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听故事的人消失了

时间:2022-08-02 07:49:08

杨照:听故事的人消失了

有人说,杨照之于台湾,就像梁文道之于香港,陈丹青之于大陆。他是小说家,也是诗人,但写得最多的恐怕还是政治评论;他做主持,也兼职讲师,同时还是出版人,戴着社长、总编辑的帽子。他悠游于不同身份,笔触和谈吐利落而不失幽默。

此次受澳洲青石文化的邀请,杨照来到大陆,带来新书《故事效应》―一本说故事的故事书。谈到这本书的创作冲动,杨照觉得有两点:一是在读了本雅明的《说故事的人》之后,他发现故事消失了。“在那个时候,台湾的文学圈一直在讲一件事情,为什么台湾的小说越来越难看?为什么大家都不会讲故事了?本雅明给了我一个方向。故事是有时代的,不是每个时代都有故事。”而另一方面,杨照一周要写好几篇政治新闻评论,写到第10年的时候,他厌恶不堪,于是想到用一种新方式来写评论,开了一个专栏叫“故事与新闻”。再后来,有朋友来找他开专栏的时候,他索性专门来讲讲故事,讲故事的创意与创价`。

“两年前,我们从里斯本出发,航行的第三天遇到大雾”这是属于大航海时代的故事。故事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在那个时代,水手和大船的归来,总是在人群中引发骚动,所有人都跑出去迎接。但是现在,故事没落了。“我想不是因为没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为没有好的说故事的人,而是因为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杨照说,“现在的人不觉得有远方,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听到太奇怪的事情第一反应说这是假的,你在瞎掰。”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法逆转,但是这是故事消失的唯一理由吗?“我知道这里有一堵墙,但是我们走到墙边了吗?我想我们离这堵墙还有一段距离。”在杨照看来,听故事的态度消失与教育有关。“每一件事要有标准答案,这让人们丧失了好奇心;现在人提的最多的是‘有用’和‘没用’,而故事在很多时候,表面上是没有用的。”

故事真的只是故事吗?故事其实是每个人情感的表达,是每个人连接他人的关系,也是每个人与世界的联系。杨照讲了一个自己女儿的故事:女儿12岁的时候,和他一起来北京玩,因为是第一次到北京,有一些常规景点要去―恭王府、长城、紫禁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紫禁城,我们从后面走进来,走到一半我女儿非常不耐烦,我只能一直哄她,她说为什么一定要来这里。”后来回到台北,聊天中说到台湾一个公司老板,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员工叫来罚站,“我在车上讲,我女儿就笑,她说我以为只有小孩会被罚站,大人还要罚站。她后面又说了一句,说但是罚站都比去紫禁城好。”

而在德国时,杨照的女儿花了一整个下午寻找贝多芬故居,没有任何怨言。一直到回台湾,还在不停地问,贝多芬小时候不是很穷吗,为什么他的房子看起来还不错?“我想问题不是出在紫禁城或者是贝多芬故居,是我女儿。因为对我女儿来讲,紫禁城是个没有故事的地方,她没有办法从任何的事物去跟紫禁城发生联系。而她从小演奏贝多芬的曲子,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感触。”

故事的没落,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警讯。一个人拥有越多的故事,他就能够吸纳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我始终相信,不爱听故事、不会听故事的人群、社会,封闭、自我、功利,不可能太有创意。”

上一篇:原研哉 发现物之本源 下一篇:金城武 冰山下的怪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