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02 03:49:14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摘 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应用已经很多年了,但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剖析,发现其在中国的专业化应用不能采用形式上的简单移植,而应采取根本要素的移植。从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个环节剖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提出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系统化、实训基地工厂化、实习环节课堂化的三个转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系统化;实训基地工厂化;实习环节课堂化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主要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培养模式,其实质是技能与岗位的密切结合,并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是真实职业化的教育而不是文凭式的教育。我们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汽车方向专业教学过程的跟踪,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的资格作了分析,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达到的目的及实现过程进行了剖析。如德国学生学习汽车安全气囊维修任务的过程,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提前将学习任务单及与这个任务有关的文件夹、电子版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安全气囊维修任务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模块中的一个任务,这个模块中的任务是连续系统化的任务。教师在实训室内开始上课,首先宣读安全规章制度,然后讲解这次课程的任务,讲解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实际操作安全气囊被引爆的全过程,当被引爆的安全气囊壳体伴随着尖锐的刺耳声音冲向天空时,师生们被震惊了,在此后的学生自己检测安全气囊系统过程中,大家都非常小心。德国的学生与工厂有着合同关系,他们要学习工作岗位要用到的技能,学习以周或月的间隔时间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之间。教师由来自于工厂的高级技师并进行过教育学专门学习及考试,最终获得相关资质的人员担任。学员要通过考试获得安全气囊专业操作证书后才能上岗工作。通过对德国的汽车专业教学过程的讨论,并与我国的职业领域教学过程相对比,深感学生的实践操作要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相结合,要有工作场景氛围,要找出符合中国目前形势下可行的校企合作的方法。本文对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在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理实一体教学时间不足、校内实训基地使用受教学学时限制、与实习企业合作不具备长期性等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其如何改进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1 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1 教学安排与职业教育特点不匹配

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各类专业教学时数在2 000学时左右,这并不能完成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在进入职业学校第二年时,上午一般课时安排较满,而下午时间一般为自习或无安排,造成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职业学校目前还在沿用以前大专或本科的教学组织模式,这已不适合当今的职业教育。

1.1.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以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包含对任务的理解、查阅与本课程有关的资料、解决问题。但在国内的一些会议及与教师交流期间都提出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对课程任务如何完成没有深入剖析,没有将其精华元素应用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未系统化,这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尚不规范,这一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1.3 教材标准无法统一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写的教材,各学校标准不一致,主要由于编写教师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各院校实训条件不同,这些都影响着教材的编写水平。有的教材简单地把章变为项目,节变为任务,这种形式上与任务驱动模式的相似是一种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做法,它不可能是岗位任务的实质。目前一些书以学习资料加任务的形式出现,将传统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摘出来让学生使用,然而使用者无法从不连贯的学习资料中学到东西,更无法自学。在德国,学习资料是详细的,是针对某一模块的系统讲解,与我们使用的传统课本一样,而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任务书是精心筛选,并根据岗位要求编写而成的,是系统的、连续的任务,同时还有更为详尽的电子书供学生学习使用。我们大多数职业学校是将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料混编在一起,这是有缺陷的,任务又未经过工厂技师的共同合作完成,往往企业的人看后认为这些不是岗位所要求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故这部分内容不能由没有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编写,而应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然后由教师根据学时、教学设备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度修改,最后形成符合岗位与教学需要的任务驱动教材。

1.1.4 教育学知识在教师中应用水平不高

教师授课要把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如何传递是教育行业中教师的主要职业技能之一。然而,在我国的职业教师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大多数教师仅维系在取得教师证时所接受的培训知识层面上,在后续的工作中,并没有关注教育学上的知识、方法、技能,这也是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采用国外各种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尚无明确提出中国式的教育理论方法。

1.2 校内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2.1 实训条件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室是由国家投资、学校各自建立的,但使用几年以后,就落后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如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产品中的应用,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各种因素也使学校建立的实训室难以及时更新。这种情况表现出学院各自独立建设的实训室投资费用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教学设备更新慢等一些缺陷,而建立公用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所在。

1.2.2 实训人员素质有待不断提高

实训基地大多由招聘的师傅担任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离开企业两年以后,教授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代表最新的技术,不能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故实训基地的师傅要定期深入企业学习。

1.2.3 教学团队亟待由双结构型向双师型转变

双结构型在教学团队建设初期易于形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双结构型模式师资队伍,但教学的协调性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实践环节中聘用的实训师傅缺少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培训,而理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过关,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双师型是教学教师的最佳形式,相当于德国职业教师的层次。这两种形式的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一定难度,但它是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达标。

1.3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3.1 在企业实习的概念、目的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职业院校存在与企业合作较难,没有实质性保障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工厂的实习无法从时间上得到保障,企业要生产,学校要教学,二者难以统一。

1.3.2 实习教育环节与上岗就业界限不明确

在企业的实习环节中,大多数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工厂。笔者认为这不是职业学校学习的简单终结环节。企业仅停留在使用廉价劳动力层面,让学生去做简单重复的劳动,真正能锻炼学生,提高能力的岗位,并不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内容不明确,因此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这些有待与学校、企业、国家共同研究出一个有效办法。

1.3.3 企业义务教育有待深化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具有法规性质的培养学生、解决学生实习难题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国家对企业政策有待明确化、具体化。

2 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2.1 课堂教学系统化

2.1.1 岗位需求分析要科学化

尽管大多数职业院校按照岗位群的观念明确了本专业涉及的岗位,但由于不是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的结果,仅通过调研确定,尚有待改进。这个环节是专业建设的上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1.2 对课堂教学内容、时间要精细化

要在90分钟内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教师要花时间设计好这堂课,教师要去企业了解这个环节。另外,学习时间要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目前是沿用我国大专或本科传统的上课时间,这不一定符合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将下午的时间改成企业模式的工作形式,使学生置身于职业学习的环境中。

2.2 实训基地工厂化

2.2.1 实践教学中情景设置要注重真实性

在教学情景设置上要强调真实性,资料应采用企业的真实资料,学生的实践操作任务是企业员工要具体处理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将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要编写好的学生项目,要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多次交流、确认,然后再应用于教学中。

2.2.2 课堂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方法要设计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要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考核要注重以能力为核心的过程性考核。现在我国对教育投资力度很大,有条件建设好实训室。有了好的实训室,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就有了可能性,设计出理论实际一体的教、学、做教学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设计出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

2.2.3 实施企业职业证书教育

通过与企业专家交流论证,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可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建立联系,使学生获取企业内部认证的技能证书,如:上海大众汽车专家级技师证书、德国手工业协会的汽车服务技能证书、保险公司的上岗证书。这些证书是企业认可的证书。证书的获得,要通过校企的密切合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企业内初级的认证。实施“企业职业证书”教育,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学生就业领域更加具体。

2.2.4 教师技能提升要客观化、具体化

教师技能的提升要落到实处,要真正动手操作,达到工厂的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将本校青年教师送到企业锻炼5年以上再回到教学岗位,或将专业课程教师每周仅安排4学时的校内教学任务,其他时间在工厂锻炼,按照企业的考核方式获取真实的等级证书,如获取中级证书或高级证书,以完成从双结构型教学团队向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转变。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团队是各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2.2.5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工作要全员参与

一些职业院校会从企业招聘一位高职称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本校工作,并作为学术带头人,这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这是有局限性的。如这位专家级教师不可能同时给两个班或两个组上课,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任务,好的教学团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教研室的事,也不只是教师队伍的事,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强调全员参与,包括学管人员,作为学管人员也要了解专业,配合课改工作。

2.2.6 改变传统教学计划安排,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将下午时间改为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岗位模式的实践学习是非常有效果的。这个环节的做法是聘请企业专职技师、工程师等高层次、高素质技术人才,按照真实工作流程指导学生实践工作。这一做法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按工作任务导向法授课出现教学课时不够的问题,同时也使学生的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改变了我国职业教育仅停留在传统计划课时授课的局面,为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可行之路。

2.2.7 对学校实训基地聘用的师傅定期更换

校内实训基地大多聘用工厂退休的技术人员,由于其学习能力提升较为困难,难以获取新知识,当他们在实训基地工作两年后,其知识和能力都将逐渐落后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实训师资队伍要定期更换,如从社会招聘刚退休或专业精英人才加入教学团队,聘任现场工作技术人员以兼课的形式加入教师团队,从根本上实现职业教育企业化、实景化的教育模式。

2.3 实习环节课堂化

2.3.1 与大型企业合作

学校要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使学生及时接触到新技术,适应社会发展,因为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及时更新设备,赶上时代的先进水平。学生在工厂的实训要区别于学徒,在工厂的实训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能理解为学生只要在工厂就叫实训,这个环节要完成高职规定达到的技术能力,而这在一些不具备培养学生能力的企业根本不能完成,他们只是把学生当做无偿或廉价劳动力使用,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走入的一个误区。

2.3.2 与企业合作要具体化

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选取具有一定实力和优势的企业作为合作企业,解决学生的实训和实习问题,聘请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建立工厂和学校共同完成实习教学环节的机制,建立学生在企业实训的专用管理制度体系,有明确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完成,有严格的督导学生实习体系,有系统的企业技术专家给学生上课的时间表。同时,工厂和学校专业教师要共同编写学生在工厂实习时使用的专用实训教材,实现实习环节课堂化,这些方法均能获取极佳的实习效果。

2.2.3 积极寻求行业支持

仅靠学校自身的资源,很难将专业办出特色,学校必须寻求行业支持,同时利用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水平,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还可通过聘用全国行业内知名专家给教师上课,使教师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水准。

2.2.4 国家对企业服务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明确

企业帮助学校培养人才的做法要得到国家认可,要从税收上给予相应免除,走向良性发展机制,发挥企业技术更新快、信息前沿化的优势,这些都是学校实习工厂难以做到的。

2.2.5 企业意识要更新

工厂要有意识地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从长远上解决自身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如青岛啤酒公司与青岛职业学院合作的“青岛啤酒营销班”、北京丽都饭店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合作的“旅游专业”等,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学校双赢的目标。

2.2.6 职业教育延长一年完成学业

目前一些职业教育专家提出四年制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构思。但社会客观环境的现实压力、学生经济来源的困扰,使这一计划不能在学校内迅速实施。通过对德国双元制的分析,延长一年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完全在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通过定期对学生培训、考核,促使学生达到企业要求的初级技能,待通过企业考试合格后再给学生发毕业证书,这个过程是:基础文化课程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在企业实习(企业实习课堂化阶段)预工作阶段(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接受企业的考核和学校的管理,最终获得毕业证书),通过这个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育,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在目前形势下值得尝试的快捷之路。

2.2.7 增设晚班正规学制教育

职业教育不应固定于白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可将课程时间安排在下午6点开始上课,进行正规的教育。这并非是以前我国的夜大教育,这个学历是正规的学历。学生可以在白天找到合适的工作去上班,如果所从事的工作与学习专业对口,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深度,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这个做法与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相近,只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过程中更加艰苦,付出的努力更多些。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将实践环节完全推向社会。近些年,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投资极大,然而总是不能跟上社会的技术发展步伐。这一做法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练,也缓解了教育资金来源问题。这个做法可以从某个角度解决我国部分贫困学生上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将学生的医疗保险、基本生活费压力由社会分担,转变为由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 Helmut Pütz. Pr?sident des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4.BIBB-Fachkongress “Berufsbildung für eine globale Gesellschaft-Perspektiven im 21.Jahrhundert”[R].Berlin, 2002.

[2]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123-131.

[3] 史国栋.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瞿葆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W?chter, Lars: Ausbildung von A bis Z. Praxishandbuch für Ausbilder[M]. Herne: Kiehl, 2012.

上一篇:引航艇是引航员安全登离的另一个关键 下一篇: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的若干体会