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炒作现象

时间:2022-08-02 06:23:42

浅析媒体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炒作现象

【摘 要】公共卫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媒体有责任报道这些和人民生命安全最相关的新闻,但在实践层面上,由于传煤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从业者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欠缺,造成了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炒作现象,既给自身抹了黑,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媒体 公共卫生事件 炒作

近几年来,媒体关于公共卫生领域,关于一些产品可能致癌的报道几乎没有停止过:2005年2月,广东亨氏美味源辣椒酱被曝含有致癌物“苏丹红一号”, 2006年4月,有报道称高露洁牙膏所含三氯生与自来水中所含的余氯化合会生成致癌物;2010年7月14日,有香港媒体报道,霸王集团的部分洗发水,含有致癌物质二恶烷……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些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各种“致癌风波”,几乎没有一件是证据确凿的: 辣椒酱含有的“苏丹红一号”、牙膏所含三氯生等,均不在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的人类致癌物质清单上。

同样,“霸王洗发水致癌风波”最终也被证明是媒体的一场炒作报道:国家药监局2010年7月16日通报称,经抽检发现,霸王集团制售的洗发水中,二恶烷含量不会危害健康。抽检结果显示,霸王洗发类产品样品中,二恶烷含量最高为6.4ppm。而早在2009年3月,国家药监局就曾表示,日常消费品中二恶烷含量的理想最高值是30ppm,在理论上含量只要不超过100ppm均可接受。

我们该深思的是:为什么在种种“致癌风波”中,尚无定论的科学研究会在中国演变成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不信任?传媒自身的判断力哪去了?在这些炒作的背后到底什么因素在起作用?笔者以为,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传媒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不可否认,传媒监督的内在动因包含传媒对自身的利益追求。在进入“眼球经济”时代的今天,在资本越来越左右新闻资源的分配和效果实现的市场经济中,商业化传媒急需获得卖点。于是当公共卫生这个当前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摆在媒体面前时,媒介不加以深入核查,便频频抛出所谓“猛料”,并在标题制作等具体操作手法上大做文章。于是本应该是一件普通的公共卫生新闻,便成了耸人听闻的各种版本的“致癌风波”。

提供信息是媒介的首要功能,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的信息,媒体的责任是去分析、澄清,而不是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为它提供滋生发展的土壤。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最终受损的必是媒介的公信力。

二、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理性和科学精神

理性的科学精神,本质是求真务实,核心是能够理性质疑,实事求是。部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有关公共卫生方面的新闻时,做不到实事求是。同时由于自身知识面所限,只对新闻专业知识“专”,其他领域知识不够“博”,于是碰到此类新闻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新闻时效性的影响,这些新闻从业人员不做资料搜集等案头工作,也不请教相关专家,对信源不加核实盲目跟风。于是一篇篇的炒作甚至虚假报道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面对新问题时,应该树立科学精神,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和片面追求时效性而不做核查便盲目炒作,不懂的问题要多请教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杜绝炒作和虚假的舆论监督。

三、传媒在报道此类新闻时缺少技术性证实或者证伪的手段

媒体在最初报道此类新闻时,科学界尚需一定时间检验调查才能作出权威解答,因而媒体不能立即从技术上对这些“猛料”进行证实或者证伪。同时这也与新闻本身特性所受的制约有关:新闻的时效性要求难以允许新闻工作者像科学研究人员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周详地调查取证。这样一来新闻报道“事实”与经过科学验证的“事实”必然相去甚远。

比如在“霸王洗发水致癌风波”中,7月14日消息在国内最早披露,国内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到7月16日国家药监局才公布检验结果,虽然这算是为“霸王洗发水”平了反,但负面影响显然已经无法挽回。

所以,当媒体在短期内对消息无法从技术上求证时,不能为了时效性而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而应遵循有抢有压的原则。即使非报不可,至少也应该注明消息来源,以便让公众自行判断其权威性、可靠性。

四、部分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缺失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要遵从客观、真实性和独立性原则。

而反观此类报道的一个特点是,先是个别媒体先爆出“猛料”,随后大批媒体纷纷跟进,造成以讹传讹的新闻媒体间议题设置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媒体对这些消息来源实行“二次监督”,这明显暴露出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

我们已经由信息缺乏进入信息过剩的年代。媒体的责任已经不是简单地为公众提供信息了,而是应该更多地帮助人们过滤、筛选信息,因此在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上,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盲从不炒作,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新闻人,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出传媒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自然光在摄影中的运用技巧 下一篇:弘扬时代主旋律 为我们的奋斗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