链条就是在某个区域产业系统内部进行产业链的深入研究,分析并研究产业部门之间的链条式发展方式,探明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运行、互补互动、分工合作等问题。如此可知,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四部分构成产业链,产业链紧紧围绕资源和市场需求,结合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提供服务,组成规模化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升级其实是使产业链结构更加合理的有效的举措,使身在产业链中的每个企业都联系更加紧密,使产业链提高运行效率、价值提高。产业链升级包括: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链整合三个途径,生猪养殖产业链延伸主要是指向产前环节延伸,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拓展主要是指产业向科技化、先进化发展、机械化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指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连接、合作与调节[1]。生猪养殖,顾名思义生猪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是主要生产产品,其次还涉及种猪繁育等。生猪产业链是指与生猪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所有功能环节组成的整个流程,其包括为市场提供的所有可屠宰继而生产、加工、消费商品猪的所有生产活动[2]。由图1可知,生猪养殖产业链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产前主要以猪饲料、动保业为主,产中以生猪养殖业和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为主,产后以猪肉批发零售业为主。从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内部关系分析,贯穿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基本要素为产品、信息、科技、质量等,要素之间又彼此渗透、彼此制约、彼此推进,整个养殖产业链中的环节都不容忽视,因为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产业链条。

1.1京津冀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发展现状与机遇

生猪出栏率从1979年到2013年,从30亿头增长到70亿头,猪肉产量总体呈大幅上涨趋势。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养殖业产业链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小规模大范围养殖,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到1996年生猪养殖开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规模化养殖成为趋势,到2006年生猪养殖规模化形成,开始生猪产业链的延长和发展。由表1可知,2012年北京、天津等地出栏为1~49头的养猪户比重分别为56.25%、30.53%,远低于全国94.88%的比重,河北出栏为1~49头的养猪户比重为90.03%,接近全国的94.88%。由此可知,在经济发达地区,散养户在逐步退出市场,规模化成为主要的养殖模式。政府出台关于京津冀地区发展红头文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京津冀区域内开始内部整合资源,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对于北京、天津而言,市场广阔但土地资源紧张,地价房价日趋上升,给养殖业的成本带来了不少压力。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在京农户逐步把生猪养殖场迁移至河北,不仅解决了成本压力大的问题,也优化了北京、天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河北而言,第一产业为主导但科学技术的落后支持不了其长远发展,养殖业的迁移带动河北本土的养殖业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链中的加工以及销售服务环节迁至河北和北京、河北和天津周边。此举不但带动了河北地区的第一产业还带动了第二产业发展,更加优化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

2京津冀生猪养殖产业链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京津冀经济逐步一体化,同时伴随着生猪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给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业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例如:产业链升级缺乏统筹安排和规划、产业链升级没有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产业链升级后市场扩大,产能不足等问题。

2.1产业链升级缺乏统筹安排和规划

从产业链内部角度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在生猪养殖业产业链经营环环相扣,根据木桶效应,短板将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对于京津冀来说,整个地区就是一个木桶,河北是短板。产业链升级时,除需顾及北京、天津迁厂降本的需求,此时更加需要政府关注河北的地区养殖业政策、养殖技术、市场等河北内部环境,做到三区统一规划,三区协调发展,从而加快河北的养殖行业的发展。但除了国家牵头带动,并无其他推动举措。如果在此产业链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猪养殖行业协会,建立产能协调机制,共享信息数据,保障生猪养殖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可期。另外在产业链的组织架构上,集群化生产会让京津冀养殖行业合并或整顿现有的中小企业,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目前情况来看,三区并没有做好规划,整体行业现仍基本处于分区自治模式。

2.2产业链升级没有充分利用优势

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在进行相关升级时,应该把眼光放长远,除选择可以帮助延长产业链的上游、下游企业,还可以选择可在产业链升级时,应更多的考虑区域优势。北京、天津地区:①中央为调整产业结构,要求各城市建立大型养殖场,但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必定会流向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其他生产市场,规模化养殖土地日趋紧张。②养殖用水与养殖污水同样是个巨大的考验。③科技发展迅速,养殖科学技术对种猪肉猪的繁殖、科学饲养、机械化饲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④北京与天津地区农业占地面积小,养殖业发展离不开饲料行业的发展,而农作物作为饲料从京外运向京内无疑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嫌疑。河北地区相较于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有所缓解,农业相较于北京天津成规模化发展,但科技不发达,需要带动。其次,产业链升级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和经营模式。2014年霸菱亚洲、厚朴基金和博裕资本等金融资本联手中粮进入生猪养殖市场,地产龙头恒大集团进军乳业畜牧粮油领域。国外发达的生猪养殖业都是建立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猪全产业链基础上。产业链上的企业互为股东,形成了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有利于整合行业上下游,推动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发展。综上所述,生猪产业只是单纯的将企业搬至河北,并没有在协作中学习其他两个地区的长处以补自己之短。就目前情况而言,区域内虽建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但各自为战情况突出,并没有有效利用优势[3]。

2.3产业链升级产能不足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要养殖产品需求仍成刚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中国动物源食品总产量年增长率达7.6%[4],预计到2017年,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超过种植业,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5]。中国开放二胎政策后人口因素对猪肉市场的扩大和猪肉消费有利,市场对猪肉的需求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未来猪肉消费量占比会保持在50%以上。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居民家庭以外的消费量上升必然带动生猪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是国内的主要猪肉消费区域之一。现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已大体初步完成,若在近几年内,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发展并没有有效改善区域内行业总体业绩,则在将来可能不能有效满足将来区域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

3.1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2002年开始,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逐年以平均2%的态势增长。由于近些年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关于农业的政策不断调整,散养受到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限制,市场作为第一只手自发调节起伏不定的市场,使大部分散养户退出市场,面临生猪养殖行业洗牌情况。目前,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断变化的全国猪场布局,生猪养殖结构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6]。无可厚非,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链远没有达到成熟水平,生猪养殖行业走向集约化发展,产业链整合是必然结果,符合其经济发展的根本特点。但生猪养殖产业链必然受到农业行业特有的历史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的多重影响,为追求企业成长性,配合发展经济圈、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国家战略,发展生猪养殖业,京津冀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升级是必然要求。

3.2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研究

3.2.1以行业规模化为主的模式在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若想做到以行业规模化为主的模式,必须淡化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的地域分区概念,要以生猪养殖行业为出发点,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型企业积极参与,整合、安排农户和小公司,以求合理配置资源,不浪费资源,具体模式详见图2。这样既整合了生猪养殖产业链又确保了行业的稳定性。产前、产中、产后三模块中的企业规模化,为三个模块的有序对接工作提供了保障。以政府作为强有力地后盾,完善生猪养殖产业链。京津冀地区养殖业产业链的发展,势必会增加管理上的压力,容易导致细节上的纰漏,在宏观管理上应尽量的扁平化与放权[7],具体对接方式详见图3。以政府为促进和监督,让龙头企业利用市场规律自行管理和安排中小型企业和农户,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方式,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宏观管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链组织机构内资源调配与改善上,促进产业链组织内部的有效良性运行。3.2.3以资源为主导的模式河北地区:①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大型养殖场,既弥补了北京、天津土地资源紧缺,又因土地作为资源,无法流向其他生产市场,而造成土地升值。②养殖用水与养殖污水在养殖场迁移前,可做好合理规划及改造,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还可以进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③农业占地面积大,农作物作为饲料无需进行远途运输即可进行加工改造变为饲料,既废物利用又避免资源浪费。综上所述,河北可以集中发展养殖业中养殖环节,建立大型养殖场,从而带动河北整个农业的发展。北京、天津地区:①经济发展为河北养殖场的迁移及建立提供资金支持。②科技发达,养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种猪肉猪的繁殖、科学饲养、机械化饲养等步骤的耗时,为河北养殖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③教育水平高,人才市场广阔,可为河北地区的生猪养殖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人才。④北京、天津人口众多,为猪肉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8]。以资源为主导的养殖模式详见图4。3.2.4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数量和规模呈每年增长趋势,从而推断京津冀地区猪肉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市场为主导的生猪养殖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以三地资源为辅而设计的模式。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京郊、津郊建立养殖场,既满足北京、天津地区人民吃上新鲜猪肉的需求,同时把人才、资金、向河北转移,带动河北养殖业发展,促进北京、天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京郊、津郊生猪养殖场可作为小型试点,试验新管理模式或引进培养新品种,详见图5。在运输问题上,应建立京津冀地区运输业对口设施等。因为运输系统自身的基础性和依附性,从国家角度来讲,将运输分为一级运输区域和次级运输区域,一级运输区域与国家经济相对应,次级运输区域与都市圈和都市带相对应,所以想要建立和完善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必须重视产品运输。它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关键,也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重点。

4结论

新世纪以来中国养殖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生猪养殖业也有了全面发展和赶超式的跨越,利用以行业规模化为主导、以资源为主导、以市场为主导的三种生猪养殖产业链模式,进行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升级的完善。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产业链中的大中小企业及农户的发展必须将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积极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际,不断进行区域内部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升级,跟上时代步伐,发展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D].中山:中山大学,2007:4-5

[2]崔小年.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3]张敏.基于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农业协作模式探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407-411

[4]“养殖业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项目组.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16(1):17-21

[5]李宁.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R].中国家禽,2012(11):5-7

[6]殷志扬.中国生猪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2):26-33

[7]郁威.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科学,2008(3):44-46

[8]全诗凡.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14

生猪养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猪养殖 规模化 适度规模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60-04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之一,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占绝大部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产品质量保证优势的规模化养殖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境保护必须迈出的发展之路。

首先,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需要。其次,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需要。再者,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完善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业发展的需要。最后,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猪不仅是我国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10%左右。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表1反映了我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产量的逐年上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在不断发展。

在国家对生猪养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养殖将是农村今后的主导养殖方式。

(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规模过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片面追求面子工程,规模过大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引起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规模化养殖要求建设大量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加上一些不良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的生产运作,使大量的猪粪、尿各种废物及臭味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大量的养猪场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发展养猪产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地方政府出自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目的“驱逐出境”,从而断送在当地发展的前程。

3.滥用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何种饲料添加剂及补充多少量,主要取决于生猪的日粮状况和实际需要,同时,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还应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少数饲料生产与养殖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在饲料中使用违禁的性激素、催眠镇静剂和肾上腺素等。近年来,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继发生,如二恶英以及“瘦肉精”事件等。

4.饲养方式传统落后。我国生猪养殖虽然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部分地区饲养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采取的是传统集约化养殖方式,很少采用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集约化养猪方式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及收益、技术因素、土地因素、资金因素、当地政府政策等等。

(一)养殖成本及收益

生猪养殖成本是指生猪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生猪而耗费的除土地外其它各种资源的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三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中的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等项目和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猪养殖收益是指生猪养殖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衡量指标是收入和利润。

规模化养殖能否顺利开展以及选择何种规模养殖,受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成本不同,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单位成本最低的规模来饲养生猪;另一方面,收益也影响着适度规模的选择,单从收益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养殖规模。所以,养殖成本及收益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户要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进而选择养殖规模。

(二)养殖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猪养殖技术决定能否发展规模化养殖。不同的养殖规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大规模养殖需要现代化、先进的、生态的养猪技术,而农户散养或小规模饲养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生猪产业发展进程较慢,技术相对落后。几年来,一些新兴生态养猪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法)的出现,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规模化养殖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农户选择养殖规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相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三)土地资源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小区或养殖场,而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土地资源也是影响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资金来源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生猪养殖也一样,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养猪场的选址、建设、仔猪的购买、饲料费用、养殖过程的人工成本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养殖户能否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影响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五)政府政策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还受非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政策因素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鼓励性的养猪业产业导向政策会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发展,限制性的产业导向政策则可能阻碍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对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政策,能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另外,对规模化养殖采取低税收政策或免税政策能提高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假定。资金来源有保障;各生产要素可自由组合;技术支持有保障。

(三)经济规模的确定

所谓经济规模,就是能使得养殖户的利润最大的饲养规模,因此,经济规模的确定,只需求利润函数的最大值。

五、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指导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与以往相比具有养殖方法和技术日益科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这对农户的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农村养殖户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技术比较欠缺,主要是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更不能应付猪病多发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应举办各种培训和函授教育,向养殖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管理技术,使他们能适应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的需要,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

要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展开支持工作,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种养结合、农机设备、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对参与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种养殖企业、合作社、销售企业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优惠条件,以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生猪饲养业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推广和完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增强规模化猪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减少养猪企业的融资阻力。(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3)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养猪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生猪行业稳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三)社会服务

我国生猪饲养还存在着大量的散养农户,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难度较大,加上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新技术的利益才能得以有效推广。要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必然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内容,是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政府应促进科技服务的发展,形成以养猪业协会为龙头、以大专院校为中心、以各种实用培训机构和综合站点为辅助的系统体系,有效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此外,养猪户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要促进养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不断完善,能使养猪户安心生产且不盲目跟风,有利提高生产效率。

(四)风险防范

养猪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于一身的行业,因此,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风险的防控上,养殖户应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养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经济风险的防控上,应从政府和养殖户两方面来加强,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使生猪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养殖户要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疫病防控上,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的能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努力提高畜禽防疫和检疫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

(五)市场监管

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应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一要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法律参考。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环境污染严重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污染严重的养殖户。三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经济预警系统,实时反映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引导养殖户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研究”,编号2012J080。]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何亮.临河养猪业效益分析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4)

4.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6)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马丽军,丁丽敏.管理会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S],2003-2012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上一篇:土鸡养殖技术范文 下一篇:网箱养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